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蚁蛀蚀不同树种的木材有明显的偏爱性,各种木材抵抗白蚁的蛀蚀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如在我国南方,用马尾松作房屋中的木构件,短短几年内就可能遭受白蚁蛀损,而某些抗蚁蛀良好的木材,使用年限超过百年的却不乏其例。研究太材对白蚁的天然抗性能为选择造林和绿化树种,合理用材以及寻找植物性抗白蚁物质提供依据。本工作对广东常见的二十二种本地产和外来树种的木材,用南方危害最大的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作室内生物测定,并讨论了影响木材抗蚁蛀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domesticus(Haviland)群体中不同品级、不同虫态的雌雄性比,本文研究了该种白蚁自行配对室温条件下饲养4年巢龄的实验群体与采集的自然群体的各个品级和不同虫态的雌雄性比。结果表明:自行配对室温饲养4年巢龄群体与自然环境群体中原始繁殖蚁、幼蚁、若蚁、兵蚁都有雌雄之分,其中自行配对室温饲养群体的原始繁殖蚁雌雄比例为1:1,兵蚁雌雄比例为1:1.24,幼蚁和若蚁雌雄比例为1:1.46;自然环境群体原始繁殖蚁雌雄比例为1:1,兵蚁雌雄比例为1:1.15,幼蚁和若蚁雌雄比例为1:1.43。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domesticus(Haviland)群体中不同品级、不同虫态的雌雄性比,本文研究了该种白蚁自行配对室温条件下饲养4年巢龄的实验群体与采集的自然群体的各个品级和不同虫态的雌雄性比.结果表明:自行配对室温饲养4年巢龄群体与自然环境群体中原始繁殖蚁、幼蚁、若蚁、兵蚁都有雌雄之分,其中自行配对室温饲养群体的原始繁殖蚁雌雄比例为1:1,兵蚁雌雄比例为1:1.24,幼蚁和若蚁雌雄比例为1:1.46;自然环境群体原始繁殖蚁雌雄比例为1:1,兵蚁雌雄比例为1:1.15,幼蚁和若蚁雌雄比例为1:1.43.  相似文献   

4.
胡兴平  祝芳 《动物学报》2003,49(3):295-302
设计了5个实验以研究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和黄肢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的种间斗争关系。所试白蚁来自阿拉巴马州。实验1将两组白蚁的兵蚁和工蚁以自然比例混合(台湾乳白蚁工蚁:兵蚁=20:5,黄肢散白蚁工蚁:兵蚁=24:1);实验2观察了双方同数量(各25头)工蚁的种间斗争能力;实验3观察两者同数量(各5头)兵蚁的种间斗争关系;实验4、5分别研究双方工蚁与兵蚁的斗争关系。因两种工蚁形态相似,所以在实验前用0.1%Nile blue A染过的滤纸饲喂一方白蚁24h使虫体着色以便观察。所有实验在22℃,65%RH荧光灯下进行。每个实验将两方白蚁同时放入一培养皿中,观察至一方100%受伤,然后把培养皿移到培养箱内,24小时后统计死亡率。结果表明,实验一开始,双方的工蚁和兵蚁都立即进入残酷的厮杀斗争,台湾乳白蚁兵蚁和工蚁的斗争能力都明显强于黄肢散白蚁;兵蚁的斗争行为不受工蚁的影响,工蚁的斗争能力也不受兵蚁的制约。实验中台湾乳白蚁的工蚁与黄肢散白蚁的兵蚁攻击能力相当,但黄肢散白蚁的工蚁却远弱于台湾乳白蚁的兵蚁。上述结果说明,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此两种白蚁群体的偶然性融合;外来的台湾乳白蚁很可能在其群体建立的地区占据优势[动物学报49(3):295—302,2003]。  相似文献   

5.
圆头家白蚁 Coptotermes cyclocoryphus,新种 本新种在同一群体中兵蚁头部有圆型和长圆型两态,在标本组中它们的比例为79:21,圆型兵蚁占多数,现描述如下: 兵蚁:圆型兵蚁(图1.A—H.表1),长型兵蚁(图2.A—E,表1)。  相似文献   

6.
用"群体法"对1%联苯菊酯乳油防白蚁电缆涂料抗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蛀蚀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只涂防蚁涂料的电缆和木块抗白蚁性能的蛀蚀等级为1级,并且其白蚁存活时间最短,分别为10.33±1.53d和8.67±1.15d,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先涂一层防白蚁涂料,再涂一层普通涂料的电缆和木块全达到蛀蚀等级1级,白蚁存活时间分别为24.33±2.52d和21.33±2.08d,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只涂普通涂料的电缆和木块抗白蚁蛀蚀等级分别为1级和2~3级,白蚁存活时间分别为64.00±2.65d和62.67±2.08d,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未涂涂料的电缆和木块抗白蚁蛀蚀等级分别为1级和4级,该处理的电缆缸内白蚁存活时间为72.33±3.06d,而该木块第90d试验结束时白蚁仍然活动正常,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防白蚁电缆涂料有良好的抗台湾乳白蚁蛀蚀性能;在电缆外护套或木块表面涂了一层该防白蚁电缆涂料后加涂一层普通涂料,既能抗台湾乳白蚁蛀蚀,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白蚁的影响,包括诱导前兵蚁、兵蚁和一些中间品级(形态畸形)的产生、抑制白蚁的取食、减少或消除白蚁的共生原生动物群、对白蚁产生不同水平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抑制工蚁蜕皮以及繁殖蚁建立新群体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影响是诱导前兵、兵蚁和一些中间品级的产生破坏了白蚁群体品级比例的平衡性或完整性.因此,保幼激素类似物可用于白蚁的防治,并在田问防治散白蚁和乳白蚁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并探讨了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白蚁的潜力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作者就家白蚁Cop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食性及某些影响取食的因子作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家白蚁能够蛀蚀的几类材料 通常认为,家白蚁主要靠蛀蚀木材和分解纤维素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然而事实上家白  相似文献   

9.
<正> 白蚁属于社会性昆虫,营群体生活,分工严密,活动隐蔽,其饲养方法有别于其它昆虫。为了研究白蚁的生物学特性,并更好的预防和消灭它,因此在实验室内饲养以便于进行观察和试验。白蚁种类不同,要求的生态条件不同,所以饲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本文就家白蚁大群体及新建群体两种饲养方法,分述如下: 一、大群体饲养 为便于随时提供工、兵蚁做试验材料,可在室内饲养较大的群体。此方法简便易行,即将兴旺的巢群搬回室内,置放于特制的培养箱内饲养。箱内要经常注意添加  相似文献   

10.
白蚁重要为害种黑翅土白蚁巢居于土壤中,研究土壤含水量对其初建群体的影响,了解黑翅土白蚁生活中薄弱环节,有利于今后控制其为害。 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关系到分飞配对繁殖蚁入土营巢、繁殖新蚁群等。含水量14%以下和28%以上会阻碍配对蚁入土建巢或影响建巢速度;含水量22~26%初建幼年巢幼蚁群生活力强、群体壮大快、死亡率低:含水量18%以下和28%以上,兵蚁分化推迟5~8天;含水量14%以下孵前期延长9天左右,并且群体在2个月左右衰亡。  相似文献   

11.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及发展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潘演征  刘源智 《昆虫学报》1990,33(2):200-206
经十年的室内配对饲养观察,黑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初期群体配对后5—10天开始产卵,胚胎发育期36—46天,幼蚁经历两个龄期,各龄8—13天,工蚁是幼蚁经两次蜕皮后分化出来,具有上颚自如活动,头宽0.71mm以上;前兵蚁蜕一次皮发育为兵蚁需经历10—13天,触角14—15节,头宽0.81—0.82mm,大于2龄工蚁,初期巢群最早3个半月左右产生兵蚁.当年配对的产卵期3至4个半月,产卵量16—45粒.饲养7—8年后的群体开始出现若蚁(长翅成虫的幼期).9、10年群体发育成熟即产生长翅成虫.解剖三个成熟群体中一个巢原始蚁王、蚁后均存在,另两巢发现原始蚁王、蚁后均死亡,其中一巢由群体内自行补充上了翅鳞型母蚁1头,无翅补充型生殖蚁1头(较小,性别不清),翅芽型3头.另一巢补充上了无翅型大腹母蚁1头,翅芽型1头.通过室内长期连续饲养观察,对该种白蚁新建群体发育成熟年龄及其内在因素已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白蚁消化道形态品级差异及其系统学意义,对4个科8种白蚁兵蚁和工蚁的消化道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低等白蚁的兵蚁和(拟)工蚁形态较为相似,高等白蚁的兵蚁与工蚁局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由低等到高等兵蚁和工蚁消化道各部分差异呈增多趋势.前、中、后肠占消化道的百分比在山林原白蚁Hodotermopsis sjoest...  相似文献   

13.
李始美同志提出的根据“吸水线”寻找家白蚁巢的经验,对破获家白蚁巢是一个很宝贵的方法,使我们在防治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1963年我们在武汉四男中学生宿舍的南方地垅墙上,发现三条宽约5厘米的泥质蚁路,上端进入粗大的楼枕,楼枕被严重蛀蚀,但上部无巢;下端进入土壤内筑有三条隧道通至距墙约3米的树下,才找到主巢(图1)。从巢和路的联系来看,这三条不是用以吸水的“吸水线”,而是白蚁出外取食的线路,因此暂时称为“取食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台湾乳白蚁的打洞挖掘行为、取水行为、修饰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年龄和品级对台湾乳白蚁群体中行为多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老)龄工蚁承担了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大多数的任务,对台湾乳白蚁群体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品级也是影响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劳动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营养交哺方面,若蚁尚不具备完好的取食行为,是群体中营养交哺的受益者,而兵蚁在台湾乳白蚁群体中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享受着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在广州室温及恒温27℃、相对湿度80%条件下,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domesticus(Haviland)新群体的形成、繁殖特性及其群体的发展、发育状况.(1)在广州6~7月室温下,截头堆砂白蚁原始繁殖蚁自行配对后,产卵前期7~16天,平均10.33±2.32天,卵期46~71天,平均55.13±6.42天,巢龄为1年、2年的新建群体,子代个体分别为3~8头、10~16头;3年巢龄群体,子代个体12~35头;4年巢龄群体,兵蚁开始出现,子代个体23~57头,其中兵蚁1~3头.该种白蚁新建群体经历7年才发育成熟,此时群体子代个体36~115头,其中兵蚁1~4头.(2)在恒温27℃、相对湿度80%条件下,截头堆砂白蚁原始繁殖蚁配对后产卵前期8~18天,平均11.6±2.66天,卵期50~73天,平均57.8±5.79天.1年巢龄群体,子代个体6~10头;2年巢龄群体,兵蚁出现,子代个体16~34头,其中兵蚁1~2头.新建群体经历2~3年发育成熟,此时群体内的子代个体18~44头,其中兵蚁1~2头.  相似文献   

16.
将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与另外2个种群的白蚁按一定比例放置于同一培养皿中观察其斗争情况,研究黑翅土白蚁与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和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实验一开始,双方的工蚁和兵蚁都立即进入激烈的嘶咬斗争,在不同配比下,开始5min内的斗争次数均在40次左右,5h后开始5min内的斗争次数陡然下降,几乎不发生争斗。各种群白蚁在其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斗争优势;而在双方数量相当时,黑翅土白蚁工蚁的斗争能力明显强于另外2个种群的工蚁。结果表明,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黑翅土白蚁与家白蚁和黑胸散白蚁群体的偶然性融合,黑翅土白蚁很可能在其群体建立的地区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7.
家白蚁的生物学和群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生物学和初建群体的经过,显示有如下特性:(1)在广州室温条件下,成虫配对后5至10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集中在6天至7天。当年产卵期有5个月,每头雌虫平均产卵约为46粒。雌里产卵后,如果不断将卵取走,产卵量显著提高。这时,每头雌虫平均可产卵约96粒。(2)家白蚁卵要经过成虫或工蚁用口舐触和搬动卵粒才能孵化。孵化期在室温下为31至35天,32至33天为孵化高峰期。卵的孵化期随温度而变化。(3)初步测定幼蚁共有6个龄期。1—2龄幼蚁不活跃,要靠成虫或工蚁喂养,3龄后幼蚁非常活跃并能自己取食。4龄期间出现工蚁和兵蚁的分化,拟工蚁可以产生短翅补充型。(4)蚁巢成片叶状,由成虫唾液与食物及沙土等基质组成。配对后80天腔室内开始出现巢架。(5)家白蚁生活史漫长,需8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相似文献   

18.
(五)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 分布于杭州市郊的山区(如:灵隐、九溪、六和塔、屏风山、玉泉等处),是一种筑巢于土下,危害树木根部及树干的害虫,苗圃中苗木如法国冬青等受害颇重、山区房屋也常被蛀蚀。黄翅大白蚁在杭州地区所有的白蚁种类中是种型分化最多的一种,卽兵蚁有大小二型。它在許多方面与黑翅大白蚁有相同之处,例如:其蚁巢均筑于土下,巢内亦有菌圃,干旱季节亦有作泥质蚁路的习性,受害的寄主亦多相同。  相似文献   

19.
刘明花  张小晶  薛薇  陈娇玲  刘鹤  吴佳  苏晓红 《昆虫学报》2014,57(11):1328-1334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补充生殖蚁对巢群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对野外巢群进行调查研究, 及对婚飞成虫通过雌雄配对与补充生殖蚁隔离巢群进行人工饲养的对比研究。【结果】在野外巢群只发现1对原始蚁王蚁后, 而补充生殖蚁的数量最多可达到689头/巢。圆唇散白蚁有3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 即由工蚁转化来的无翅型补充生殖蚁、若蚁转化来的翅芽型补充生殖蚁和末龄若蚁羽化来的拟成虫型补充生殖蚁。实验室条件下婚飞配对群体和隔离群体建群1个月后的存活率分别为64%和96%。建巢初期婚飞配对群体的子代数目增长缓慢, 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6.3±1.5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也仅为8.4±1.47; 而隔离建群补充生殖蚁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52.4±6.4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164.3±20.85, 都高于婚飞配对群体。 此外, 野外巢群的补充蚁后跟原始蚁后一样都具有发达的卵巢。【结论】在圆唇散白蚁中补充生殖蚁是白蚁巢群主要的繁殖力量, 也是建立新巢群的重要繁殖品级。  相似文献   

20.
<正> 广州地区的家白蚁,一般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傍晚19—20时分飞的,分飞时多数伴随着降雨或在降雨前后,全过程30—40分钟。 在华南师范大学东区第六学生宿舍后面有三棵小叶桉,筑有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kiraki的分飞孔。把三棵树上的兵蚁放在一起,它们不打架,说明是同一巢的白蚁。 1984年5月15日晚,这三棵树上家白蚁分飞的情况与广州地区一般分飞情况相比,出现了分飞时间长(晚上22时30分至23时45分形成分飞高峰)的殊特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