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的迅猛发展、9210工程的完善以及各种预报产品的增多,"12121"语音答询系统的人工录入更加繁重。为了有效减轻工作量,保证"12121"语音录入的及时性,使气象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12121"语音答询系统及时传播给广大听众,我们利用现有的9210报文和伍豪"12121"答询系统的定时模板功能,实现了"12121"语音的自动录入。  相似文献   

2.
曲长波 《吉林气象》2007,(2):29-29,34
1引言"12121"电话天气预报语音自动答询系统是气象科技服务的一项支柱项目,为了保障它的正常运行,提高拨打率,需要及时对其内容进行维护。白城局引进的是北京伍豪公司的"12121"电话天气预报语音自动答询系统。该系统的更新升级没有做到与我省现行开展的天气预报业务接  相似文献   

3.
1引言近几年来,我省各市(州)气象局先后对"12121"电话语音自动答询系统进行了更新或改造,建设成了地县一体化的"12121"电话语音自动答询平台。新平台的多级语音信箱设置功能,使其  相似文献   

4.
利用菏泽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12121”气象声讯电话自动答询系统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菏泽市“12121”拨打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影响“12121”拔打量的敏感因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并提出对“12121”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卫华  高民  肖磊  马丽 《山东气象》2009,29(4):55-55
通过对"12121"电话天气预报语音自动答询系统的新联通的电话号码数据处理,分离出固网和G网号码,并转换成新联通要求的格式,形成报盘文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新一代气象语音答询系统的7号信令自动气象语音答询服务平台、上报计费管理统计平台和语音信箱内容编辑管理平台的功能与使用,目的是使话务员和用户更加了解和使用新一代气象语音答询系统.  相似文献   

7.
运用VB语言编程,把"12121" 自动答询系统每个信箱所对应的VOC格式的文件还原或转换成WAV格式文件,实现在局域网内的所有的计算机用户能监听 "12121"信箱内容,方便预报员及时更新信箱的内容,提高拔打率.源程序在VB6.0上通过.该方法在我局的"12121"系统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如何利用1号信令伍豪"12121"答询系统开发灵活方便的气象短信客服平台,对如何发挥旧设备的功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数字化“121”设备的自动化改造,使“121”语音答询系统与《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和自动站联网,使各种天气预报产品和自动站实况资料通过网络自动合成语音文件,进行“121”语音答询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0.
1气象声讯服务电话的现状黑龙江省省级气象声讯电话服务即12121电话语音答询业务,已经走过十五个年头,气象声讯电话服务主要功能是随时通过电话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多年来气象声讯电话为气象防灾减灾、工农业生产、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可靠及时的气象服务,气象声讯电话已成为气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3"成都短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高低空要素配合下产生的,分析常规观测资料可以预判出成都及其周边区域具有强降水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的风场辐合区对强降水的落区及移动具有指示意义,地面变压场的正负变压区表明重力波的传播和频散是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次由“列车效应”造成的致洪暴雨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10年6月25日在粤东南部地区发生了超历史纪录的强降水过程。利用MICAPS 3.1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及中尺度地面自动加密观测站等资料进行分析表明:深厚的高空冷涡位置偏南,移动缓慢是造成此次极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有组织排列的多单体风暴活动、地面准静止锋及其前方锋前暖区内出现的中尺度辐合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Train Effect)"的主要原因,降水回波沿东北—西南向排列的地面总能量中心移动,特殊的地形作用促使"列车效应"形成。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强降水回波具有低质心结构且垂直发展旺盛,具有"牛眼"结构特征的速度图上表明了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存在。由于"大风核"存在,造成中小尺度次级垂直环流,并且这些次级环流有规则的排列,这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此次"列车效应"暴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包头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信息分析处理系统”中对于根据自动雨量站点雨量数据转化为面数据,从而对任意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用到了泰森多边形和Delaulay三角形算法。  相似文献   

14.
巴彦淖尔市“8.16”局地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8月15-18日发生在巴彦淖尔市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降水前期,位于贝湖脊下深厚的“高压盖”将500hPa西南水汽和700hPa东南水汽拦截在河套南部,为暴雨产生聚集了水汽;(2)从孟加拉湾经四川伸向巴彦淖尔市的高能、高湿舌,为暴。雨形成输送了潜在的不稳定能量;(3)西伸副高与东移的贝湖高压脊叠加建立的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为强降水在暴雨区滞留起到了阻挡作用:(4)500hPa西来小槽推开“高压盖”后产生的辐合上升区和700hPa切变线叠加后,与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处左侧辐散槽区在巴彦淖尔市上空叠置,是形成暴雨的动力抬升条件,也是产生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高、中、低层中、小尺度切变、辐散、辐合流场垂直叠置,高能、高湿、强辐合、强上升区同时具备,是本次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台风“碧利斯“影响江西期间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探讨了造成庐山过程强降水较周围雨量明显偏多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碧利斯“过境时,雷达回波强度在庐山会有加强的现象,径向速度场表现为有风向和风速的切变存在;零等速度线的走向变化和降水的变化有关,且零等速度线的变化往往先于降水的变化,能预示降水的变化趋势.除“碧利斯“本身携带的大量水汽外,庐山迎风坡的地形抬升作用,以及鄱阳湖水域充沛的水汽供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中小尺度辐合在庐山较长时间的维持,是造成庐山降水普遍大于周边地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业务服务综合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服务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具有较好物理基础,较强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较高自动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业务服务综合系统。本系统以短期气候预测为依托,集气象信息采集、加工、信息存储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已有的系统、资料及信息,吸纳了项目其它子专题的系统和成果,节省了计算机海量空间,避免了许多重复劳动,在近几年日常监测、预测业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XYZ06型地面遥测气象仪的基础上,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研制了一套气象要素自动采集与处理系统,替代了该气象仪的数据采集器和数据预处理器的功能,可进行温度、湿度的采集、处理、显示、保存和发送.插入该气象仪终端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卡ACL-8216能与气象仪的观测业务软件通讯,通讯命令字及其意义可实时显示于屏幕上.该虚拟气象数据采集器可方便地应用于自动气象站的教学实践,并可大大降低实验的设备费用.  相似文献   

18.
沈阳天气预报业务自动化平台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适应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应用VB,VF,VC,FORTRAN等多种语言,借助于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空间分析模块、可视会商视频和9210工程等多项技术,开发研制了沈阳天气预报业务自动化平台,借以提高气象预报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台风"泰利"影响庐山连续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05年9月初庐山连续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的阻挡,“泰利“低压在赣西北停滞,导致庐山出现持续强降雨.强降雨期间,高层流线散开,低层流线汇合;“泰利“登陆后西北行时,低压西部有冷空气补充;庐山低层并未直接受冷平流影响;对应2次暴雨极值的出现,庐山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雨加大,高山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从而导致这次庐山降雨加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