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福建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但是,与东部其它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福建经济发展速度.本文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指标采用人均的方式,分析福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佳 《海峡科学》2012,(2):50-53,62
近年来,福建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该文分析了平台建设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化经济中国际竞争的加强,全球许多区域企业和产生成功集群的出现,区域块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本文从区域创体系的相关概念入手,结合大连实际,重点分析了大连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且与深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大连区域创新体系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强调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韩博  赵功强 《创新科技》2016,(11):12-14
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体系建设是创新方法工作开展的基础,文章总结了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要求,分析了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以宁夏为例提出了从组织管理、工作推进、推广服务、培训、专家咨询、宣传传播、政策保障、对外交流合作等体系建设方面如何构建区域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各体系的构成与内容,为各省区创新方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的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福建企业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取得一些成果,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加剧、台湾技术溢出效益不彰等因素的挑战。未来福建应在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平台建设、培育大企业集团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继续深化对台科技合作,推动福建跨越发展,使福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微  冯高阳 《安徽科技》2013,(12):35-37
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希望通过加强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传播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推广创新先进手段,培育创新型人才。目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逐步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结合创新方法开展创新服务成为当前科技服务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与各种创新活动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单元组成的网络,由主体子系统、对象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组成.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应该通过加快资源性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作用,激活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地区间合作,营造开放的创新文化来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地区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8.
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各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对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如何加快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一、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科技实力竞争和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建立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  相似文献   

9.
叶笛  林峰 《科技与经济》2017,30(5):41-45
针对福建自贸区发展机遇下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问题,利用创新网络等相关理论,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下福建唯一地方试点——福建泉州制造业进行实际调研,分析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能力的市场导向、吸收能力以及协同能力维度,以探析转型企业的项目关联度定位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点,最终提出促进福建自贸区集群龙头企业转型带动下的产业创新网络辐射效应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术预见与创新发展在战略规划、网络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关联性。技术预见在企业层面上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提供依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提供保证;在区域层面上,可以有效引导区域产业的创新方向,实现区域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可以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利方式,促使创新主体的衔接与合作、创新网络的整合与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