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梳理我国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分析其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采用政策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法,分析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结果: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全面铺开,品类宽度大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纳入了相当比例的注射剂。大多依据药品原创性划分质量层次,分组规则有待规范,少数不区分质量层次的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面临更高的质控要求;采用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最低中标与谈判议价相结合的中选规则, 限价标准不一;采购量分配比例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接近,进行了按降幅分配采购量探索。结论: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借鉴国家经验为主,未来要明确采购目标,修正药品采购乱象;完善采购规则,推进方案制定规范化;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制定条件,推动医保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台湾地区医保药品在采购和支付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大陆地区推进药品采购模式和支付价格改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梳理台湾地区在医保药品采购和支付方面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并与大陆地区药品采购和支付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台湾地区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用药需求,自主采购药品,采购价格由供需双方直接谈判形成。政府仅对医保药品的价格进行管理,对新药采用国际参考定价办法;原厂药、BA/BE学名药、一般学名药的支付价以国际参考价格为上限,依次降低。药品质量也在医保支付标准考虑之列。此外,药品的支付价格依据采购价格实行动态调整,当二者差值大于30%时,健保署便会调整支付价格以减小二者的差价。结论:台湾地区通过制度设计和调整,较好地统筹了药品采购和补偿两个环节,形成了合理的药品采购价格和支付价格,这些经验可为中国大陆地区完善药品采购和支付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药品集采政策对安徽省药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方法:利用安徽省医保局成立前后5年的药品采购数据,采用链式拉氏价格指数模型比较了不同采购政策下的省级药品价格指数和不同采购政策对价格指数的贡献率。结果:实现了2018—2022年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价格的动态分析和预测,固定了安徽省药品采购指数数据样本,以此作为后续 5年常态化指数测算样本。医保局成立后组织实施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与传统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比较,价格指数有显著下降,不同政策对价格下降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国家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扩围品种梯度降价、省级集中采购、国家医保目录入围谈判和省级重点药物监控政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承诺采购量和谈判目录范围的大小。结论: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有利于控制药品费用,节约医保基金,有必要通过省市联盟等方式扩大承诺采购量和增加集中采购药品目录范围,尤其是扩大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集中采购范围和地区覆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各省落地的现状、典型问题及典型模式,为后续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省级落地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全国31个省份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及药品采购平台等网站,收集、比较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相关的文件及具体内容。结果:各省积极落实国家谈判药品落地的相关要求,并且为了进一步保障谈判药品落地中的供应、使用和支付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了3种管理模式,但各地管理模式间也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结论: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省级落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也需要各省、各统筹区结合自身情况做好支付待遇和供药机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是解决“看病贵”的方法之一。对此,就谈判主体、谈判类型、谈判对象、降价方式等有关?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需要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行改革,建立由医保部门主导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  相似文献   

6.
正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步骤,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实行"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行药品市场准入,实施省级药品集中招标,以中标价为医保支付参考价。2014年,安徽省启动招标采购工作。在目录确定的基础上,分质量层次的公开招标采购。2015年2月公布中标结果显示,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相比,前1500种药品占总采购量的74%,其55%的药品价格是全国最低价,平均降幅达  相似文献   

7.
<正>"药品带量采购"是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这项措施将改变药品流通企业固有的利益格局,出台后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受到部分中、小药品流通企业的强烈抵触。药品带量采购是在省级集中招标确定中标药品生产企业和医保支付参考价格,全省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由医院组成联合采购组织,发挥药品采购"量大"优势,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的举措。政策设计的初衷一是通过带量采购,医疗机构能够节约  相似文献   

8.
健闻     
正1 14种抗癌药价格下调!9月起患者或可买到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调整的通知》(医保办发[2018]4号,以下简称《通知》),下调了14种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的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对价格落地工作进行部署,要求9月底前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都要按照调整后的新价格公开挂网采购。这14种抗癌药均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品种,其中12种是2017年谈判降价后纳入目录的,其余2种是2015年国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规定,我国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医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今年9月底前出台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制定规则,做好医保、招标采购政策的衔接配合。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的探索,而采取的核心政策均是备受争议的"二次议价"。今年4月,重庆市出台《关于实施医疗保险药品支付标准(试行)的通知》,通过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药品采购中各采购主体、不同医保支付方式和药品补偿政策产生的效应,分析合适的市场机制模式。方法:比较各政策组合实现药品价格、质量、可及性、医院收入和发展以及反腐五个目标的程度。结果:不合理的政策组合会制约药品采购政策效果。结论:没有全优的政策组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际是要发挥医保机构参与谈判和价格形成的作用。配套以省为采购单位、实行药品零差率是当前相对理想的政府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药品的中标价格形成机制,为更好地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背景下,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博弈模型并求解。博弈的招标方为由医疗保险支付机构和公立医院共同组成的GPO组织,投标方为两家生产同质药品互为竞争的制药企业。结果:通过研究得到了药品的最优中标价格以及其最低值,以及制药企业的投标价格与GPO组织确定的指导价格之间的关系。结论:GPO组织在进行招标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药品指导价格,同时也能较好地控制药品的中标价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完善我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和量价挂钩政策提供建议。方法:搜集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文件和文献,结合文献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法设计调研问卷。通过问卷调研和电话访谈,分析我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量价挂钩政策实施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量价挂钩定义需明确药品的剂型和规格,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采购区域范围、采购的药品类别、疾病与药品替代性、采购方式、采购周期、回款时间和结算方式、采购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建议:实施量价挂钩,需明确预测采购数量的主体和方式、营造量价挂钩价格合理形成的政策环境,取消药品中标价联动机制,严格执行回款期限、统一结算方式,加强省级药品采购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并做好部分药品量价挂钩试点工作,为量价挂钩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完善我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检索收集2015年我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最新方案、细则、办法等文件,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各省招标采购工作进度不一,在招标药品范围、质量层次划分、双信封评审体系和中标产品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发挥市场机制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作用,落实带量采购,构建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中的销售合同及采购合同,并指出两个合同中的"市场失灵"。而政府定价、行政降价、顺加作价、集中招标采购等行政手段实施后,药品采购相关利益方采取各种博弈行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和价格形成出现"政府失灵"。未来的公立医院药品价格形成应该为政府有限调控下的市场定价,在保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两个行政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医疗保险机构的价格谈判和公立医院在招标过程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5.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施以来,一直明令禁止医院与中标药企进行“二次议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二次议价”现象广泛存在。本文从采购体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三方面分析“二次议价”形成的原因,探讨禁止“二次议价”产生的不良后果。提出取消购销加成制度,限定药品最高零售价;政府设立药品参考定价,调整“二次议价”利益分配;规范医疗保险制度的费用支付机制等方法规范“二次议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国家医疗保险谈判药品单独支付省级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关键措施及特点,为各省制定和优化单独支付政策提供借鉴。方法:检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局网站,收集有关单独支付的政策文件,对检索到的政策文本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各省份单独支付政策在目录发布、目录遴选方式、药品管理方式、政策待遇水平和政策衔接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单独支付政策是“三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各省要平衡好单独支付目录各种政策要素,处理好医保基金控制和患者获得感以及理清单独支付政策与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关系,减少“三医”协同障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已将药品的定价、集中采购、支付标准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统一交由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负责,相关政策、职责的调整对于医生的处方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式对医生处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医生自身因素、患者因素、政策与制度、社会团体与学术组织影响以及医药企业影响五方面,对直接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剖析“4+7”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基于药品销售数据及中标企业年报数据,对纳入“4+7”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药品在政策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原研厂家、中标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部分中标企业营收情况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4+7”集中带量采购实施后,绝大部分纳入集采品种销售额较往年有显著下降,其中,原研企业、其他企业均有较大幅度下滑,中标企业虽涨跌参半,但已形成对仿制药市场的垄断。此外,“4+7”集中带量采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积极转型,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结论:集中带量采购颇有成效,坚持之余要慎防垄断;要完善医保支付标准的建设,健全原研药、仿制药、过专利期原研药的联动机制;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选择应由“点”至“面”。  相似文献   

19.
药品集中采购是药品分散采购市场出现问题后的制度选择。自其试点运行以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降药价、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净化药品市场环境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成效,逐步发展为我国药品流通的主导模式。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认识其制度内涵,对认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完善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天津和成都两地丙肝创新药医保准入支付政策对人均医药费用产生的影响,探究两地政策效果的差异及原因。方法:收集天津市2014年5月—2018年10月某定点医院的全部丙肝患者病历记录,以及成都市2016年1月—2019年6月医保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对政策实施前后人均医药费用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创新药准入支付政策实施后,天津人均医药总费用水平瞬时下降了7 753.43元,其中人均药费下降了5 718.34元,人均其他诊疗费用下降了2 035.09元(P0.01)。成都人均医药总费用水平瞬时上升了6 680.78元(P0.01),其中人均药费上升了6 917.20元(P0.01),人均其他诊疗费用长期趋势每月下降318.88元(P0.01)。结论:创新药医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医保准入谈判极大降低了创新药费用,按人头付费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其他诊疗费用。建议:应积极推进创新药国家准入谈判;在入围创新药支付标准全国统一的情况下,地方医保部门应积极推进实施门诊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按人头支付或基于价值/疗效支付,进一步降低其他诊疗费用;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创新药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