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尿酸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和评估价值。方法对2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标准( MoCA )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118例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102例,分别检测血清Aβ1-42和尿酸浓度。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Aβ1-42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尿酸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β1-42、尿酸浓度可用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苯那普利治疗组和40例常规治疗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ICAM-1和IL-1较治疗前低(P<0.05和P<0.05),但苯那普利组改变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和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ST段压低减轻(P<0.05),但苯那普利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以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和IL-1水平,抑制炎症病变,改善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测定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定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P选择素及E选择素含量。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P选择素及E选择素含量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前列地尔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F-κB和sICAM-1表达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血清中NF-κB和sICAM-1的浓度.评定入院时、治疗后3 d、7d、14d、28d、 60d的神经功能缺损和 60d后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01),依达拉奉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且依达拉奉治疗组血清中NF-κB和sICAM-1的浓度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减轻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损伤,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和sICAM-1的表达,阻断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对慢性软组织患者疗效及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216例明确诊断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刀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及功能恢复时间间差异,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及治疗后7dTNF-α、IL-1β及IL-6变化情况,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后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后3d2组患者TNF-α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IL-1β及IL-6较前显著降低;治疗后7d2组患者3个指标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d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3个指标均较治疗后同时点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探讨MCP-1、TNF-α和sICAM-1在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5例足月 HIE患儿(轻度33例,中度 19例,重度13例)及 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MCP-1、TNF-α和sICAM-1水平.结果 轻、中、重度 HIE组患儿的MCP-1、TNF-α和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轻、中、重度HIE组MCP-1、TNF-α和sICAM-1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IE患儿恢复期(生后7 d)血清MCP-1、TNF-α和sICAM-1水平较急性期(生后1 d)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MCP-1、TNF-α和sICAM-1可能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检测血清中MCP-1、TNF-α和sICAM-1水平变化对判断HIE病情进展、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帆  丁桂兵  刘梅  吴晋  陈亮 《江苏医药》2022,(12):1217-1220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软骨糖蛋白39(YKL-40)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相关性。方法 112例ACI患者依据发病后3个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CI组,MoCA评分<26分,59例)和认知正常组(CN组,MoCA评分≥26分,53例),同时对60例健康成年人行MoCA评分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sCD40L、YKL-40和Aβ1-42水平,分析其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I组MoCA命名、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定向力、语言、抽象思维和记忆得分均低于CN组(P<0.05)。三组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依次为CI组>CN组>对照组,血清Aβ1-42水平依次为对照组>CN组>CI组(P<0.05)。ACI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s=-0.63和-0.84,P<0.05),血清Aβ1-42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维佳  董德琼  杨渝浩 《贵州医药》2004,28(12):1084-1085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肺结核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40例未经治疗及20例治疗2个月后肺结核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肺结核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组的sICAM-1水平高于继发型肺结核(Ⅲ型)组(P<0.05)。抗结核治疗后,血清sICAM-1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个月后肺结核患者sICAM-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CAM-1产生增多,可能抑制了机体的抗结核免疫,是导致肺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且sICAM-1水平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后随sICAM-1水平降低,病情好转。sICAM-1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机制,可作为判断肺结核严重程度及疗效判定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卡巴拉汀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帕金森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司来吉兰片,5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3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o 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和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T-AUT)评分,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和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4.00%和8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和SCOPT-AUT评分显著降低(P0.05),Mo CA和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Aβ1-42和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Aβ1-42和IG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和健侧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DT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巴拉汀联合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升高血清Aβ1-42和IGF-1水平,延缓DAT失活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2例LI合并轻度V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1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治疗,观察组基于以上治疗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氧化应激水平、神经功能损伤标志物水平、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P<0.05),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丙二醛(MDA)水平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P<0.05),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活性肽100-β(S-100β)水平降低(P<0.05),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测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量表(MoC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升高(P<0.05),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LI合并轻度VCI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修复脑组织神经缺损,利于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DEACMP)血清及脑脊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探讨sICAM-1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关系.方法 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的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抽血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结果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变化规律的观察,探讨sICAM-1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77例RA,25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中sICAM-1及9例RA关节液中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所测静脉血清sICAM-1浓度,RA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RA活动期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及稳定期组,RA稳定期组与健康人组差异无显著性,RA组与AS组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治疗效果相关;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关节液sICAM-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ICAM-1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监测RA活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相关性。方法:将269例受试者分为糖尿病有肾脏病变组(A组,90例)、无肾脏病变组(B组,92例)和正常对照组(C组,87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SP-1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A组及B组的血清TSP-1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TSP-1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相关分析示血清TSP-1水平与FBG、Hb A1C、hs-CRP呈正相关(P<0.01),与HOMA-β指数及INS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Hb A1C,FBG,HOMA-β及INS是血清TSP-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TSP-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肾脏病变病理生理过程,检测血清TSP-1水平对预测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RA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15例RA患者和76例对照组的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sICAM-1、IL-10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组和活动期组血清sICAM-1、IL-10、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血清sICAM-1、hs-CRP水平与抗CCP抗体、RF、ESR、DAS28等呈正相关(P<0.01),IL-10与ESR呈正相关。结论 sICAM-1、IL-10、hs-CRP在RA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β淀粉样蛋白(Aβl-42)、尿酸(UA)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组118例与认知功能正常组102例。分别测定2组血清IGF-1、Aβl-42和UA的浓度。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定向力、注意和计算、记忆、概念、语言方面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血清IGF-1及Aβl-42均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UA浓度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GF-1、Aβl-42及UA浓度可用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术前高压氧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血清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3.01±8.1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51±7.9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处理措施。术后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au、pTau及Aβ1-42水平,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Tau、pTau水平低于对照组,Aβ1-42水平高于对照组(t=5.690、7.054、10.300,均P<0.001);术后,观察组Mo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776,3.688、2.860、6.870、4.308、2.611、5.908、4.567,均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比 32.5%(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3)。结论 术前高压氧处理能够减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清Tau、pTau、Aβ1-42水平异常变化,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陈一喆  郑佳音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31-1733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组56例、足月胎膜早破组38例孕妇的血清中sICAM-1、IL-1β、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的水平,并进行胎膜的病理检查。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早破孕妇的血清中sICAM-1、IL-1β、CRP、WBC水平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早破孕妇(P〈0.05);血清sICAM-1比CRP、WBC指标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血清IL-1β比CRP、WBC指标亦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度类似。结论检测孕妇血清的sICAM-1、IL-1β水平是早期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加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4周;对照组35例予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过程复查肝肾功能及腹腔积液B超,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腹腔积液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肝肾功能及腹腔积液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治疗肝肾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高(P均〈0.01);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升高,sICAM-1和CRP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病情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抑制因子(VS-2)、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 ACI住院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两组疗程均为15 d。评价两组患者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S-2、sICAM-1、MMp2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2.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4%(P<0.05)。两组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治疗后VS-2、sICAM-1和MMp2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型患者血清VS-2、sICAM-1和MMp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同亚组(P<0.05);两组不同梗死灶亚组治疗后血清VS-2、sICAM-1和MMp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不同梗死灶亚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同亚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ACI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血清VS-2、sICAM-1和MMp2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