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钢经亚温淬火后可获得铁素体和马氏体复合组织。若改变亚温淬火前的原始组织状态及亚温淬火加热过程的加热速度,或采用亚温淬火与形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形态、分布和大小的复合组织。若亚温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为平衡组织,如经退火、正火或者淬火后,经长时间高温回火铁素体已经充分再结晶后所获得的组织,则亚温淬火后可得到铁素体呈颗粒状的复合组织;若原始组织为非平衡组织,如经淬火或淬火后经不充分回火后所获得的组织,经亚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300M钢的后续切削性能,拓宽300M钢的应用领域,研究了退火软化工艺对300M高强度钢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00M钢在Ac1以下(730℃)退火,显微组织由马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碳化物呈球状或颗粒状;在两相区(780℃)退火,显微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碳化物呈球状或短棒状;在Ac3以上(86...  相似文献   

3.
淬火温度对M2Al高速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巨强  郭金刚 《铸造技术》2005,26(9):810-812
研究了M2Al高速钢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M2Al的硬度升高,在1 230 ℃淬火出现峰值,材料晶粒细小,碳化物呈弥散分布;超过1 230 ℃淬火硬度降低,晶粒粗化,碳化物有网状分布趋势.淬火态组织为马氏体、碳化物和奥氏体,淬火三次回火态组织为马氏体和碳化物.在最高硬度的淬火温度下M2Al晶粒度可达到10级.提出了M2Al高速钢最佳的淬火温度为1 230 ℃.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淬火和回火温度对喷射成形M42高速工具钢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淬火温度低于1180℃时,钢的淬火态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高于1180℃之后,钢的淬火态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淬火温度升高过程中,钢中碳化物的数量呈减少趋势,马氏体不断粗化,同时残留奥氏体数量逐渐增加。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并在550℃时达到极大值,随后逐渐减小。回火温度升高过程中,马氏体中不断析出碳化物并聚集长大,同时马氏体和部分残留奥氏体会向回火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5.
Cu/Mo/Cu爆炸复合界面组织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爆炸复合的方法,试制出了Cu/Mo/Cu板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其界面组织特征;并利用显微硬度考察了界面附近硬度及界面附近的形变特点。结果表明:Cu/Mo/Cu复合材具有波形结合面和平直结合面;波形界面存在熔区,其熔区的显微硬度高于Cu基体而低于Mo基体。  相似文献   

6.
钢复合渗硼层的组织结构及显微硬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并系统研究了合金元素对复合渗硼层宏观组织,相成分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使Fe-B相图上的共晶点移动,从而改变复合渗硼层中高硬度硼化物和低硬度共晶体的相对含量。复合渗硼层的显微硬度比渗硼层的高0.5-1倍。  相似文献   

7.
激光熔覆Ni基WC合金组织与硬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kWCO2激光器在A3钢板上进行Ni基WC金属陶瓷的激光熔覆试验。研究了不同碳化钨含量下熔覆层的组织和硬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熔覆层中粘结金属硬度随揽复合粉中碳化钨含量的增加呈马鞍形变化;同一熔覆层中,粘结金属硬度曲线平稳,无明显梯度变化,但复合层内存在一定的成分与组织梯度;粘结金属组合与碳化钨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9.
配制了氨基磺酸镍电镀液,找出了最佳镀液成分和工艺参数。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库仑测厚仪、XRD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镀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镀液组成最佳为氨基磺酸镍360g/L、氯化镍20g/L、硼酸38g/L;镀液温度范围在45~60℃,电流密度为5~18A/dm^3。复合镀镍/碳化硅的最大电流密度为15A/dm^3。电流密度15A/dm^2的镀速为113μm/h,镀层硬度为638HV。  相似文献   

10.
利用OM、S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均热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及硬度的影响,并阐明了组织演变和硬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Ti-V钢不同均热温度淬火后组织均为马氏体.随着均热温度由1000℃升至1250℃,Ti-V钢的硬度由333 HV降低到212 HV,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由52μm升至209μ...  相似文献   

11.
12.
Ni/Al复合涂层经200℃以上温度退火后,可在Ni层和Al层的交界处形成Al3Ni和Al3Ni2两个稳定相以及Al9Ni2亚稳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复合涂层中Ni和Al晶粒的长大使得涂层的强度和硬度降低。摩擦系数从退火前的0.36减小为退火后的0.27,涂层摩擦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属间化合物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钢中M/B下复合组织的强韧化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世安 《热加工工艺》1990,(2):37-39,45
自从1969年Eduards提出M/B_下复合组织的韧性优于全马氏休和全贝氏体组织以来。不少文献研究了这种复合组织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两相适当配合可以获得比单相组织更好的强韧性。然而多数研究工作都在  相似文献   

14.
Ti(C,N)薄膜的复合硬度与本征硬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可为  白振东 《金属学报》1995,31(9):B429-B434
本文对不同性质的膜-基体系通过确定C的具体取值对Joensson-Hogmark模型予以修正,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Ti(C,N)薄膜的硬度及其随成分组织的变化,Ti(c,N)薄膜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和较高的残余压应力,其硬度远高于一般的整体材料,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其值主要取决于膜的含碳量,大体成线性增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45Mn2钢魏氏组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量的魏氏组织有利于提高其强韧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Fe-12Cr-1.5W-0.2V-0.15Ta F/M钢包壳管材分别进行980~1150 ℃正火和600~730 ℃回火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包壳管材微观组织、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正火处理后,F/M钢包壳管材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随正火温度的升高,粗大的碳化物颗粒逐渐固溶至基体中,且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会产生粗化,从1050 ℃的40 μm增至1150 ℃的80 μm;不同温度回火后,马氏体基体上析出细小纳米级碳化物颗粒,随回火温度增加,碳化物颗粒析出数量明显增加,但析出的碳化物颗粒尺寸无明显变化;包壳管材经过1100 ℃×60 min正火+650 ℃×90 min回火后具备良好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其原始奥氏体晶粒无明显长大,马氏体板条组织平均晶粒尺寸约为6.0 μm,小角度晶界比率为59.6%,沿着原奥氏体晶界有纳米相析出,晶内马氏体界面处析出大量纳米相,此时,管材表现出良好的强塑性匹配,抗拉强度为1024 MPa、屈服强度为849 MPa、伸长率为17.3%。  相似文献   

17.
通过激光熔覆在45钢表面制备出过饱和的WC增强Ni基复合涂层.对制备的复合涂层进行磨损试验,后采用MX2600FE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磨损表面组织,发现涂层中产生了原始组织中不存在的析出颗粒.通过HV-1000型显微硬度仪和磨损试验设备研究了析出颗粒对涂层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成分配比的复合涂层其产生的析出相能提高涂层的硬度,也能改善涂层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8.
32Cr2MoV复合镀膜处理的组织及磨损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2Cr2MoV进行了复合镀膜处理,并与离子氮化后的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复合镀膜处理后在表面层形成更多的氮化物,其分布范围更宽;表面硬度梯度更为合理;通过对比磨损试验,复合镀膜处理比离子氮化处理的耐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32Cr2MoV复合镀膜处理的组织及磨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2Cr2MoV进行了复合镀膜处理,并与离子氮化后的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复合镀膜处理后在表面层形成更多的氮化物,其分布范围更宽;表面硬度梯度更为合理;通过对比磨损试验,复合镀膜处理比离子氮化处理的耐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