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乙基麦芽酚(Ethylmato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方法:在容量瓶中依次加入BSA,Ethylmaltol及B-R缓冲溶液,室温发应30min,以286nm为激发波长,在荧光光度计上扫描20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发射光谱。结果:二者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平衡常数为K=2.05×104L.mol~(-1),结合点数约等于1,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结论:乙基麦芽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穿心莲内酯(ANDR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ANDRO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一种静态猝灭过程,在生理条件下二者约以1∶1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得到ANDRO与BSA间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与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得到的结合常数进行对照,证明结论可靠。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相互作用体系中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为4.37 nm,并通过体系热力学参数推出ANDRO与BSA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最后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ANDRO对BSA构象的改变,并讨论了几种金属离子对ANDRO-BSA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二甲双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常见金属离子对盐酸二甲双胍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在λex=282nm、λem=340nm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以及铜离子、镁离子存在下的荧光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563K、567K、571K时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KSV分别为7.212L·mol-1、7.926L·mol-1、9.227L·mol-1,动态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7.212×108 L·mol-1·s-1、7.926×108 L·mol-1·s-1、9.227×108 L·mol-1·s-1,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的平均值分别为-5.32kJ·mol-1、23.95kJ·mol-1、95.64J·mol-1·K-1,结合常数Ka分别为3.75L·mol-1、4.90L·mol-1、12.63L·mol-1,结合位点数n的平均值为0.9206,在金属离子存在下,KSV和Ka均降低。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金属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结合,削弱了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光谱法研究了羟喜树碱(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ΔHθ、ΔGθ、ΔSθ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HCPT对BSA的猝灭是由于形成HCPT-BSA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ΔHθ(-35.91kJ.mol-1)和ΔSθ(-24.30J.mol-1.K-1)的值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在HCPT-BSA的结合中起主要作用;圆二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在与HCPT结合后,BSA中的α-螺旋含量减少、微环境和二级结构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对硝基氯苯(PCN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PCNB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及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PCN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到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LB(1.557×104L/mol)、热力学参数(ΔHθ=-89.962kJ/mol,ΔSθ=-217.98J/K,ΔGθ=-23.93kJ/mol)和结合位点数(1.080)等。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PCNB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Ⅰ(Sub-domainⅡA)位。证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CNB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PCNB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邓政义  夏云生 《当代化工》2022,51(2):282-285
研究醋氯芬酸(AC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法和紫外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ACE对BSA的荧光猝灭源于静态和动态混合猝灭。295、305、310K温度下,ACE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14×105、3.25×105、1.75×105 L·mol-1。负值的焓(ΔH)和(ΔS)熵,说明ACE与BSA之间的作用力来源于氢键和范德华力。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可知,ACE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1.66 nm,推测出ACE与BSA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紫外光谱法结果也表明,ACE诱导BSA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Qc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Qct对BSA的荧光强度产生了静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且相互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位点竞争实验确定了Qct在BSA上的主要结合位置为SiteⅠ。最后利用圆二色谱探讨了Qct对BSA构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研究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根成  王彦卿  张红梅  陶为华  唐树和 《化学世界》2006,47(12):730-733,761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农药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分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农药分子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农药分子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胜园  杨慧仙  于军晖  陈云生  唐正 《化学试剂》2012,34(3):205-207,271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征及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m-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为1.096×103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2(20℃),ΔH=-31.8 kJ/mol,ΔG=-17.1 kJ/mol,ΔS=-50.2 J.mol-1.K-1。研究发现苯甲酸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苯甲酸与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力或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两者之间的荧光淬灭类型,计算结合数(n)和结合常数,结果显示姜黄素与BSA作用可导致BSA发生静态淬灭,采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测得结合常数Ka=4.52×108L/mol,结合位点数n=1.62。姜黄素可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结合,导致牛血清蛋白发生静态荧光淬灭。  相似文献   

11.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氯霉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科  刘红 《化工时刊》2010,24(4):52-54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pH=7.38下,氯霉素与牛血清蛋白结合反应特征,研究发现氯霉素对牛血清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得到牛血清蛋白与氯霉素在17℃和37℃下静态猝灭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41×10~(12)L·mol~(-1)·s~(-1)和1.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分别为1.29×10~5和2.54×10~5L·mol~(-1),结合点位数均为1。根据热力学参数说明了氯霉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红霞  刘里 《河北化工》2014,(9):65-67,119
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法建立了一种测定药物中头孢孟多酯(CEF)含量的新方法。牛血清白蛋白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头孢孟多酯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头孢孟多酯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牛血清蛋白在λex=340 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头孢孟多酯的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药品中头孢孟多酯含量的新方法。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40 nm,与头孢孟多酯物质的量浓度在2.18×10^-6~2.62×10^-5 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2.42×10^7CCEF-35.155,相关系数r=0.996 9,检出限为8.582 58×10-7 mol·L-1,RSD为0.16%,加标回收率为94.67%~98.43%。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谱手段研究了在pH值7.4的牛理酸度条件下氟氯氰菊酯(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在0.35~4.16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氟氯氰菊酯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热力学参数,由焓变(△H)和熵变(△S)值推断氟氯氰菊酯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生成自由能变△G小于0,表明此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结合过程中BSA构象的变化通过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实验得以证实.圆二色谱实验的结果显示BSA中的α-螺旋结构损失了,说明其微环境及构象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去甲斑蝥素和氨基硫脲的抗肿瘤及抗癌活性,设计合成了新型化合物——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DNCT),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去甲去氢斑蝥素缩氨基硫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DNC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在25、30、37℃下,DNCT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3×10~5、6.56×10~4、3.68×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9、1.02、0.97,结合距离为2.97 nm(25℃)。热力学研究发现,DNCT与BSA主要是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同步荧光显示,DNCT对BSA构象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甲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甲草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一定的猝灭作用,由Stern-Volmet方程和Van't Hoff等压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作用的平衡常数、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甲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依靠疏水作用力进行结合,该结合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