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社会一直都是全人类的追求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非竞争性民主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协商民主能够提供高效而合法的决策、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以及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等。唯有发展协商民主,才能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选举民主是一种以投票方式选择统治者的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是以对话与协商的方式,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而做出决策的民主治理形式。两种民主形式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它们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不能互相替代。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关且互补的关系。两者的合作建构与共生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诉求,满足这种诉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核心在于扩大其自治性和参与性。以公民为主体而展开的协商民主是建设基层民主的重要路径。要把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深化认识,健全机制,使其服务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是西方学者对选举民主和代议制民主进行反思,进而关注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和政治实践。在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协商民主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从法制建设、教育投入、科技手段以及挖掘公民社会潜力等方面完善协商民主,以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发展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政治保障,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领导,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疏通民主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培育和扩大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是我国民主政治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蕴涵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三个逻辑维度解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展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生机活力以及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中的发展。新时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就必须重视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的有机结合,把协商民主贯穿其履行职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党内协商民主就是将协商民主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党内民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民主形式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党内协商民主在党内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也有着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当下发展党内协商民主,应重点从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打牢基础三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中民主制度改革也是重点。本文通过对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含义的讨论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对于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和选举民主制度的观察,为我国的民主制度改革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各有优点又相互补益,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避各自的缺点,相互补益,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经济民主是民主精神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民主是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市场竞争自由充分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应有之义。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关键环节。倡导经济民主、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因此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手段。二者本质一致。本文通过对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关系的论述,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分化的时代,我们却缺少制度化的利益博弈的机制,于是进行优良的政治设计,构建政治和谐尤为重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政治和谐,其核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党和国家的关系即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转型的问题,二是党和社会的关系即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问题。只有现代的民主与法治,才能为千百年来实现政治和社会和谐的理想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经济的和谐发展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探讨了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和谐经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用和谐的理念开展图书馆工作,要求妥善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图书馆人”如何正确对待图书馆工作;二是图书馆如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理论在治理主体多元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执政党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更新管理理念,营造平等、包容、合作的氛围,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核心作用;政府要注重协同合作,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则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加强与政府的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阎俊卿  阎成栋 《太原科技》2008,172(5):25-26
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核,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社会发展、工会建设方面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公民社会责任视角,剖析了和谐社会中的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并提出了知荣辱、有道德、重实践等增强公民社会责任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