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合理途径。方法 选取129例胃肠肿瘤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并给予肠外营养(PN)或PN+肠内营养(EN)进行营养支持。并对支持前后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给予PN+EN进行营养支持的84例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单纯给予PN组的病人.结论 早期合理给予PN+EN有助于胃肠道肿瘤患者早期的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态的改善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1)肠外营养(PN)组;(2)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3)对照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评定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N—PN组和PN组(P〈0.05)。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EN—PN组和PN组明显延长。而EN—PN组较其它两组显著缩短(P〈0.05)。EN—PN组和PN组术后血清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缓慢。结论胃肠道恶生肿瘤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肠外营养相似,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的作用,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本院38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行肠外营养支持设为PN组,15例行肠内营养支持设为EN组,观察两组术后生化营养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治疗7 d后EN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均显著高于PN组(P〈0.05),且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出血、腹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胃肠肿瘤术后的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经鼻饲管和锁骨下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EN组术后腹胀、腹泻的发生率较PN组高;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PN组;EN组术后白蛋白略有下降,前白蛋白升高。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在促进患者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2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在术后8d较术后1d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胃底贲门癌术中放置鼻肠管予以早期EN简便易行,既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治疗组和肠外营养(PN)治疗组,均予以营养支持治疗至第7d。测定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计数(L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指标变化。临床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EN组的LC、TP、Alb、Pa、Tf、ALT与PN组无差异,TBil低于PN组。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应该首先选择EN。  相似文献   

7.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d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5/20),明显低于PN组45.00%(9/20)。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6例,于术后24h分别给予EN和PN支持治疗;检测术前1d及术后第8天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观察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术后第8天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前白蛋白水平高于B组(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B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可有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亚涛  任疆  俞士梅 《临床医学》2006,26(12):57-58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早期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35例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EN)组18例和肠外营养支持(TPN)组17例,营养支持前1天及营养支持后第3,10天测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增加。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对危重病人有益,对于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病人,应尽量早期采用。  相似文献   

10.
黄健捷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886-88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标准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营养及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第9天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下降较明显(P<0.05),EN组的血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可明显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鲍海咏  李珉  牛毅  严海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568-157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72例食管、贵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纽)36例和常规输液纽(对照组)36例,分别比较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体质量、血浆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但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34.9±3.5)g/L、(216.3±37.1)g/L和(166.5±49.3)mg/L,在肠内营养支持7天后上升至(41.3±5.8)g/L、(294.7±44.5)g/L和(186.3±37.5)rag/L(均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EN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在肠内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有明显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细玲  凌聪  周雪玲 《全科护理》2012,(20):1881-188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GLN)的作用。[方法]将96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d、术后8d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GLN组术后第8天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A、IgG、CD4、CD8较EN组明显增高,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应用GLN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节约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排气恢复时间,进而确定胃癌术后的最佳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检索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台并分析.结果 (1)共纳入29个符合要求的研究,包括胃癌根治术患者2407例.(2)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的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的OR(95% CI)值为0.51(0.14,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的OR(95%CI)合并值为0.42(0.32,0.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的术后排气恢复时间的OR(95% CI)合并值为-18.43(-19.68,-17.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血清白蛋白恢复更快,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更短,所以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为目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最佳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3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1)肠外营养组(PN组,tn=50),给予静脉营养;(2)肠内营养组(EN组,n=51),早期鼻肠管要素饮食;(3)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组(CEP,n=52),自配制营养液,简易鼻肠管注入,配合静脉营养,相互补充。观察在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营养评定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N组和CEP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CEP组和EN组明显延长(P〈0.05),住院费用较EN组和CEP组高(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体质量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相似,但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EN)肠外(PN)联合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组(EN+PN)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剂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第8 d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下降明显(P<0.05),EN+PN组(联合组)的各组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肠道功能恢复、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PN组减少(P<0.01),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应用到全胃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维持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2例随机进入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每组21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7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统计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EN组白蛋白为(39.8±4.2) g/L,明显高于PN组的(35.2±4.1)g/L(P =0.001);EN组ALT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01);血糖为(7.2±0.4) 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8±0.4) mmol/L(P =0.026);肛门排气时间为(65.3±12.7)h,明显短于PN组的(97.4±9.4)h(P =0.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51±538)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 320±1170)元(P =0.000).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EN是安全、经济、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施行早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施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组和E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上臂周径、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外周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微型营养评估表(micro nutrient evaluation sheet,MNA)评分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上臂周径、ALB、PAB、MN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早期EN可取得与PN相同的效果,但EN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较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故EN是首选的术后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华  高玉萍 《现代护理》2005,11(9):667-668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胃癌病人于术后第1d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24)和普通输液(对照组,n-18)2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测定1次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2组病例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EN组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1),体重下降减慢。同时,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并可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无差异。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3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TPN组14例),对照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EN组早期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行空肠营养,TPN组早期行静脉高糖氨基酸治疗,对照组早期未行肠内外营养支持。分别在治疗1、2、3周后比较三组总胆红素、WBC、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于出院时比较感染并发症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时,EN组及TPN组白细胞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3周时.EN组和TP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N组及TPN组感染率、感染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组更优,但TPN组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EN组及对照组,尤其是较高龄人群。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不同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