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腰椎退行性变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的诊断主要依据CT与MRI影像诊断,但常规扫描方式的结果有时与临床症状不符合,特别是神经根压迫的患者。MR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gue PROSET)序列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dinsion weighed Imaging with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癌的MR常规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资料,分析影像表现及卵巢癌的影像分期。结果本组病例中,核磁共振(MR)常规检查病灶总检出数102个,DWIBS总检出数118个。MR常规分期正确率79%,DWIBS正确率86.8%。结论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MRI比较对病灶的观察有更高的敏感性。常规MRI检查与弥散成像结合可提高卵巢癌的分期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薄层短翻转恢复成像(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6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男3例,女3例,17-46岁)在1.5T磁共振设备上行臂丛神经冠状位常规层厚T2WI序列及STIR序列扫描。对STIR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及最大信号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观察常规层厚T2WI图像与薄层STIR成像,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干的数目及显示平均长度。结果 12侧臂丛神经中(60支神经根,36支神经干),STIR冠状位薄层扫描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神经根及神经干分别为56支和33支,显示平均长度为168mm,常规层厚T2WI扫描显示神经根及神经干分别为51支和24支,显示平均长度109mm。结论 STIR能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4.
腰骶神经根疾病MR脊髓造影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和评价核磁共振(MR)脊髓造影术对腰骶神经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MR为Siemens Mag-neton Impact 1.0Tfhv 导扫描机,所采用的扫描序列为脂肪抑制重T2SE序列,重建方法为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的MR脊髓造影技术,检查7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结果:MR脊髓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腰骶硬脊膜外腔、神经根及其神经根鞘的形态与结构。75例MR脊髓造影中,11例为腰骶部神经根病变。其中神经根变异6例,占8.0%;神经根囊肿2例,占2.6%;神经根纤维瘤3你,占4.0%。在MR脊髓造影图像上表现各有其特点。结论:神经根疾病在MR脊髓造影的影像上有其特征性的表现,能为临床诊断椎管内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骨骼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MR)灌注成像是评价组织器官血流的新的成像方法,目前正逐步应用于临床诊断,现对其原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作为一种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低对比剂用量等优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代表着影像医学发展的前沿。MR可以进行“一站式检查”,可以获得心脏形态、运动以及心肌灌注、活性、甚至冠状动脉成像等影像资料。2002年,美国FDA批准了3.0T高场全身MR的临床应用许可,与以往的MR相比,3.0T高场MR在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方面具有更多的临床应用优势,尤其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方面。3.0T磁共振可以明显的加快质子的自旋极化速度,成倍地增加信号噪声比(SNR),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是近年开发出来以实现功能和结构同步获取的新型影像成像技术,对帕金森病早期临床标志物的检测具有很好的价值。目前人工智能模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辅助医生诊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机器学习和PET/MR在诊断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有2种方法,时间飞跃技术(3D-TOF-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CE-MRA)。3D-TOF-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由于其操作简便、无需造影剂、无创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成像,但扫描时间较长,笔者结合并行采集技术(ASSET),其扫描速度明显加快,椎动脉起始段伪影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是依靠淋巴结形态来检测淋巴结转移,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MR功能成像技术快速发展,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来更准确的检测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作为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宫颈癌诊断、分期以及预后等方面。本文现就MR功能成像及影像组学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志琦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32-433
数字X摄影(digital radigraphy,DR)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数字化成像技术。平板数字探测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在成像技术上是一个质的飞跃,由直接数字化代替传统的模拟由数字转换,避免了影像链上诸多环节对影像产生的影响,减少了图像的噪声和失真,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扩展了影像的动态范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新飞跃。MR是使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引起氢原子磁共振,利用T1、T2及质子密度的不同成像来诊断疾病。和CT检查相比,MR不产生X射线,对人体无损害。MR检查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软组织分辨力高等特点以及能够行MR水成像、MR血管造影、MR功能成像和MR波谱成像等独特的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体  相似文献   

12.
全脊柱磁共振(MR)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磁共振多通道、Tim技术的发展及全脊柱MR移床跟踪扫描技术(MR total spine mobitrak,MTSM)的应用,MR全景成像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大范围MR全脊柱成像。它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脊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广泛性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检查椎管外神经根囊肿的成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我院MRI诊断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外神经根鞘囊肿患者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MR检查方法及表现。结果:椎管外神经根囊肿在常规T1WI、T2WI成像不易检出,应用脊髓水成像(MRM)及斜冠状位扫描技术容易发现病灶,病灶小,呈长T1WI、长T2WI信号,附着在椎管外神经根鞘膜上,压迫神经根。结论:椎管外神经根囊肿病灶隐匿,应用MRM及斜冠状位扫描技术容易发现病灶,对临床不明原因的部分腰腿痛患者有重要的检查价值。  相似文献   

14.
MRU技术及其在尿路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泌尿系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或磁共振尿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一种MR水成像技术,是泌尿系影像检查的新方法。它在显示尿路解剖结构与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已广泛应用于尿路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泌尿系梗阻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升高,下腰痛已成为当今最为普遍、代价最高的健康问题之一。许多影像学技术被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X线、CT及MRI。但上述影像技术仍不能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完全吻合,特异性比较低。因此,新的影像技术正被迫切需要。目前,弥散张量成像( DTI )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被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研究中。现已发现DTI可以定量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受卡压的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值,从而判断神经根内水分子向各个方向的弥散能力。 DTI的神经根示踪成像也可用于显示被腰椎间盘卡压的神经根,从而直观显示神经根的形态及走行情况。尽管目前DT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但DTI依然被认为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卡压的一种潜在的、具备临床实用性的影像技术。因此,更多DTI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卡压的研究正迫切需要实施,以确认这项新技术在该疾病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宋震宇 《西部医学》2015,27(2):315-317,320
前列腺疾病特别是前列腺癌严重威胁着中老年男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影像检查具有很大的价值。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超声造影技术、CT灌注成像技术、MR弥散加权成像、MR波谱成像及动态增强等最新影像技术对前列腺疾病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评价脑缺血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多模式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血流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及MR三维血管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是MRI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扫描时间过长、价格昂贵、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等。CT成像的快速性和普及性可以弥补MIR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经颅多普勒(TCD)、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和MRA均为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无创性检测手段,尤其是TCD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及可重复的特征,已成为我国民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雪 《吉林医学》2008,29(21):1962-1964
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MR新的检查技术,可从微观的领域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应用于脑各方向白质纤维和白质纤维束的评价,且逐渐扩展到人体的其他部位,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将对DTI成像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成像原理(以下简称成像原理)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本。专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临床医学图像形成的过程及基本原理,尤其是当今五大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一常规X线、CT、核磁共振(MR)、核医学ECT(含单光子和正电子ECT)和超声诊断仪的成像原理、系统结构与性能参数,以及改善影像质量和控制辐射剂量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和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与素质培养。成像原理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物理学、医学以及电子。电脑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