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课内容主要由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两部分组成。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部分由读图要求、“我国六城市气温的差异”图表、“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与文字教材组成。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部分由读图要求、“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漠河、广州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昼长时间”阅读材料与文字教材组成。所以,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联系已学过的纬度、地势、季风等因素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彭洁 《地理教学》2012,(7):26-30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材“气候”章节中“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节综合运用课,同时参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气温的分布”框题,教学要点有三:一是等温线图及其对气温分布差异的判读;二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原因;三是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教学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难点是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这一框题,从教材的篇幅看并不大,但是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如果把握不住教材的特点和学情。  相似文献   

4.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纵横交错的山脉”是上海七年级《地理》教材“地形的分布”中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气候、水、植被及经济建设都有较大的影响,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是其它地形分布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新”背景下,地理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应限于教授地理学科知识,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气温和降水”为例,提出“三关注”策略,即关注情境问题、关注过程体验、关注课堂生成,并基于此探索了引导学生培养和应用综合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1970~2008年安徽省气温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协同克里格(Co-kriging)指数模型对安徽省1970~2008年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低气温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全省平均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相反,平均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前者反映日极端最高气温时空格局是不稳定的,后者反映日极端最低气温时空格局是稳定的。20世纪全省日极端最低气温具有1970年代低、80年代高、90年代低、21世纪头10年高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全省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是70年代升高、80年代下降、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继续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头10年代年平均气温增长量比90年代小0.1℃。芜湖、安庆、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对气温升高贡献率突出,90年代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80年代增加0.7℃和0.25℃,21世纪头10年年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比90年代增加0.8℃和1.13℃,已超过大别山区相应的增长量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近34 a青藏高原年气温变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对高原地区34 a(1971—2004年)82站共13 883 d的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了统计,用REOF方法进行了分区,并讨论了趋势变化,结果表明:①无论年平均气温,还是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35°N为界的南北变化的区域特征明显。在年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中,西藏地区的累计方差比青海地区大,年最高气温中青海地区的累计方差比西藏地区大。②青藏高原地区年温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而年温度的标准差与高原地区年降水的分布相似,但趋势相反,标准差大的区域主要在高原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南部。③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基本上是以增温的趋势为主,高原的西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最明显,尤其以柴达木盆地增温幅度最大,增加幅度为0.8℃·(10a)-1以上。年最高温度青海的增幅比西藏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温度西藏的增幅比青海明显。  相似文献   

9.
姚秀元 《地理教学》2012,(24):44-46,27
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为案例,简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1+1"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作业系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许令明 《地理教学》2023,(19):30-33
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中心,构成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主干。本文选取“位置和分布”为核心概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一节为例,探讨核心概念在学习进阶的教学中的运用,以期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学生空间思维进阶过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李小妹 《地理教学》2009,(9):20-22,19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李思其 《地理教学》2023,(18):46-4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地区”一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探讨任务式教学、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叶艳 《地理教学》2011,(18):17-18
一、教学课题 法国(六年级第一学期“自主学习”篇章)。 二、活动背景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第一学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篇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活动设计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阅读地图等环节获取法国国家地理的相关信息,然后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整理散乱的信息,并构建国家地理的基本框架。本节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突出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图”,分析“图”和运用“图”,  相似文献   

15.
胡春波  潘冰冰 《地理教学》2011,(21):25-26,28
2011年9月,我市举行一次送教到帮扶学校交流展示课,地理学科由两位教师作课展示,然后与会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其中研讨的一个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再思考”。下面以人教社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其中的一课时“地形复杂多样”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发达地区版九年义务制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工作于1988年开始,经过了广泛的调查,依据课程标准,在1991-1993年间先后完成了六年级自然地理、七年级世界地理和八年级中国地理的编写,全套教材力求贯衡教改的总方针,即社会主义教育必需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材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解读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了解地理对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晔 《地理教学》2005,(11):14-17
上海中学地理课程起始年级设置在六年级。在以往,六年级的地理人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这些地理概念、原理的集中学习,实际并不适合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六年级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景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在开题篇章中。在“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中的“内容”栏里规定了“她理景观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和“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三部分内容。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景观”不仅作为课程内容被编人到教科书中,还“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以此丰富“地理景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期盼“地理景观”带来地理学习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境内47个气象站点1959~2009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为基础,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分析陕西省近51a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的时空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以陕北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区增温显著,且前者增暖突变最早;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以关中平原区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平均气温陕北黄土高原区增暖突变最早;秋季平均气温关中平原区增暖突变最晚;冬季平均气温以陕北黄土高原区增温幅度最高,陕南秦巴山地区最低,且关中平原区增暖突变最早,陕南秦巴山地区最晚.(2)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减少突变发生在陕南秦巴山区;春季平均降水量以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减少趋势显著;夏季和秋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关中地区在夏季发生增加突变,陕北黄土高原区在秋季发生减少突变.  相似文献   

20.
王友苹 《地理教学》2005,(10):44-45
经纬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地理新课程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活动”教学,切实让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本人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对巩固“地球仪”知识和应用经纬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