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后心肌侧支血管生成能力。方法:小型猪行胸廓切开术后,将纤维素样膨胀环套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上,随机分成三周组和八周组,分别于手术3周和8周后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像检测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检测LCX狭窄程度和侧支生成情况,组织学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心肌的血管密度。结果:SPECT显像示手术3周和8周后心肌缺血面积、静息最大缺血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和LCX区局部室壁运动无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造影示LCX狭窄程度均达95%以上,两组侧支血管生成均很不充分,仅3周组有1只见部分钝缘支分支显影。大体检查1只动物心内膜下心肌见小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学检查示3只存在小面积坏死组织。血管密度检测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和正常心肌血管密度比较也无明显差别。结论: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后侧支血管生成能力正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长期体外反搏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侧支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体外反搏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雄性Beagle犬 12只被随机等量分入对照组和反搏组。心导管法建立定向冠脉闭塞模型。反搏组每日反搏 1h ,持续 6周。定量冠脉造影比较两组犬的冠脉侧支循环 ,抗α 肌动蛋白 (α actin)抗体和抗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 Ag)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99mTc MIBI核素心肌扫描检测心肌血流灌注。心室造影评价心室射血功能和心室壁运动能力。【结果】①反搏组犬有 5例 ,对照组有 3例 ,可见闭塞血管远端出现程度不等的侧支循环 ,反搏组犬侧支血管开放密度比对照组大。 6周后 ,反搏组缺血心肌内 ,α actin染色 ,FⅧ r Ag染色标记的微血管 ,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α actin免疫染色发现 ,反搏组犬的缺心肌组织内 ,许多口径不同的微血管分布于心肌纤维之间 ,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犬 ;可见许多FⅧ r Ag染色阳性细胞 ;血管内皮形态不一 ;许多血管仅由单个内皮细胞构成。②反搏组犬经过 2 8~ 30h的反搏治疗 ,其左心功能明显改善 ,左室射血分数 (LVEF)从0 38± 0 0 7增至 0 5 2± 0 15 (n =6 ,P <0 0 5 ) ,反映心室壁运动的Cortina计分从 14 4± 3 5下降至 9 1± 2 8(n =6 ,P <0 0 5 )。对照组犬的心功能和心室壁局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是机体的重要代偿机理之一。侧支循环的表现程度在各种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60年代中期,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4.
心肌经过短暂反复的数次缺血后可获得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的适应能力 ,从而保护心肌免受严重损害 ,这种适应能力称为缺血预适应 (IPC) [1]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IPC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与分组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 [2 ] 患者 2 82例。其中男 186例 ,女 96例。IPC组 ,16 0例 ,NIPC组 ,12 2例 ,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见表 1。表 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指 标IPC组 (n =16 0 )NIPC组 (n =12 2 )年龄 (岁 ) 6 2± 17 6 1± 2 1男性 (例 ) 10 6 80女性 (例 ) 5 44 2前壁MI 96…  相似文献   

5.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动物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健康小型猪10只,开胸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主干,采用改良Ameroid方法,制作左回旋支慢性狭窄及心肌缺血后侧支循环生成模型,术前及术后3周分别进行冠脉影及超声心功能检查,结果:4只LCX完全闭塞,5只狭窄大于75%,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下降,左前降支血管增粗,迂回,多支分支伸向缺血区形成血管网,无心肌梗死表现,结论:采用Ameroid细窄器可以成功地制作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将26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对CCC形成组者,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26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0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P<0.0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P<0.05);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CT判断冠状动脉形成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90%的73位患者影像资料,评价其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以73位患者的CAG影像为金标准,判断64-MSCT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准确性。收集73位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状况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结果以CAG为金标准,64-MSCT检出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82.4%(28/34),特异性为94.9%(37/3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痛史的长度及高血脂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P值分别为0.039和0.036,偏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122和-1.286,即冠心病病史较长或没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结论64-MSCT可以较准确的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冠心病病史和高脂血症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期体外反搏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侧支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6):411-4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乙醇摄入量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水平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存在一支主要血管闭塞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对患者侧支循环水平进行Rentrop分级;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饮酒量、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根据患者不同饮酒量分为非饮酒组、少量饮酒组(每日乙醇摄入量≤40g)和大量饮酒组(每日乙醇摄入量>60g);收集患者动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 少量饮酒组侧支循环水平高于非饮酒组(P<0.05)和大量饮酒组(P<0.01);少量饮酒组血清VEGF水平(148.32±60.80)pg/mL明显高于非饮酒组(113.53±61.82)pg/mL(P<0.05),而大量饮酒组与少量饮酒组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少量饮酒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能与血中VEGF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影响侧支循环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该院近10年因前壁心肌梗死而行冠脉动脉造影示前降支TIMI血流0-1级者且院内存活并行冠脉血运重建术(PTCA、STENT或CABG术)者138例,将冠状动脉影像学示前降支无侧支循环或只有局限于小分支的侧支循环者分为第1组(n=86),前降支主干部分或完全经侧支循环显影者分为第2组(n=52).比较两组的临床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定期随诊观察临床预后.结果侧支循环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无相关性,侧支循环良好组完全闭塞性病变和多支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前心绞痛史和非Q波心肌梗死在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更多见;且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更好;在随诊中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有进一步改善;侧支循环良好者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在死亡率及临床心脏事件上侧支循环良好者均较低.结论侧支循环良好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恢复更好,长期死亡率及患病率更低,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梗塞前心绞痛史的患者存在良好侧支循环的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对冠心痛(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Rentrop分级评价方法,对33例具有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且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DM组)的CCC进行评价、分析,并与同期116例具有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但不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NDM组)的CCC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冠脉闭塞血管分布相似,但DM组多支闭塞病变病例多见,而NDM组单支闭塞病变病例多见(P<0.05).DM组平均闭塞血管为(1.66±0.56)支,明显高于NDM组(1.31±0.61)支(P<0.05).总体CCC出现率及总体良好CCC出现率DM组均分别低于NDM组(均P<0.05).DM组中的单支闭塞病例的CCC出现率及良好CCC出现率均分别低于NDM组中的单支闭塞性病例(均P<0.05).DM组中的多支闭塞病例的CCC出现率及良好CCC出现率也均分别低于NDM组中的多支闭塞性病例(均P<0.05).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rejection faction,LVEF)DM组为(38.3±18.4)%,低于NDM组的(49.6±16.7)%(P<0.05).结论:CHD患者中CCC的形成及功能与DM有关,DM是CCC形成及功能的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8):24-2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并成功开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根据Rentrop分类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级或1级)和侧支循环良好组(2级或3级);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端脑钠肽前体指标、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水平低于术后1个月(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NT-proBNP指标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6 min步行试验距离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 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术前心功能及活动耐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的心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邹文淑  陈练 《西部医学》2006,18(4):404-4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最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赞赏影,62例有冠状动脉狭窄,其中20例存在侧支循环,占32.3%。经分析发现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关,病变越严重,侧支循环发生率越高,多支病变单支病变更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造影结果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侧支良好组(n=43)和侧支不良组(n=87)。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左心室功能、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和临床预后等。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及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Q波心肌梗死和梗死前心绞痛在侧支良好组较为多见,并且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侧支不良组升高;而侧支良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侧支不良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则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Cortina室壁运动评分侧支良好组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良好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院内并发症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侧支良好组优于侧支不良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提示侧支循环丰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提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高。急性心肌梗死前侧支循环的形成对急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和预防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