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4.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田子鹤  远方 《中医药导报》2019,25(23):37-39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的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为CGN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18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CGN相关文献,采用Excel2016、SPSS 19.0等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统计收录文献中CGN的证型、证素及证素组合出现的频数和构成比,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220篇,病例总数20,408例。CGN的辨证分型共出现36种,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CGN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失代偿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GN的中医证素共19个,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湿热、血瘀为主,病位证素与肾、脾最为相关,其中CGN失代偿期肝的构成比明显增高。其证素组合以单证素和两证素为主,气虚+血瘀为频率最高的虚实夹杂证候。结论:CGN临床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最为常见,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失代偿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GN以气虚、阴虚为本,以湿热、血瘀为标;病位以脾、肾为主,失代偿期与肝的相关性增加。临床上虚实夹杂证候以气虚+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活检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肾病科2017年9月—2018年5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穿刺活检患者病例180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膜性肾病(MN) 82人,所占比例最高;Ig A肾病(IgAN) 56人,所占比例次之;其它,狼疮性肾炎(LN) 15人,肾小球轻微病变(GML) 13人,轻度系膜增生(MsPGN) 5人,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3人,乙肝相关性肾病3人,高血压肾损害3人。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为主,所有入组患者病理类型由高到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31.11%、8.33%、7.22%、2.78%、1.67%、1.67%、1.67%。从临床资料看,中医证型中,慢性肾脏病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而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Ig A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狼疮性肾炎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肾小球轻微病变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局灶节段性硬化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乙肝相关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以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膜性肾病(MN)所占比例最高;IgA肾病次之,其次为GML、MsPGN、 FSGS等。脾肾气虚证为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次之,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荟萃分析,为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7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由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而向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发展。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血红蛋白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贫血和不同程度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并分析相关因素,为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打下理论基础。方法:2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观察作出中医证型诊断。观察患者中医正虚证、邪实证分布情况及透析病程、原发病和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最为常见,邪实以风动、血瘀最为常见,中医本虚证型和病程存在相关性(P〈0.05),肝肾阴虚型的Hb,HCT明显高于其他4证型(P〈0.05),阴阳两虚型的血清钙及KT/V明显低于其他4型,脾肾阳虚型的血清磷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但其病机复杂多变,证候虚实夹杂贯穿于病程始终。中医辨证应紧紧围绕"本虚为纲,标实为目"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四诊合参,并注意病机的转化,随证立法,为进一步的相关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及其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观察171例患者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早期低血压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患者发生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60例,发生率为35.10%,其中男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6.10%,女性为33.30%,差别不大(P> 0.05)。60例早期低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以脾为主,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以阳虚、气虚为主,其次为血虚、血瘀、痰饮等。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次为虚实夹杂证,最后为实证。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为气虚水停;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结论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5.10%;早期低血压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肾>心>肝>肺的趋势;病性证素分布呈阳虚>气虚>血虚>痰饮>血瘀>阴虚>气滞;证候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其中虚证分布呈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心脾两虚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分布呈肾虚水泛>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的趋势,实证分布呈痰瘀互结>痰滞证>瘀滞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7年8月份在该院治疗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00例采集患者临床数据,分析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就虚证而言1.0 g/24 h组中比较多见的是脾肾气虚证,一共有53例;1.0 g/24 h~3.5 g/24 h组比较多见的气阴两虚症与脾肾气虚证,分别为15例与23例;3.5 g/24 h组中比较常见的是气阴两虚证,并且不同蛋白尿水平和中医本虚证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主要是本虚症,常见症型是脾肾气虚证,而气阴两虚证在疾病的中后期比较常见,在标实证中主要的是湿热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取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要素,研究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并统计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提取80例符合DN诊断标准的病例证候要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气虚证(25.6%)阴虚证(14.7%)阳虚证(22.1%)湿浊证(22.4%)血瘀证(15.2%),其证型中主证气阴两虚证17例,脾肾气虚证12例,脾肾阳虚证51例为主,兼证:湿浊证42例,血瘀证28例。结论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候主证由气阴两虚证向脾肾气虚证再由脾肾阳虚证进行演变,同时兼证中水湿向湿浊再由浊毒进行演变,其与主证的变化相关。其中气阴两虚证好转率为82.3%,脾肾气虚证好转率为33.3%,脾肾阳虚证好转率为23.5%,提示:随着DN疾病的发展,中医病机由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损及阳至脾肾阳虚证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脾肾阳虚证预后最差,29.2%的患者转入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肾病(DN)及合并不同慢性疾病患者中医本虚证候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304例DN住院病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症状表现等信息进行采集,按中医辨证标准对所有人组患者进行辨证,将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分期的DN患者中医本虚证候分布,同时按合并不同慢性疾病分组,观察DN合并不同慢性疾病时中医本虚证候分布的特征.结果 DN最常见本虚证候为气阴两虚,Ⅲ期与Ⅳ期DN患者主要本虚证候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及肝肾阴虚,而DN的Ⅴ期则以脾肾阳虚为主.无合并疾病组以气阴两虚和气血两虚两种证型为主;合并高血压组中肝肾阴虚型例数最多;合并冠心病组以气血两虚型为主.结论 DN发病初始阶段,本虚证多以气阴两虚为主;疾病发展至后期,则阴损及阳,伤及脾肾,高血压及冠心病是糖尿病肾病证候演变及分布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谱分布及其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探讨本病证候分布规律,为提高IgA肾病的辨证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证候类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的关系。结果: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湿热候多见。气阴两虚证多见慢性肾炎型,脾肾阳虚证多呈大量蛋白尿型。肾小球滤过功能由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其证候呈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当本虚证兼瘀血候时肾功能损害较重,兼湿热候时尿蛋白排泄量较多。结论:IgA肾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证候变化与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既病防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查阅CRF各期患者住院病历500份,分析CRF患者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分布情况及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兼夹情况。结果CRF正虚证中最多为脾肾气虚,其次是肝肾阴虚.邪实证中最多为湿热证,其次为湿浊证、血瘀证。CRF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结论CRF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与邪实的兼夹是CRF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本挖掘探索慢性肾小球肾炎"证-症-方-药"相应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慢性肾小球肾炎证药相应规律。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候、症状、汤药及中药的规律,通过一维频次的解释及二维的网络图展示。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虚标实,虚证多见,标实以湿热、血瘀、风邪,相关脏腑以肾为主,涉及肺、脾;证候方面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核心症状为浮肿、发热、乏力、腰痛等;汤药和中药的使用均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为主。结论:文本挖掘技术,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的总结中医"证-症-方-药"的规律,为中医客观化,以及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彤  金钟大 《新中医》2024,56(11):74-79
目的:探讨增长性单纯性肾囊肿(SRC) 中医虚证证型分布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 性选择451 例增长性S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证组(113例)、肝肾阴虚证 组(44例)、气阴两虚证组(235例)、脾肾阳虚证组(59例)。比较各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 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虚证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增长性SRC 中医虚证证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组年龄大于脾肾气虚证组(P<0.05),且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组年龄小于脾肾阳 虚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血肌酐、血尿酸水平高于脾肾气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P<0.05),舒张 压、血尿酸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总胆固醇水平高于脾肾气虚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 eGFR水平低于脾肾气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P<0.05),且脾肾气虚证组eGFR水平高于气阴两 虚证组(P<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以脾肾气虚证组为对照组,年龄与肝肾阴虚证相 关(P<0.05);年龄、收缩压与气阴两虚证相关(P<0.05);年龄、收缩压、血肌酐、血尿酸与脾肾阳虚证相 关(P<0.05)。结论:增长性SRC的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不同中医虚证证型与年龄、收缩压、血肌酐和血 尿酸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68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正虚证候分布特点调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阳晓  胡学军 《中医杂志》1999,40(2):112-114
通过681例慢性肾衰患者正虚证侯分布特点调查分析,显示慢性肾衰正虚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尿毒症期主要是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在病程中呈阶段性病变。调查提示慢性肾衰病程较长,不同阶段正虚证候分布特点具有差异性,正确把握其主要病机及不同时期的病证变化,对辨病辨证施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中医本虚证候分布及对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收集同期收治的仅有糖尿病肾病未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中医本虚证候分布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Ⅴ期主要是脾肾阳虚,Ⅲ期、Ⅳ期主要是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和肝肾阴虚。比较不同分期结果发现,不同分期在证型上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分期主要为Ⅲ期、Ⅳ期,而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分期主要以Ⅲ期为主,2组分期差异显著(P0.05);根据中医本虚证候分布分析发现,观察组主要表现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同时合并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对照组主要表现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比较2组中医本虚证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与未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在中医本虚证候分布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中医本虚证候分布特点,以此为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选择更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不同分期患者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情况。结果 不同分期患者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分期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0例患者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肾阳虚(34.00%)、脾肾气虚(28.00%)、气阴两虚(20.00%)、肝肾阴虚(10.00%)、阴阳两虚(8.00%); CKD 1、2期患者脾肾气虚证多见,CKD 3-4期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多见,CKD 5期以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多见。结论 慢性肾脏病1~5期患者中医症状各有特点,早期以脾肾气虚多见,3~4期多见气阴两虚证伴阳虚证,发展到5期阳虚症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