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章从伏风理论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首先从风为阳气之变动探讨内风、外风的内涵,认为风邪致病的实质是机体营卫气血阴阳失衡的结果,伏风是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下,欲要发作疾病,表现为风邪致病的一种状态;再从外风留伏内潜和先天体质禀赋两种情况讨论了伏风发作的病因病机,认为伏风是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宿根,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以放射性痛和转移性痛为特征,可伴有全身炎性反应。依据亚急性甲状腺炎"动"的临床特征,结合风邪的致病特点,笔者认为外感风热、伏风内潜、肝郁化风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早期治疗以祛风解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后期以化痰活血、益气扶正、搜剔伏风为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鼻鼽因患儿为特禀质素有伏风内潜,加上肺、脾、肾不足,功能失调,因而易为外风、异气所伤而发病。其共同的病机为风束肺窍,又可按寒热、虚实、五脏辨证分为肺气虚寒证、肺经伏热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不足证四个主要证候。共用消风宣窍法,再分别同时采用温肺散寒法、清宣肺气法、益气升阳法、温补肾阳法治疗。自拟验方消风宣窍汤,临床验证表明对于小儿鼻鼽最常见的肺气虚寒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护理的特色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理论和知识,收集并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有关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1中医护理思想特色1.1人与自然统一护理思想《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理论中将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当气候反常变化或者六气侵袭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则称为六淫,六  相似文献   

5.
汪受传提出"伏风理论",并指出其核心为:禀赋有异,伏风内潜,贼风再犯,合而病成。从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西医发病特点出发,探讨"伏风理论"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发病、体质易感性、发病规律等方面的意义,总结应用"伏风理论"预防和治疗早期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经验,提出本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风邪,易感小儿应注意日常生活调理以预防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同时"伏风理论"对中医儿科其他疾病的辨证论治亦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隐匿发作性疾病,其潜伏性、复发性及难治性的特征,与中医“伏风”有类似之处。从“伏风”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该病的产生机制和发病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过程是在正气虚衰、伏风潜匿,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下发生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伏风内动。同时,伏风内动是病机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治法上应以扶正固本,再施搜风祛邪之法进行论治。笔者从伏风的特点出发,探讨伏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理及有效的预防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郁证患者形体和情志均出现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过极相互影响,属于形神同病,本文分别从形神两方面来分析中风后郁证的病机,并阐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五志相应理论,从形神两方面论论治此病的治疗思路。形者,从五脏辨证认识病机,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相应的关系及五行相生理论,补虚泻实为法治疗;神者,从情志辨证认识病机及表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志相应及五行相克理论,以情胜情为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五脏相关"是关于人体大系统相关性的学说,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互藏的联系思想。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五脏相关的动态过程和五脏相关的开放性三方面探讨中医五脏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提出借助复杂性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医五脏的相关性,以临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脏腑相关病机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风湿症是一种难治的风湿疾病,以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痛无定处为特点。基于伏风理论,复发性风湿症发病的前提条件可归纳为风邪内伏、营卫失调,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是伏风夹实、肝气郁滞。治疗可分期论治,以通为用,急性期以透达伏风、理气疏肝、蠲痹通络为法;慢性期以调和营卫、健脾益肾为法,佐以祛邪。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理论肝、胃的生理基础出发,分别从脏腑理论、解剖基础、五行理论、气机理论四个方面,探讨胃癌疼痛的病机,并针对肝气犯胃型、肝胃血瘀型、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痰湿内结型等临床常见证型,分别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潜方用药等方面多角度探讨从肝论治胃癌疼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倪伟  过灵香  祁芳  张泓  艾坤 《河南中医》2016,(11):1921-1924
脑中风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五脏之间不仅五行制化,互生互克,互藏互用,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疗脑中风应以中医天人整体观为指导,从五脏论治。经脉通五脏,遂以经治脏,五经配伍,以调五脏。以五脏一体观为指导的五经配伍,调理五脏治法,是针灸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3.
“风袭于外,肝必内应”,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以“风”为主,是一个由咳嗽逐渐发展为哮喘的动态阶段,其病程与病机展现出“由外及内,日久则伏”的特点。中医学将以“风”为因的疾病责于肝之失常,本文基于此进行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探索,并根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分期与病证的标本,以“祛外风—煦肝风—搜伏风”为基本方法,从理论基础、病机阐释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依据与临床价值。疾病初起,拟“祛外风”为首则,以防肺风扰肝;至中期须用“煦肝风”法治本,以平肝气之乱;久病入络,则以“搜伏风”为要,防肝风之受引复动;三法相辅相成,分期分层次地应用,共奏良功。  相似文献   

14.
汪受传认为,伏风内潜、外风引发、瘀热伤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机关键,清热消风、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小儿过敏性紫癜可分为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和慢性迁延期三期治疗,急性发作期根据患儿风、热、湿邪的偏重程度分别予以祛风清热、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法;临床缓解期以益气养阴、活血散瘀为主;慢性迁延期以扶正气为主,以御外风、抑伏风防其再发。  相似文献   

15.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理论原文的基础上,重点从五行调控、四时阴阳调控、气化调控、官能调控角度分析中医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五脏功能活动之间的整体性、动态性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的核心基础,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医五脏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燮理五脏并消风宣窍法探究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因机证治。结合“清阳清窍”学说及五脏辨证,认为鼻渊病位在鼻,又与五脏清升浊降之病机密切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审机,辨证论治,其一为燮理五脏,重清阳升散之源泉,着眼于五脏不足或枢机不利之处,和合五脏;其二为脏时同调,以四时六气为根本,关注小儿脏腑娇嫩,使饮食运动不失其度,合于四时以御外风;其三为消风宣窍,祛伏风、化痰浊以成清升浊降,“消风”重在引经、疏散以升清阳,“宣窍”重在治痰、祛湿以化浊阴,从而切实改善患儿鼻塞、流脓涕等不适,使其复归于清升浊降畅然往复,五脏合和,九窍通利。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慢性荨麻疹是指荨麻疹中病情反复、间断发作者,病程缠绵难愈,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四川省名中医岳仁宋教授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提出"伏风"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风邪内伏,外邪引动是其核心病机,主张以祛风止痒、抗敏调和为大法,以抗敏煎为基础方。本文就"伏风"理论在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思路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8.
"伏风"理论是伏气致病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陶汉华教授以此为指导思想,在中医"脑"认识的基础上,把握脑络结构特性及风邪病理特点,根据"风伏脑络"的病机,以祛风通络为治则,治疗脑小血管病,疗效显著。阐明"伏风"概念,论述脑小血管病"风伏脑络"病机,介绍祛风通络治则指导下,透散外风、扶正祛风、平息内风等3大治法,并以治法统领方药,以点窥面,介绍陶汉华教授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癫痫发病复杂,病因病机繁多,辨证分型论治迥异,根据中医古籍和历代中医家的论述,提出了癫痫的原发性气机逆乱精伤肾亏、继发性情志失调、积痰内伏、瘀血阻络等病因及风痰、痰火、及痰瘀等病机学说,同时结合现代医家和相关文献,把癫痫按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简述了经方、自拟方等和针灸等以“清”、“消”法为主对癫痫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疗效观察和影响,探讨癫痫治疗的新策略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