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  相似文献   

2.
由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申出中医学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以当代视角研读《温疫论》,重新审视其病因学说,分析其学术思想。吴又可提出本质上有别于六淫的客观病因观念,但是受技术条件、六淫病因说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等因素限制,未能在当时造成变革。虽然定名为“瘟疫”,体现了中医学的进步,但亦可察觉所存在的理论限制。现今中医学借助技术条件的发展,延伸吴氏思路,推进对客观病因的认识,将本次疫情疾病定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突显了“病”的意义,为未来研究新型外感传染疾病找到了基点。  相似文献   

3.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治疗瘟疫类疾病的专著,重温此书,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有不谋而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辨位导邪,邪出有法:主要从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邪聚病位进行论治,邪在表宜散,邪在里宜攻,邪在半表半里宜透达膜原邪气。(2)兵贵神速,速拔病根:祛瘟疫之邪犹如带兵,讲究兵贵神速,祛邪更宜及早导邪外出,速拔病根以免邪留生患。(3)掌握虚实,酌用扶正:分析疾病的阶段、病人的体质,掌握虚实,灵活运用补泻之法。  相似文献   

5.
对《温疫论》用下法禁忌作了探析,即阴虚者不可下;假象者不可下;腑实未成者不可下;下后变证者不可下;年老体弱者慎用下。  相似文献   

6.
侯献兵  陈丹丹 《河南中医》2021,41(7):1015-1017
目的: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的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温疫论》中治疗温疫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系统,构建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关联规则,总结其组合规律.结果:《温疫论》33首处方中,共包含72味中药,使用频次≥4次的药物有18...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温疫论》中复方的药物组成、活性成分、潜在靶标,探讨其靶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之间的联系以及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方法:录入《温疫论》中33首处方,并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从TCMSP、ETCM数据库检索活性化合物,用TCMIP预测靶点后构建网络,并在Metascape对靶标...  相似文献   

8.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人,约生活于公元1582-1652年,所著《温疫论》为瘟疫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瘟疫学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现就其瘟疫防治方药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治疗思想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32)马胜英[关键词]温疫论,治疗思想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才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使中医外感热病学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该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温疫论》理论视角下,本文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位、病性、传播途径、传染性、传变以及中医防治理念等7个方面详述了中医的认识,认为感受疠气和正邪多寡是发病之因,病位在肺与膜原,病性为寒湿、多有化热,且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从"力攻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谨防‘邪气复聚’、瘥后调理适宜"等5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的中医防治理念,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二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三要调养正气,四要注意防范余邪、避免"劳复""食复""自复",五要做好瘥后调养、养阴清余热、顾护胃气。《瘟疫论》是一部疫病学专著,内涵丰富,认识全面,对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病邪为时行疠气作祟。疫寒初犯者,治宜辛温疏散;疫热初犯者,治宜辛凉疏散;疫湿初犯者,治宜疏解化湿;疫湿入侵中焦,治宜开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疫毒郁肺者,治宜宣泄肺热,解毒祛湿。做好初期阶段的诊治,防止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5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三消饮加减方治疗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定点医院就诊的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三消饮加减方治疗的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期通过冠状病毒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体内实验验证,热炎宁合剂对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评价热炎宁合剂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2日在西安市第八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普通型患者54例,其中5例不符合方案规定,未予分析,治疗组26例,在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热炎宁合剂,对照组23例,给予化学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咽干咽痛、咳嗽、发热、乏力、胸闷、流涕、鼻塞、头痛)评分,完全退热时间(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及胸部CT缓解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除咳嗽、乏力外,其余症状均消失,咽干咽痛、咳嗽、乏力、胸闷、头痛等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中位完全退热时间为3 d,较对照组缩短2 d;胸部CT缓解率,治疗组为88. 46%(23/26),高于对照组的73. 91%(1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治疗组为96. 15%(25/26),对照组为60. 87%(14/2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热炎宁合剂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胸部CT好转,缩短患者发热时间,提高核酸转阴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喻培勋  姬晓花  刘静  王刚 《河南中医》2020,40(4):497-499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亦属其中,六经辨证亦可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各期的治疗中。预防期,以调节阴阳平衡,祛除湿邪为主,方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素体痰湿较重者,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初期,病主在太阳或太阴。病在太阳,依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大青龙汤加减、桔梗汤等。病在太阴,方用理中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减。若太阳、少阴合病,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中期,病主在少阳或阳明。病在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病在阳明,依证选用白虎汤加减、小承气汤加减等。若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依证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等。若阳明、少阴合病,方用猪苓汤加减。极期,病主在阳明、少阴或厥阴。阳气暴脱证,可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证,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病在阳明,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病在少阴,方用真武汤加减。病在厥阴,方用乌梅丸加减。恢复期,病主在阳明或太阴。病在阳明,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病在太阴,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退热、止咳、缩短病程及降低轻中重病情转化率,同时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尽早战胜疫情,各个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地域、气候和疫情情况,陆续出台了本地中医药治疗方案。该文从三因制宜角度分析了各地治疗方案的异同性,认为发病时令相同,治疗方案差异性多取决于地域和气候因素,结果显示全国七大区域,温湿地区如华中、华南、华东、西南早期证候表现多以"湿、温、热、毒"为特点,治疗方案多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类方药;寒冷地区如华北、东北、西北,早期证候表现多以"寒、湿、风、毒"为特点,治疗方案突出祛风散寒、化湿解毒作用。其中,以湖北疫情作为重要参照的国家方案,逐渐从各期的证候属性单一演变为寒热证型兼具与施治方法多样。随着疾病进展,疫毒、邪热闭肺为中期主要证候特点,治疗多侧重泄热解毒;重症期则以内闭外脱为主,治疗多急用开闭固脱之法;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治疗多用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药;因体质因素多体现于预防方案,治疗方案中较少见。各地区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性,并总结出相应规律,这对于差异性防治类似新冠肺炎这类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倪萍  战丽彬 《河南中医》2020,40(6):824-82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理因素为"湿,热,毒,瘀"。十神汤由葛根,升麻,川芎,麻黄,紫苏叶,白芷,赤芍,香附,陈皮,炙甘草,生姜,葱白组成,具有散寒除湿,肺脾同治,祛邪外出,调畅气机的功效,可用于新冠肺炎早期治疗。新冠肺炎病位以肺为主,其次是脾,十神汤中药物多归肺经,亦有多味药物归脾、胃经,药证契合。十神汤与清肺排毒汤用药特点颇为相似,但十神汤扶助正气的力度稍显不足,临床化裁加减用药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宣肺化浊加减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使用宣肺化浊加减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COVID-19且用宣肺化浊加减方治疗的患者,观察患者在用宣肺化浊方前后体温,临床症状,计算机体层摄影(CT),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1. 7,年龄20~94岁,平均(43. 9±16. 3)岁,病程8~23 d,平均(14±4. 4)d。与用药前比较,患者咳嗽、发热、咳痰、腹泻、食欲不振和乏力等临床症状皆有好转(P0. 05);用药前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寒湿郁肺(57. 5%)和寒湿犯肺(42. 5%),舌苔主要为白腻苔(52. 9%);经宣肺化浊方辅助治疗后患者退热时间为(2. 48±2. 56)d;患者患者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较用药前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P0. 05);经宣肺化浊加减方辅助治疗后,咽试子病毒核酸检测3次阴性,肺部CT示感染病灶已吸收,40例患者均符合出院标准已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至今未有发生核酸检测转阳者复发病例;患者用药后症状与临床指标积分为(1. 62±1. 90),较用药前积分(7. 65±4. 08)明显降低(P0. 05)。结论:宣肺化浊加减方辅助治疗新冠肺炎可以降低体温、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发烧、咳嗽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反复核酸阳性患者入院时,发热、咳嗽,相关检查提示感染较重,胸部CT显示双肺感染。为邪入上焦,以疫邪外袭,湿毒郁肺为主。在西医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及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宣肺祛邪,疏肝理气,方用达原饮加减。中期炎症吸收,症状好转,胃肠道症状多因使用抗病毒、抗炎、激素类药物引起。此为邪入中焦,需健脾化湿,祛痰解毒,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仁汤。后期症状明显好转,但出现肝功能不良,核酸检测反复阳性。考虑为疫病后期,余毒未消,气阴两伤,治宜补气养阴,祛邪复正,方用复脉汤合护阳和阴汤。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后,舌淡紫,脉细。考虑为温病后期,余毒已出,气阴未复,采用补肾滋阴,疏肝理气法,方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终使毒邪祛,正气复,病毒清,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