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在"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助手作用。方法选取1 200例社区居民进行研究,均签约"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引入社区护士前后对签约家庭医生的利用情况、年就诊次数和月复诊次数等。结果引入后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有效利用率明显高于引入前(P0.05)。引入后居民就诊频次明显少于引入前、月复诊次数明显低于引入前(P0.05)。引入后社区居民年均药费为(2 351.84±127.93)元,明显少于引入前的(2 579.72±226.41)元(P0.05)。引入后签约居民满意度明显高于引入前(P0.05)。结论社区护士在"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1+1"组合签约模式下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调查54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情况、"1+1+1"医疗组合签约情况和签约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使用情况。结果 "1+1+1"签约者448例(82.5%)。签约者较未签约者参加免费体检和体重管理的比例显著增多(P均0.05)。2016年签约患者在2018年的月就诊次数、月就诊费用较2017年签约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6年签约患者的高血压、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2017年签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6年签约患者比较其签约后2年的月均就诊次数和月均就诊费用,发现每月在社区就诊的次数下降(P0.05)。2017年签约患者签约后每月在社区的就诊次数和就诊费用较签约前显著增多(P0.001)。结论 "1+1+1"组合签约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1+1+1"组合签约的居民1 044名,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包括完善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诊疗计划、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等特色服务。比较签约前后就诊服务覆盖率、就诊频次、药品支出费用、满意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签约后就诊频次、药品支出费用与签约前对比均下降,家庭医生就诊覆盖率和满意度均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管理健康、控制费用、提高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自愿签约"1+1+1"服务模式前后的管理效果,以此推进基于社区的血压有效控制。方法对社区内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1+1+1"签约管理半年后,观察和分析患者在签约管理后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高血压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以及血压的控制情况。结果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1+1+1"签约管理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低于管理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压的控制率从管理前的21.82%上升至88.1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1+1+1"签约,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市的"1+1+1"模式就是希望通过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手段引导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上海市的"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上海市的分级诊疗起到很好的作用,也赢得市民的尊重。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们又制定了新的"1+1+1"签约服务,称之为家庭医生签约2.0版。居民必须在社区签约1位家庭医生,但是1家二级医院和1家三级医院全市任选,签约重点人群是60岁以上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从健康到康复的全科医疗服务。【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居委会,确定试点家庭,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落实签约服务,细化工作流程,提供优质的签约服务,探索"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工作。【结果】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可提升家庭医生诊疗和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分级诊疗,方便病人就医。同时,也可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活动参与率、就医依从性及满意度。【结论】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规范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服务工作,推进了分级诊疗,加强了健康管理,有利于提升全人群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组合签约模式下高血压病管理的效果和药品支付费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析比较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2018年1月,参与"1+1+1"组合签约和未签约的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各项指标、依从性、药品支付费用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1+1"签约组收缩压均值为(132.48±10.82)mmHg,舒张压均值为(78.24±6.52)mmHg,血压达标率为71.83%,BMI均值为(22.13±3.22)kg/m~2,患者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就医便利性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患者的年药品总费用均值为(4 848.60±1 615.20)元,年人均药品自付费用均值为(607.30±198.50)元,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可以有效管理高血压病患者健康并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社区需进一步控制医药费用以符合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工业区家庭医生的康复服务能力情况以及“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残疾人机体功能改善、满意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为后续精细化干预提供支持。 方法 通过自拟问卷于2016年8-10月和2017年8-10月调查金山工业区14名家庭医生基本情况及掌握康复服务技能种类等以及733名残疾人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残疾特征信息和机体功能改善情况、满意度情况和医疗支出情况等。 结果 14名家庭医生年龄集中在20~50岁,均具有多种康复服务技能,能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1+1+1”签约服务。733名残疾人男女性人数比为1.08:1,肢体残疾人数最多,为334人(45.57%),残疾等级中四级残疾人数最多,共342人(46.66%)。“1+1+1” 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人数和康复治疗人数较家庭医生制团队服务分别增加130人和312人。接受“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186名(25.38%)残疾人机体功能改善,47名(6.41%)残疾人机体功能恢复。签约残疾人满意度有一定提升,满意和非常满意人数总和由签约前的585人(79.81%)升至签约后的714人(97.41%)。签约残疾人医疗费用则呈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2.82%。 结论 “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升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残疾人机体功能,降低残疾人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签约家庭医生的影响程度和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社区居民81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表进行研究和调查。结果有效研究人数760人,其中签约家庭医生居民320人(42.1%),未签约家庭医生居民440人(57.9%);近三个月以来,因为身体不适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签约居民(64.5%)明显比未签约居民(28.63%)高(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性别、职业、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合理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具有良好的签约效果,而且还能合理优化社区卫生资源,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推荐了5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组合。这种模式构建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提升了签约服务的能力和吸引力。2016年,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门诊就诊比例达78%,在社区就诊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方法】采集2016年和2017年同期某社区在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云管理平台上家庭医生工作完成情况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7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社区居民"1+1+1"签约率、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对象的签约率分别比2016年增加9.12%、4.14%、16.8%和21.93%。2017年该社区居民在社区人均月累计就诊次数和月人均门诊费比2016年增加,2017年签约居民月累计就诊人次数和月人均门诊费比2016年有所下降。2017年签约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控制率比2016年有所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与2016年基本持平。【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引导居民逐渐改变就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增加,为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对居民社区门诊就诊状况的影响情况。方法:采集2012—2015年上海市虹口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门诊数据,包括每名签约居民和未签约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医疗费用、就诊次数等信息。结果:2012—2015年期间社区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发生的就诊数据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签约居民在年就诊人数、年医疗总费用、年人均医疗费用、年人均就诊次数方面的增长率分别为137.87%、203.02%、27.95%和31.40%,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的-18.55%、-32.46%、-15.25%和-21.69%。结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后,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利用水平显著上升,该项制度对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评估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签约的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7月1日于西安市某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签约的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门诊管理,对比2组患者的糖尿病认知情况、自我管理能力、体质指数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健康管理后,其糖尿病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分别为(7.25±1.04)分、(6.56±0.84)分,均较健康管理前有明显提高(P<0.05),而体质指数、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23.88±2.74)kg/m2、(5.77±0.79)mmol/L、(9.26±1.36)mmol/L及(5.87±0.80)%,均较健康管理前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经健康管理后的糖尿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分还均较同时期对照组更高,而体质指数和血糖指标均较同时期对照组更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体,采用签约的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体质指数和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某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意愿情况。[方法]收集当前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发展的相关资料;设计问卷调查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意愿;运用描述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居民认知调查中有56. 8%的居民没听过、完全不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4%的居民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做过宣传,有38. 5%的居民通过社区宣传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月收入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之间存在相关(P 0. 05);在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有60. 3%的居民愿意签约家庭医生,39. 1%的居民表示不愿意或中立态度,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月收入及文化程度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之间存在相关(P 0. 05)。[结论]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度较低,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较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宣传,维护并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及意愿,改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条件,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目前正稳步推进的全科医生"1+1+1"签约服务现状,针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与分析。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10个居民小区居民中,分层随机抽取546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居民针对全科医生"1+1+1"签约服务存在以下问题:(1)总体知晓率不高;(2)对具体服务内容了解不全面;(3)已签约居民守约率(依从性)不高;(4)意见与建议集中在大医院就诊受限、社区医院处方药品种不全。结论全科医生"1+1+1"签约服务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正>1构筑分级诊疗制度上海:"1+1+1"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海市从2011年起在全市逐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家庭医生培训和激励力度,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从2015年起,居民在与1位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签约居民在签约组合内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历程,分析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与设想,为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广与深化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云管理APP,采集并分析上海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工作相关数据,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对知情人进行访谈。【结果】上海市全部2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启动了"1+1+1"签约服务试点,签约居民超过3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65.80%;为签约居民开具延伸处方超过91万张;签约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为74.69%,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近70%,在签约社区就诊达53.84%。【结论】签约试点进展良好,但仍然存在各社区试点进度不一、就诊频次过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受限及供给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从试点推广、落实服务举措、夯实运行机制、借助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运用SWOT-CLPV方法深入剖析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协同推进人才发展,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安全框架;社会资源协同,从资本和社会关系层面发挥“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势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成都市温江区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5年3—4月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和管理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居民首诊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37.63%),其次为区(县)级医疗机构(23.61%)。通过走访了解,居民愿意花更高的费用到区(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就诊。59.1%被调查者认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是不必要的。32.26%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满意。居民是否在社区就诊或与社区签约与住处距离就诊社区的远近、交通的发达程度及居民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均P0.05)。在调查中发现居民不愿与家庭医生签约,首先是对家庭医生的技术问题持怀疑态度占31.18%,其次是对服务内容不了解占17.20%。愿意接受有偿服务的居民希望获得的服务:对常见疾病的诊治占44.08%,其次为养生保健占40.86%。结论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持怀疑态度,居民知晓率和签约率均不高。要提高签约水平,需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制定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