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即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恐”与脉的相关理论,认为脉象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出脏腑组织、经络等相关的生物属性信息,而且能够反映人体的精神情绪状态。结合《脉经》《脉诀刊误》《脉因证治》和《脉象统类》等4部脉学专著,对“恐”的脉象特征进行论述,总结“恐”常见的脉象变化特征,为基于脉象的“恐”情志识别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专著,是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中对心肝及其关系的论述,对以后各医家对心肝关系的研究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文章试从阴阳、五行、气血、情志、经络等方面浅谈《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肝及其关系的论述,指出心与肝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生理基础为五脏,且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情志病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紊乱、社会、自然、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防治情志病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心神宁静;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转移情志;4以情胜情。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气至而有效”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的考释,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针刺“气至而有效”,是指对针刺效果的判断,但并不等同于得气,它涉及到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与针下寒热感觉两个方面,而以脉象的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情志调护内容,强调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认为情志失调会直接伤及脏腑并导致气机紊乱:其中记载的情志调护方法,如情志相胜法、说理开导法等,对于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黄帝内经》对健忘发生的认识,以期对临床治疗健忘有所启发。[方法]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对其中与健忘相关的经文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健忘发生的原因作进一步总结。[结果]健忘的发生与情志变化、脏腑病理、气血虚实等密切相关,心肺气虚、肝肾受损、气血逆乱等皆可引发健忘。[结论]《黄帝内经》对健忘的发生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临床治疗健忘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寸口常脉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寸口常脉的一般性特征、六部五脏配属及五脏常脉、四时常脉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人群的常脉变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理解生理性脉象的特点,以此为准绳来区别病理性脉象,为学习和掌握中医脉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认为顾护胃气的原则体现于中医护理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崇阳思想最初源于古代先民对火与太阳的崇拜和敬畏,这种崇阳黜阴的学术思想渗透到《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扶阳观。《黄帝内经》认为阳气在人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温煦机体、调节情志、激发脏腑组织功能等作用。同时,《黄帝内经》认为可以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以及季节等方面摄养阳气。扶阳也是阳虚体质人群养生最应树立的核心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养阳犹如炉灰埋炭,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服峻猛之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