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蔡志强  赵松青 《中外医疗》2011,30(20):10-10,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与心绞痛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AP的发生率为29.4%,患者的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AP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陆静茹 《当代医学》2013,(25):91-92
目的探究心血管科患者病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疾病早期出现心绞痛症状。方法对58例AMI发生早期心绞痛患者情况与129例AMI未发生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绞痛组中心功能Killip分级、急性Q波梗死、非Q波梗死及合并症病史的患者均明显高于无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不能绝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次缺血引起的早期心绞痛症状,为此应及时行冠脉造影,给予介入等其他方式治疗,以此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延迟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PTCA组28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0.0%,住院1~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均为前降支,并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残余狭窄<10%;非PTCA组30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3.3%,内科保守治疗。测量两组随访期3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住院天数和随访6个月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和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结果显示,PTCA组比非PTCA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延迟PCI较药物保守治疗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王洪有 《当代医学》2009,15(2):62-6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IA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许洁 《医学综述》2015,(2):327-32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营市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卫生院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在心肌梗死前72 h内是否出现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126例)和梗死前非心绞痛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肌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且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LVEF显著高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70.6%比94.7%)(χ2=6.998,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χ2=2.918,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因为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思团 《实用新医学》2006,7(8):728-7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东。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AI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比较心肌梗死前24h内有心绞痛发作的38例与35例无心绞痛发作的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结果 两组梗死部位、溶栓治疗等都差异,而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比无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03例AMI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为P组(心肌梗死前1周有心绞痛发作)142例与NP组(心肌梗死前1周无心绞痛)16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 P组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NP组,再通时间明显短于NP组,CK、CK-MB、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的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建辉  李英杰 《中外医疗》2008,27(25):71-72
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或无心绞痛对发病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8例初发AMI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AMI前72h那是否发生心绞痛将研究对象分为心镀痛及无心绞痛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6h内溶栓或直接PCI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病前有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无心绞痛组,在预后方面也较无心绞痛组更好.结论 由于缺血预适应机制的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左室功能及预后较无发病前心绞痛患者更好.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1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每天1次,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联合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急诊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联合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标准组,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血运重建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别有显著性(2χ=3.98~4.44,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溶栓时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使急诊血运重建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对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对68例AMI患首次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测定。结果:18例AMI并室速室颤组患Q-Td,Q-Tcd显高于50例非室速室颤组患;结论:AMI患Q-Td及Q-Tcd值增大,室速室颤发生率增加,两呈正相关关系,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故Q-Td及Q-Tcd可作为AMI病情危重预后差的标志,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峰值与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上是否出现梗死性Q波(病理性Q波)把6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Q波组56例,非Q波组9例;用CK/CK-MB作为AMI的标志,用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射血分数(EF%)衡量心功能。结果:Q波组与非Q波组之间的平均年龄、平均CK峰值、平均CK-MB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前,Q波组与非Q波组之间的平均CK值、平均CK-MB值均无显著性差异;Q波组中平均CK/CK-MB峰值与平均EF%值呈负相关关系;非Q波组中平均CK/CK-MB峰值与平均EF%值不呈相关关系。结论:Q波型AMI患者心肌细胞损伤越严重,其心功能越难恢复。  相似文献   

13.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愈后的影响,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预后的价值。方法:将4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A)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B),就其冠心病危险因子,严重合并症,病死率及心肌酶峰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酶峰值及住院病死率均较B组低。结论:梗塞前心绞痛作为缺血预适应指标对预测心肌梗塞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树源  崔翠萍 《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59-560,5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8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16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与非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fQRS或病理性Q波分组,分析fQRS波的分布特性及价值性。结果①下壁出现fQRS的机率(12.22%)较前壁、侧壁(5.6%)、3.3%)高。②病理性Q波(25.56%)敏感性略高于fQRS波者(21.11%),但病理性Q波者(88.89%和69.70%)均低于fQRS波者特异性(95.56%)及阳性预测值(82.60%);当两者结合应用时,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性预测值(41.11%、96.67%、92.50%、62.14%)均较高。③在NSTEMI患者中fQRS (38.10%)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Q波(14.29%), fQRS与fQRS合并病理性Q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对NSTEM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前壁、下壁 )病人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存在梗塞相关血管 (IRA)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其他治疗同B组。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 ,并于半年后复查 ,随访半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中部的最大收缩期流速 (Vp)及二尖瓣舒张晚期与早期峰值流速之比值 (A/E)。结果 :A组的 3 2例病人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且达 3级TIMI血流。半年后 ,A、B组各失访 2例 ,剩余病人中 ,A组 (3 0人 )和B组 (19人 )随访前后在心率、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梗塞后 2~ 4周比较 ,B组Vp、A/E、WMI及LVEF无改善(P >0 .0 5 ) ,而A组Vp、A/E及WMI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半年后 ,B组病人再梗塞、室壁瘤形成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均高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A组与B组比较 ,Vp、A/E、WMI及LVEF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但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从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对AMI行冠脉造影172例中,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160例)的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两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11/12)。比较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6个月心脏事件随访包括:再次AMI、心力衰竭、复合终点事件,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期大量吸烟为冠脉造影正常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其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