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人源化和鼠源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安全性、短期及长期随访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析2016年5月至2023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80例R/R B-A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中接受鼠源CAR-T治疗31例, 人源化CAR-T治疗49例。结果鼠源和人源化组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比例分别为61.3%和65.3%, 其中接受鼠源CAR-T的患者发生重症CRS的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19.4%对8.2%, P=0.174), 两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严重CRS。1~2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发生率为12.9%和6.1%, 无患者发生高级别ICANS。鼠源组和人源化组中白血病患者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74.2%和87.8%。在中位时间为10.5个月的随访期中, 两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RFS)期均为12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期均未达到。在45例基线骨髓白血病细胞负荷>20%的患者中, 接受人源化CAR-T治疗的患者1年...  相似文献   

2.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与儿童B-ALL相比,尽管诱导缓解率相似,但成人B-AL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FS)率明显低下,一旦复发则常规化疗缓解率低预后极差。针对ALL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如CD19、CD20和CD22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靶向免疫治疗可极大改善B-ALL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R/R)患者。现就针对B-ALL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性B-AL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组的患者为15例既往未接受鼠源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的B-ALL儿童和成人患者。患者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为基础的预处理化疗后,接受了1×10~6/kg的自体人源化CD19 CAR-T(hCART19)细胞的输注。在患者回输CAR-T细胞后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5名患者中,13/14(92.9%)可评价的患者在hCART19输注后30 d获得了完全缓解(CR)或者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180 d时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达到73.3%和69.2%。累积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率分别是24.5%和7.7%。15例患者中有12名患者(80%)发生了1-2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3名患者(20.0%)发生了3-5级的CRS,而只有1名患者(6.7%)发生了可逆性神经毒性。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复发/难治的成人及儿童B-ALL患者,且治疗相关的CRS及神经毒性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靶向CD22的抗体奥加伊妥珠单抗两剂疗法对于多线治疗后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血液科接受两剂CD22单抗治疗并评估了疗效的R/R B-ALL患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表达CD22抗原(>80%白血病细胞表达CD22)。所用CD22单抗为注射用奥加伊妥珠单抗, 剂型为1 mg/瓶。成人每剂1 mg, 儿童每剂不超过1 mg, 最大剂量0.85 mg/m2;每例患者用两剂, 总剂量均小于标准剂量1.8 mg/m2。结果共纳入21例R/R B-ALL患者, 5例儿童(<18岁)和16例成人。1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为5.0%~99.0%或伴有髓外病变, 4例仅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4例患者接受过CD19和CD22 CAR-T细胞治疗, 4例接受过CD19 CAR-T细胞治疗, 3例接受过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治疗。11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经CD22单抗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样AL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3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T细胞序贯allo-HSCT治疗的21例Ph样ALL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 男14例, 女7例。接受CAR-T细胞治疗时的中位年龄为22(6~50)岁。7例为ABL1样重排, 14例为JAK-STAT重排。接受CAR-T细胞治疗前, 12例为血液学未缓解, 7例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MFC-MRD)阳性, 2例为MFC-MRD阴性。CAR-T细胞均来自患者自体淋巴细胞。9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 12例接受CD19/CD22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后28 d评估, 完全缓解率为95.2%, 其中MFC-MRD阴性缓解率75.0%。19例患者出现0~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2例患者出现3级CRS, 经治疗后均恢复。所有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均接受allo-HSCT。CAR-T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hCART19s输注后1个月, 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 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 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CI 8.7~22.5)个月和32.2(95%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 P=0.010;OS:(75.0±12.5)%对(24.6±10.2)%, 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 P<0.001;OS:0对(52.0±10.8)%, P<0.001]。截止随访终点, 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复发, 1例出现CD19阴性(CD19-)复发。结论 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 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供者来源靶向CD19或联合靶向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血液科22例接受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B-A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OS), 次要研究终点是无事件生存(EFS)、完全缓解(CR)率、3~4级不良事件。结果 CAR-T细胞输注后, 18例(81.82%)患者获得CR且微小残留病(MRD)均为阴性。中位随访1037(95%CI 546~1509)d, 中位OS期为287(95%CI 132~441)d, 中位EFS期为212(95%CI 120~303)d, 6个月OS率为67.90%(95%CI 48.30%~84.50%), 6个月EFS率为58.70%(95%CI 37.92%~79.48%), 1年OS率为41.10%(95%CI 19.15%~63.05%), 1年EFS率为34.30%(95%CI 13.9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治疗效果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B-ALL患者的治疗及疗效数据。对患者以4药或者5药行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IOLP),获得缓解后行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6-153)个月。结果:在完全缓解CR1后行allo-HSCT,全相合HSCT组(n=29)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相合HSCT组(n=20)5年OS为(53±22)%,EFS为(53±22)%;在CR1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31)5年OS为(63±17)%,EFS为(50±18)%。3组之间OS与EF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allo-HSCT(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allo-HSC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 B-ALL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使患者获得与allo-HSCT相近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注射液C-CAR011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的R/R B-NHL患者,予淋巴细胞清除术及CD19 CART输注治疗(C-CAR011 5.0×106/kg)后,随访至CD19 CART治疗后1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安全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第4周、12周、6个月与12个月患者的总缓解率(ORR)、无疾病进展(PFS)、缓解持续时间(DOR)的情况,以及第12周、第6和12个月的总生存期(OS)。结果:6例R/R B-NHL受试者接受C-CAR011治疗及随访,中位年龄为46.5(37-62)岁,男女比例为1∶1,5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患者为滤泡淋巴瘤(FL)。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发生率100%,均为3-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66.7%,1-3级),神经毒性(发生率16.7%,3级),均可控且可逆。在4、12周和6、12个月获得OR的患者分别有3例、3例、1例和1例,有3例患者最佳疗效为完全缓解(CR),其中1例在1年评估时仍保持CR。中位PFS为178(91- 365) d。曾经获得缓解的3例患者的DOR分别为150、154 d和12个月以上。患者的OS率在第12周、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100%、100%和83.3%,而中位OS未达到。结论:C-CAR011可安全的用于R/R B-NHL,且可在部分患者中获得长期持续疗效(研究注册号:NCT0348368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auto-HSCT治疗的5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56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2%(13/56)和78.6%(44/56)(P 0.01)。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CR+VGPR率分别为53.6%(30/56)和94.6%(53/56)(P 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个月。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而采用未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7个月(P 0.01),中位OS时间为51个月(P0.01)。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auto-HSCT后CR+VGPR患者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小于6次的患者与PFS密切相关(P 0.01)。结论:auto-H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和OS时间。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诱导后序贯移植是适合移植的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使持续CR+VGPR的患者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1.
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8~65岁Ph-ALL患者353例,以COD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方案诱导化疗,采用CODP和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交替或改良Hyper-CVAD方案巩固化疗,178例(50.4%)患者在巩固3~5个疗程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72例(49.6%)患者继续接受巩固和维持化疗.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9(2.0~171.0)个月.结果 3例(0.85%)患者早期死亡.350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完全缓解(CR) 271例(77.4%),总CR 325例(92.9%).WBC≥100.0×109/L(P=0.010)、肝/脾/淋巴结肿大(P=0.036)是影响患者总CR的独立预后因素.在325例CR患者中,117例(36.0%)复发,5年累积复发率(CIR)为4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4.7%和45.6%.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P值分别为0.004、0.002和<0.001)、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P值分别为0.023、0.009、0.004)、4周诱导化疗后未达CR(P值分别为0.034、0.024、0.003)以及未进行allo-HSCT(P值均<0.001)是影响患者复发、DFS及OS率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诊断时高WBC(B-ALL≥30×109/L,T-ALL≥100×109/L)(P=0.044)是降低DFS率的独立因素.以影响CR患者DFS的四个预后因素(诊断时WBC、是否伴随CNSL、诱导治疗是否加用L-Asp及4周诱导化疗后是否达CR)将患者分为低危组(无不良因素)、中危组(1个不良因素)和高危组(至少2个不良因素).低危组非allo-HSCT和allo-HSCT患者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中,相对于非allo-HSCT,allo-HSCT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P值均<0.001).结论 对于成人Ph-ALL患者,诊断时WBC偏高(B-ALL≥30× 109/L,T-ALL≥100×109/L)、诊断时伴随CNSL、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诱导治疗4周未达CR及非allo-HSCT是独立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具有前四项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采用allo-HSCT更具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源化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人源化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的41例R/R B-A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中位第15(9~47)天,41例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95.1%(39/41),其中38例患者骨髓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阴性。39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17例未接受进一步治疗,70.6%(12/17)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仍处于缓解状态,输注最早的两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达12.6个月;另外17例患者缓解后行巩固性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或CD22 CAR-T细胞序贯治疗(7例),76.5%(13/17)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仍处于缓解状态;其余5例患者未接受巩固性治疗,在CAR-T细胞治疗后中位第72(55~115)天复发。1年总生存率为73.6%(95%CI 55.2%~92.3%),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6.2%(95%CI 38.1%~75.2%)。所有患者均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63.4%(26/41)为1~2级。3例患者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结论人源化靶向CD19 CAR-T细胞能有效诱导R/R B-AL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我国新增霍奇金淋巴瘤(HL)9468例,新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1954例。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57/10万和0.15/10万,而N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是达到4.99/10万和2.32/10万[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占所有淋巴瘤的35.8%[2]。随着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和新药的不断研发,DLBCL患者的生存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中国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达到38.4%[3],其中一线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患者5年、10年OS率分别为69%、55.6%,接近欧美国家水平[4]。约60%的DLBCL初治患者可通过R-CHOP免疫化疗方案治愈。然而复发/难治性DLBCL(R/R DLBCL)患者接受现有的挽救化疗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仅有10%的治愈率[5],不适合行ASCT或ASCT后复发患者的预后更差,中位生存期仅6~12个月左右[6-7]。近年来,虽然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的出现使部分R/R DLBCL患者获得持久缓解与长期生存,但是CAR-T细胞治疗高昂的费用、较长的制备周期、特殊的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抗体类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为R/R DLBCL的治疗打开了新局面。本文对这些抗体类新药或治疗方案在R/R DLBCL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自体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导致CD19 CAR转入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和体外杀伤研究。方法①收集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②流式细胞术分析R/R B-ALL患者PBMC经CD3磁珠分选后及体外培养过程中体系白血病细胞残留情况;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BMC CD3+T细胞转染CD19 CAR及CD22 CAR慢病毒,制备CD19 CAR-T、CD22 CAR-T细胞;④复苏Nalm-6细胞株,CD19 CAR慢病毒转染Nalm-6细胞,制备CD19 CAR-Nalm-6细胞,同时转染患者原代ALL细胞;⑤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⑦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CD19 CAR-T、CD22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及CD19 CAR-Nalm-6细胞杀伤活性。结果①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中,2例CD3+T细胞中发现3.32%、2.04%的白血病细胞残留,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在培养第4天,白血病细胞完全消失。②体外培养中CD19 CAR-Nalm-6细胞增殖率高于Nalm-6细胞。③效靶比为1∶1且共培养24、48、72 h,CD19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Nalm-6细胞;与CD19 CAR-T细胞相比,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④相同效靶比情况,单独应用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T联合CD22 CAR-T细胞。结论CD19 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残留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导致CD19 CAR被引入白血病细胞中而导致CD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在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检测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情况。CD22 CAR-T细胞治疗可作为上述情况的挽救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左旋门冬酰胺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ENKTL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3组:Ⅰ组(50例)采用GELOX化疗后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Ⅱ组(16例)采用其他化疗方案后改用GELOX化疗后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Ⅲ组(14例)为仅接受GELOX化疗方案。全组平均化疗周期为3个周期,全组放疗平均照射总剂量为50.20±3.50。结果:治疗后80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CR率为67.50%(54/80)。Ⅰ、Ⅱ、Ⅲ组接受化疗后CR率分别为45.00%、10.00%、18.00%(P=0.029)。80例患者2年PFS为79.00%,2年OS率为85.00%。Ⅰ组和Ⅲ组的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84.00%和92.00%。Ⅰ组2年OS率、PFS率(96.00%、84.00%)均高于Ⅲ组(47.00%、40.00%)(P=0.045、0.003)和Ⅱ组(50.00%、45.00%)(P=0.001、0.00));而Ⅱ、Ⅲ组之间OS率、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0.97)。影响OS和PFS的因素为化疗后缓解情况。结论:临床上采用GELOX诱导化疗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在治疗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合并IKZF1基因突变的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预后,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经毛细管电泳法检测骨髓IKZF1基因突变164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KZF1基因突变与成人B-ALL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164例成人B-ALL患者中IKZF1基因突变阳性80例,阴性84例。80例IKZF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根据诱导化疗缓解后的治疗方式分为移植组(48例)和化疗组(32例)。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组中IKZF1突变阳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0.3%±8.3%和41.6%±8.5%,化疗组分别为33.7%±12.8%和31.5%±9.5%,均明显低于IKZF1突变阴性患者率(79.5%±7.6%、64.0%±8.4%)和(54.4%±9.9%、40.6%±9.6%)(P<0.05)。IKZF1突变阳性80例患者中移植组3年OS和LFS率(55.3%±7.5%和48.3%±7.6%)明显高于化疗组(32.9%±11.8%和28.4%±10.3%)(P<0.05)。结论:IKZF1基因突变是成人B-ALL预后不良的因素,allo-HSCT可明显提高IKZF1突变阳性成人B-ALL患者的3年OS和LFS率,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相关毒性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科对7例行allo-HSCT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复发且经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无效者实施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在CAR-T细胞输注前、输注中、输注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7例患者中4例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I级,2例CRS II级,1例CRS III级;2例CAR-T细胞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I级,1例CRES IV级。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得到好转。结论针对CAR-T细胞治疗的相关毒性,细心的观察、准确的评估、及时识别、及时对症治疗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转归.方法 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的初诊Ph~+-ALL患者30例.诱导化疗均采用CDOLP方案,其中16例化疗不敏感者联合伊马替尼治疗.11例进行allo-HSCT,19例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巩同治疗.维持化疗采用V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结果 30例患者中17例WBC>30×10~9/L;29例细胞免疫学标记为B系表达;1例为T系表达;24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96.7%,中位CR时间9(2~20)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4.7±9.8)%和(30.0±12.4)%;1年和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28.8±9.5)%和(19.2±10.1)%.30例中13例bcr-abl融合基因持续转阴,持续ber-abl阴性者较持续阳性及复发者OS率高(70.7%对61.3%,P=0.267)、EFS率高(61.7%对17.3%,P=0.01).移植与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36)个月和14(4~22)个月;移植组比化疗组OS率高(71.6%对58.8%,P=0.189)、EFS率高(36.4%对21.8%,P=0.045).高白细胞组患者和非高白细胞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8)个月和29(5~36)个月.高白细胞组比非高白细胞组OS率低(46.9%对83.1%,P=0.003)、EFS率低(15.5%对50.8%,P=0.009).结论 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ALL患者的CR率和ber-abl融合基因的转阴率,延长非移植患者的缓解期.伊马替尼联合allo-HSCT有望提高Ph~+ -ALL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7例B细胞ALL接受allo-HSCT后复发患者(血液学复发6例,免疫残留阳性1例)应用CD19 CAR-T细胞治疗,均是输注1次针对CD19抗原CAR-T细胞治疗,输前常规予以FC方案,CAR-T细胞中位数为6. 0(4. 0-8. 6)×10~6/kg,评价其长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输注后d 30对患者进行骨髓检查,7例患者均取得完全缓解和MRD~-,1例Ⅰ级CRS,6例Ⅱ级CRS,6例中2例发生轻度神经毒性,经治疗控制; 2例患者输注后发生急性Ⅵ度肠道GVHD,中位随访时间18(12-42)个月; 2例分别在治疗后9和14个月复发,其中1例患者因病情进展死亡,另1例患者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获得血液学缓解,但是MRD+。现无病存活患者5例,经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CAR-T细胞治疗后1年无病存活的5例患者淋巴细胞CD4在300×10~6/L以上,其中的3例免疫球蛋白恢复不良,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结论:随访1年以上时间,其初步疗效及安全性令人较为满意,CAR-T细胞是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细胞ALL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