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快动缓回一次调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一次调频策略普遍存在调频能力不足且容易引起调频装置剧烈振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频率偏差判断闭锁反向调节作用的"快动缓回"及"快动慢回"一次调频改进策略。该策略通过闭锁或限制与电网频率偏差反向的调频作用为电网贡献更多的调频电量,使一次调频更好地与二次调频(自动发电控制(AGC))相结合,从而更快地消除电网的频率偏差,提高电网频率的控制品质。通过合理设置调频增益等控制参数,对该方法在应用中易出现的功率过调或功率跳变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最后,将传统的一次调频策略与快动缓回一次调频策略分别应用于2台燃煤机组,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快动缓回一次调频策略既可为电网贡献更多的调频电量,又能减少发电机组的调频磨损,可达到"网源双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湖南电网"2.10"低频事故,对各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进行初步调研,分析了目前湖南电网发电机组一次调频投入的现状,从而对各发电机一次调频各主要参数设置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300MW机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和参数设置,对如何在发挥一次调频作用的同时减少对协调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建议,提出了"CCS+DEH"方式的调节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三次调频是电网频率调节的重要环节,火电实行的"上大压小"政策使得三次调频机组容量不足,风电并网又给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给三次调频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通过对我国各种能源发电形式特点的分析,提出将核电引入三次调频,在阐述核电参与调频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之后,制定了以"风电分解、机组分群"为核心的三次调频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采用该控制策略,核电参与三次调频能够很好地保证风电并网情况下系统频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考核指标,分析了机组在不同运行方式下,一次调频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流量偏置因子、机组滑压运行、DEH与协调控制的配合、负荷"反拉"现象以及提高小范围频差调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对在各种运行方式下,全负荷段改善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仝勇军 《电力学报》2013,28(3):266-271
通过对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公司2×300 MW空冷供热机组(以下简称"临汾热电")原有一次调频的分析及对"两个细则"要求的理解,提出了一次调频的优化方法,并对比性能优化前后的效果。优化后临汾热电能够很好地实现在一次调频动作时,DEH侧快速动作,同时CCS保证动作的准确性。既保证了电网频率稳定和电网优质运行,又满足"两个细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依据近半年某省电网一次调频运行情况,该电网频率在49.92~50.07 Hz波动。参考某350 MW超临界机组近3个月的一次调频考核报表,发现该厂一次调频存在响应速度较慢,调频幅度不足等问题。为此,对机组一次调频功能中转速差信号传递的算法块内部参数进行修改,取消CCS侧一次调频指令回路的滞后功能块,增大CCS侧一次调频指令回路的速率限制值,减小一次调频死区,并增加主蒸汽压力对一次调频贡献量的修正,对负荷闭锁控制逻辑等进行优化。实际考核结果表明,优化后机组的一次调频功能满足该省一次调频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华东电网抽水蓄能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和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切合抽水蓄能特点的一次调频试验新方法,介绍了一次调频参数优化情况,根据对不同类型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抽水蓄能一次调频的特点,并对抽水蓄能一次调频考核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一次调频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来看,要求一次调频有较快的响应速度。从发电机组调频原理和调频作用出发,分析了机组调频的必要性,提出了系统提高一次调频响应速度的控制策略。广东电网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整改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提高了机组一次调频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同类机组一次调频改进和提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机组一次调频性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构建了包括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滞后时间、一次调频稳定时间、一次调频效果、一次调频最大负荷调整幅度和调差能力等的机组一次调频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密切值法的机组一次调频性能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某地区多台机组的WAMS实测一次调频数据,对基于密切值法的一次调频性能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机组一次调频性能综合评价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3号锅炉系世界上首台燃用无烟煤600MW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该锅炉在带负荷试运初期出现分级风管和冷灰斗护板烧红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同类型亚临界W型火焰锅炉也出现类似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拱上燃烧器一次风和二次风刚性较强、下冲行程较长、分级风量偏低,导致分级风及以下区域炉膛温度过高。通过采取增加氧量、开大分级风挡板开度,降低拱上燃烧器风速等措施,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电力系统动态频率测量的"虚拟电枢磁势"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利用三相电压采样值计算频率的“虚拟电枢磁势”法,此方法构想了一种“虚拟电机”,以它的“电枢磁势”的旋转角速度作为节点的动态频率。此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够滤除零序分量,在结合自适应调整采样周期方法之后,又消除了整次谐波和负序分量对测量频率的影响,跨越了繁琐复杂的滤波和滤序的过程,快速精确地测算了真实的电力系统实时频率。  相似文献   

13.
朱威虔 《电站辅机》2009,30(2):20-24
介绍了嵩屿电厂一期2台300MW机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和参数设置,对CCS侧和DEH侧2种一次调频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2种投入方式的不足,对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通过2种不同投入方式的试验和分析,表明优化后的“CCS+DEH”方式的调节性能较好,既能满足电网一次调频响应速度,又能确保机组运行参数(主汽压)的稳定,是投入一次调频功能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14.
贵阳南部电网“7·7”事故的仿真反演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针对2006年7月7日贵阳南部电网事故,根据实际系统,用NETOMAC程序建立了原动机、调速器和汽轮发电机过速保护的详细模型,采用实际系统能提供的参数,缺省参数则通过参照典型数据和现场试验获得。在此基础上,对故障进行了仿真反演和研究,仿真结果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整个故障过程。并就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性仿真,发现并论证了孤网故障高频的主要原因是对机组一次调频速率不合理的限速设置,提出了抑制高频稳定系统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了目前电网存在频率稳定的安全隐患,大电网孤网高频稳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二拖一”机组启停过程的经济性分析,得出冷态和热态启动的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对“一拖一”启停和连续运行这两种模式进行经济性比较,为机组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提供经济性判据,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对“二拖一”运行方式下机组负荷的合理分配进行分析,以使发电气耗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部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取消了烟气加热器(GGH),多个电厂出现烟囱"降雨"现象。结合某600 MW机组烟囱"降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降雨"中所含固体物质成分和影响烟囱"降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以中低含盐量水为水源的大型全离子交换、超滤(UF)+反渗透(RO)+一级除盐+混床、UF+一、二级RO+混床和UF+一、二级RO+电除盐(EDI)4种锅炉补给水处理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以中低含盐量水为水源的大型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推荐采用技术性能优、投资和运行费用适中的UF+极低压RO+一级除盐+混床处理方案,当原水含盐量超过270 mg/L时,则应选择技术和经济性能均优的UF+RO+一级除盐+混床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发电企业"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要以立足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继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果,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流程优化和信息共享为基本要求,形成发电企业"十二五"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基础设施平台完善优化、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资源整合和信息一体化,全面建设信息化保障体系,通过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和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合耦合技术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素琼 《低压电器》2010,(20):22-25,57
采用"电磁耦合"与"阻容耦合"相结合的"复合耦合技术",建立了接口电路模型。分析并设计了基于ST7538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接口电路,对接口电路进行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最后,对接口电路的主要性能:载波信号加载效率、幅频特性、通频带、隔离电力网220 V/50 Hz的工频信号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有史以来一次最重大的管理变革,为了确保管理模式转变后业务流程的顺畅执行,白银供电公司开展了积极探索,开发建设了基于流程控制技术的"五大"体系业务流程管控与绩效评价系统,并投入实际运行。文章首先介绍了系统建设背景,然后对该系统开发所采用的Java Web整合主流框架设计、系统各层次的功能描述、系统软件设计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系统应用效果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