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1单髁置换术发展史随着人们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认识的加深,对于全关节严重破坏的患者,认为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治疗骨关节炎。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骨关节炎患者仅一侧间室出现了明显的破坏,研究者开始考虑一种治疗单侧胫股关节间室病变的术式—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1例,分为单髁置换组(n=26)与全膝关节置换组(n=3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和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相似,但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3诊治的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Ahlback 3、4期)。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UKA组),25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TKA组)。比较2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以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内衬脱位等并发症发生。UKA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短于TKA组,术后2周时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与TKA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单髁置换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但适应证也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X线片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12 ~48个月),疗效评估选用HSS、KSS、WOMAC评分.[结果]术后17例患者患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HSS、KSS、WOMAC评分术前及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选择适当的病例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全膝关节置换更大,关节功能更接近生理状态并为今后全膝关节置换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将156例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UKA组(64例,采用UKA治疗)和TKA组(92例,采用TKA治疗)。记录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采用疼痛VAS评分、HS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和负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术后第1、3天TKA组均显著低于UKA组(P<0.05)。总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UKA组均少(低)于TKA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3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术后3个月UKA组高于TKA组(P<0.01)。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UKA组大于TKA组(P<0.05),伸直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可全负重站立、正常行走,无需助行器辅助。结论 UKA和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UKA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更利于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0诊治的47例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22例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截骨组),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2(11~15)个月。截骨组术后1例膝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膝内翻复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组术后1例屈膝时髌骨弹响,末次随访时弹响消失;1例对侧间室不明原因疼痛,1年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下床负重时间较截骨组短,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较截骨组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较截骨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与截骨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各具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类型、患者年龄以及患者对术后运动功能的期望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女性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老年女性内侧间室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TKA组(44例)和UKA组(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屈曲90°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患肢功能,采用OK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UKA组均少(短)于TKA组(P<0.05)。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1、3、12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KS评分UKA组高于TKA组(P<0.01)。结论 UKA与TKA治疗KOA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UKA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好,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单髁置换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ROM)及HSS评分等。结果 2组患者术前HSS评分、ROM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HSS评分及ROM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创伤小,安全,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非髌骨置换比较,探讨髌骨置换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9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3例(63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置换组),31例不作置换(非置换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标准临床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倾斜角、胫股角及髌韧带比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6周及3、6、12个月对疗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置换组6例、非置换组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置换组术后3、6、12个月时膝前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周及3个月,其余各时间点置换组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髌骨评分除术后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两组均无髌骨骨折、髌骨脱位、髌骨不稳、假体松动及断裂发生;术后12个月两组股胫角、髌韧带比值、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l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用于治疗局限于单一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由于单髁置换术保留了交叉韧带、髌股关节及对侧胫股间室,理论上能保留更正常的关节动力学,获得更大的活动度,保留骨量便于翻修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单髁置换术(UKA)均为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终末期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对于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并没有统一结论。目的:对TKA和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数据库,筛选比较TKA及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RCT,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由两名检索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所得数据均采用Review Manager 5.1.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2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17篇;共有患者1473例(1493膝):UKA组725例(733膝),TKA组756例(760膝)。在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屈曲90°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UKA组均优于TKA组(P<0.05);在膝关节KSS评分和疼痛缓解优良率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TKA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UKA能有效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屈曲90°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年龄对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以年龄为依据,将100例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患者分为A组(60~70岁,60例)和B组(71~80岁,40例),均行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2组手术相关指标、WOMAC、SF-12及ADL评分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SF-12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70岁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相对更安全,术后骨关节炎改善程度更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68-177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FTS组)及对照组(传统组)。比较两组HAMA评分、膝关节HSS、WOMAC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F-36、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前及出院时HAM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FT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患者血红蛋白测定、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TS组术后1、3、6个月的WOMAC、HSS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SF-36各项目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其住院体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纳入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病例进行分析,并排除精神、器质或系统性病变以及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医院功能评分(H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遗忘评分(FJS)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组各12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指标呈进行性改善,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评分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术后1年时UKA组的FJS评分(60.3±2.0)明显高于TKA组(58.1±3.8)(t=9.059,P <0.01),但在术后3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 >0.05)。 结论UKA和TKA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中均能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膝关节功能,其中期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OA)。由于膝外侧间室与内侧间室在解剖学和运动学方面均存在差异,外侧UKA被认为是一种技术难度上更具挑战性的手术。目的:比较膝关节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LUKA)与膝关节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M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OA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UKA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xford 3活动平台MUKA 189例,LINK-Sled固定平台LUKA 7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通过HSS评分、OKS评分、WOMAC指数、FJS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术后X线片测量影像学评估指标: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屈曲角(FCPSA)。结果:随访时间为4~6年,平均(5.1±0.8)年。与MUKA相比,LUKA的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第1日的患肢肿胀程度轻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大(P<0.05),两组的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出血量、术后第3日的患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OKS评分、WOMAC及FJ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CVA、TCPSA、FCVA、FC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见假体无菌性松动、下沉等。MUKA组术后发生衬垫滑脱2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皮肤浅层感染1例;LUKA组出现1例膝内侧进展性OA,翻修采用MUKA。结论:LUKA技术要求更高,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手术技术,精准把握假体定位和屈伸间隙平衡,避免畸形矫正过度,可以获得与MUKA同样优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决策辅助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恐动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按照住院时间将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143例分为对照组72例和干预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循证基础上,通过专家会议,构建并实施功能锻炼决策辅助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1个月和3个月功能锻炼依从性、恐动症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恐动症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P<0.05,P<0.01)。结论决策辅助有利于提高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恐动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恐动水平,改善其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第3天和1周的VAS评分,以及住院期间DVT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康复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的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联合关节镜与常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7年6月就诊本科准备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83例(94膝),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联合组49膝行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术,常规组45膝行常规单髁置换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指数(WOMAC),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有1膝镜下外侧间室局部软骨病变为Outerbridge IV级,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余82例(93膝)行单髁置换术。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30.32±10.51)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ROM、KSS、WOMAC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ROM、WOMAC和VAS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尽管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增加了手术时间,但能更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并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和全膝置换术在同一患者上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膝关节牛津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病例按照患者进行的手术术式先后顺序分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先行组和单髁置换术(UKA)先行组,手术前后均采用牛津膝关节OKS评分,术后采用患者自评满意度评分(Likert)进行比较。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两组中两种手术术后OKS评分相比术前均有显著下降(P<0.001)。术前OKS评分、术后6个月OKS评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UKA患者评分显著优于TKA患者(PTKA先行组术后1个月、PUKA先行组术后1个月<0.001,PTKA先行组术后3个月=0.004、PUKA先行组术后3个月=0.049)。TKA先行组术后1个月和UKA先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8-2000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12月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109.00±15.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00±20.23)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HSS、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