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肠黏膜组织形态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和埋线联合应用对UC大鼠的抗炎修复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加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联合乙醇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穴位选取双侧"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艾灸组给予温和灸,每次10 min,每日1次,共干预14次。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周1次,共干预2次。埋线加艾灸组干预方法同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干预于温和灸干预6 h后进行。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活动、精神差,易激惹,毛发少泽,便稀或不成形,肛周红肿伴脓血分泌;治疗后3个治疗组一般情况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DAI均明显降低(P0.01,P0.05);埋线加艾灸组DAI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结肠组织结构完整清晰;模型组结肠黏膜上层缺损严重,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均有所改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埋线加艾灸组改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且埋线加艾灸组IL-6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埋线联合艾灸能有效降低UC大鼠DAI,改善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下调促炎因子IL-6的表达,从而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抗炎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细胞焦亡NLRP3/Caspase-1/GSDMD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预处理组。选取足三里(双侧)和中脘穴进行艾灸预处理7 d,再用无水乙醇灌胃法进行造模,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评估UI指数,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8(IL-18)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炎性小体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及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GSDMD)的表达水平。结果:艾灸预处理后,机体在应对致病因素刺激时可抑制IL-1β、IL-18及TNF-α的分泌,对比正常组和模型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NLRP3、Caspase-1和GSDMD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结论:艾灸预处理通过NLRP3/Caspase-1/GSDMD经典通路途径抑制细胞焦亡,降低炎症发生的程度,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对炎症性肠病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TRPV1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和TRPV1在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TNBs建立炎症性肠病大鼠模型,艾灸组给予天枢穴温和灸治疗,造模10 d后,收集标本.对大鼠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TRPV1的表达,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艾灸组、模型组、西药组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能显著改善组织学损伤评分(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TRPV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艾灸组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TRPV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能够显著改善炎症性肠病大鼠结肠损伤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有效抑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下调TRPV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IL-27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 (DSS) 法制备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连续灌胃14 d,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7 d 干预1次,共3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记录疾病活动度指数(DAI)、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长度变化;HE 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8、IL-1β、IFN-γ、IL-27炎性因子水平;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27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改善 UC大鼠一般状况,降低DAI和CMDI评分,增加大鼠结肠长度,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了大鼠血清中IL-18、IL-1β、IFN-γ水平,升高IL-27的水平(P<0.05);下调结肠组织中NLRP3、 caspase-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了IL-27的表达(P<0.05)。 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DSS所诱导的UC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27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UC肠黏膜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多个微小RNAs(miRNAs)调节核因子-κB(NF-κB)、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IBS-D的抗炎机制。方法:从52只初生幼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制备IBS-D模型,将3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12只。药物组予腹腔注射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PDTC);艾灸组予“天枢”“上巨虚”艾灸治疗,每次20 min,均每天1次,共干预7 d。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稀便率和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8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miR-29b、miR-31、miR-18a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TNF-α、IL-1β、IL-8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AWR最小容量阈值均低于正常组(P<0.01),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法制备大鼠抑郁模型。造模期间,针刺组大鼠针刺"百会""印堂"10 min, 1次/d,每针刺6 d休息1 d,共针刺36次;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灌胃(10 mg/kg,浓度为1 mg/mL),1次/d,共42次。采用新奇抑制实验观察大鼠摄食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皮层NLRP3和ASC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额叶皮层Caspase-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摄食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摄食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和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和氟西汀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缓解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减轻脑内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缓解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负重力竭游泳法建立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在造模同时灸双侧"足三里"穴各3壮,隔日1次,共11次。观察大鼠力竭游泳时间,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造模第14天和第21天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海马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β、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下调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下丘脑促炎细胞因子无明显作用。艾灸降低中枢炎性细胞因子与其发挥缓解疲劳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黏膜IL - 10、IL - 12、INF -γ、IL -4 mRNA表达以及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C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SASP组,每组10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液灌肠制备大鼠CD模型,造模后每组随机取1只进行模型判定.艾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双侧“天枢”穴10 min,每日1次,共灸治14日.西药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治疗,每日2次,共灌胃14日.治疗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RT -PCR法检测CD大鼠结肠黏膜IL - 10、IL - 12、INF - γ、IL -4 mRNA表达.结果:每组取9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完好,黏膜下及肌层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严重受损,黏膜下大量纤维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肉芽肿形成,各层组织结构形态紊乱;西药组大鼠结肠黏膜下可见少量纤维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肌层组织排列稍欠齐;艾灸组大鼠结肠黏膜下仅见少量炎性细胞,黏膜、黏膜下及肌层组织形态结构基本正常.②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L - 12、IFN -γ mRNA表达上升(P<0.01),结肠黏膜IL -4、IL - 10 mRNA表达下降(P<0.01);艾灸和西药SASP治疗均能明显降低CD大鼠结肠黏膜IL - 12、IFN -γ mRNA表达(P <0.01,P<0.05),提升IL-4、IL - 10 mRNA表达(P<0.01,P<0.01),艾灸组作用优于西药SASP组.结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结肠黏膜IL - 12、IFN -γ mR-NA、IL -4、IL- 10 mRNA表达从而减轻CD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肠乐一号灌肠液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造模。造模后中药组给予肠乐一号灌肠液灌肠给药,每日1次;阳性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肠,每次2 mL,每日1次;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肠。观察大鼠造模前、给药后一般情况、体质量及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含量。结果:中药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含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乐一号灌肠液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损伤程度,降低血清中IL-1β的含量,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表达,从而修复溃疡。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4):125-130
目的:采用化疗性大鼠异食癖模型,从抗炎角度探讨连翘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炎症与呕吐的关系。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连翘3. 5 g/kg正常对照组、顺铂模型组、地塞米松0. 94 mg/kg治疗组、连翘3. 5 g/kg治疗组。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或蒸馏水,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6 d。给药第3 d第1次灌胃后1 h,除正常对照组和连翘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顺铂6 mg/kg建立大鼠化疗性异食癖模型。计算各组大鼠造模后72 h高岭土摄入总量; 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ɑ、IL-1β、PGE_2含量; HE法观察大鼠胃窦及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量胃黏膜厚度和小肠绒毛高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和回肠组织COX-2及NF-κB p65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摄食高岭土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造模后72 h,模型组大鼠胃肠黏膜可见炎性病理改变,胃黏膜厚度及小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ɑ、IL-1β、PGE_2水平均显著升高,胃窦和回肠组织中NF-κB p65、COX-2阳性表达均显著上调。连翘3. 5 g/kg可显著抑制化疗大鼠摄食高岭土,改善胃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化疗大鼠血清中TNF-ɑ、IL-1β、PGE_2等炎症因子水平,下调胃窦及回肠组织中NF-κB p65及胃窦COX-2阳性表达。结论:连翘可显著改善顺铂导致的大鼠异食癖行为,具有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作用,该作用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otch受体1及靶基因Hes 1、Math 1表达的影响,从Notch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埋线+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5%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法复制UC模型。模型成功次日开始治疗,穴位取"上巨虚""天枢""大肠俞"。艾灸组艾条温和灸10 min, 1次/d,共14次。埋线组用简易埋线针进行穴位埋线,1次/周,共2次。埋线+艾灸组于艾灸后6 h埋线。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和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杯状细胞丰富,腺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模糊,上皮大量破损、脱落,杯状细胞缺失,腺管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较模型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埋线+艾灸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艾灸组、埋线组Math 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Math 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埋线+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P0.05),Math 1 mRNA表达水平高于艾灸组(P0.01),Math 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艾灸对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表达水平,上调Math 1表达水平,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调节结肠上皮分泌细胞系和吸收细胞系间分化的平衡而起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ICH)大鼠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探究针刺促进ICH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每组10只。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ICH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各种手术操作但不注入自体血。造模后约3 h,针刺组予针刺"百会"透患侧"曲鬓"穴,每12小时1次,连续干预7 d;非穴位组取患侧非穴位(平行"百会"穴,距正中线1 cm处)向前进行透刺,余同针刺组操作。干预结束后,评价每组大鼠复合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干预7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复合神经功能各分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P0.05),脑组织神经元水肿、固缩,部分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比较,针刺组复合神经功能总评分及肢体对称运动(LS)和触须本体感觉(VP)2个分项评分升高(P0.01,P0.05),并能减轻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LRP3炎性小体及蛋白相对表达和IL-1β、IL-18蛋白相对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非穴位组比较,针刺组脑组织NLRP3炎性小体及蛋白相对表达和IL-1β、IL-18蛋白相对表达较低(P0.01)。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下调ICH大鼠脑组织NLRP3、IL-1β、IL-18蛋白表达,抑制炎性反应,进而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至造模后第5天每天给予创伤局部25min的艾灸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血管重建情况。造模后第1、2、3、5天采用液态芯片法检测创伤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4、IL-10、IL-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艾灸组大鼠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2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3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前3dMIP-1α的含量均升高,且在造模后第2天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IL-4、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3天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2天血清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艾灸通过调控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创伤炎性反应的同时,也调控了抗炎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并提前结束创伤愈合的炎性阶段,使创伤愈合提前进入增殖修复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芦丁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分子活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美沙拉嗪组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灌胃,芦丁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00 mg/(kg·d)、50 mg/(kg·d)、25 mg/(kg·d)芦丁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以等体积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均连续5 d。灌胃结束后,比较各组疾病活动度(DAI)评分、组织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学评分,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和IL-18水平,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表达量、IL-1βmRNA表达量和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芦丁高、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芦丁高剂量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和IL-18水平,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表达量、IL-1βmRNA表达量和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均<0.05)。结论芦丁可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抑制黏膜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天枢”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上巨虚”“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10次;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2 g/kg)灌胃,每日1次,共10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结合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及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估结肠形态损伤指数(CMD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NLRP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及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肠黏膜坏死,形成明显溃疡面,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DAI及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祛寒逐风颗粒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炎症反应和NF-κB介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祛寒逐风颗粒组(3,6,9 g/kg)和阳性药组,测量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和膝关节直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量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的含量变化,采用RT-PCR法测量大鼠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的mRNA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软骨组织中p-p65、p65、p-IκBα、NLRP3、Caspase-1 p20、IL-1βp17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祛寒逐风颗粒组和阳性药组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增大,膝关节直径变小,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含量减少,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 mRNA水平下调,软骨损伤和纤维化缓解,软骨组织中p-p65、p65、p-IκBα、NLRP3、Caspase-1 p20、IL-1βp17蛋白表达下调。结论:祛寒逐风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F-κB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显着改善KOA大鼠的炎症反应并缓解疼痛,对骨关节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SPF级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乙醇0.25ml混合液灌肠建立UC模型,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穴位治疗,连续治疗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及死亡情况,计算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采集结肠组织,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及IL-1βmRNA相对表达量,采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中NLRP3、NOXs、ROS及IL-1β的表达量。结果除正常组外,各模型组造模后均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P0.05);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及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隔药灸可能通过影响NOXs-ROS-NLRP3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愈宁颗粒对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和肠愈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病理组织学。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β、TNF-α、钙卫蛋白(Calproteein,CP),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CP的表达水平。结果:DAI结果提示造模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β、TNF-α、CP均明显升高,而CMDI指数、结肠黏膜CP均明显升高。肠愈宁颗粒各组DAI、CMDI、结肠组织中黏膜CP均降低,血清中IL-β、TNF-α、CP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肠愈宁颗粒能够有效缓解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β、TNF-α表达,减少C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阻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后1 h腹腔注射芍药苷(2.5、5 mg/kg),每日1次,连续7 d。Zea Longa 5分评价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NLR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低、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各时点均降低,芍药苷低剂量组第7日和芍药苷高剂量组第3、5、7日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均升高,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和NLRP3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均降低,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芍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NLRP3炎症小体(NLRP3、ASC、Caspase-1)及下游炎症因子IL-1?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克罗恩病的抗炎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灸组4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与乙醇混合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隔药灸组取天枢(双)、气海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假灸组取穴、操作同隔药灸组,但不点燃艾炷。治疗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结肠长度及CMDI评分;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结构,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表现为裂隙样溃疡,炎症细胞浸润伴水肿,部分大鼠结肠黏膜可见肉芽组织形成,且结肠NLRP3、ASC、Caspase-1、IL-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结肠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轻,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假灸组大鼠结肠损伤程度、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类似,两组结肠NLRP3、ASC、Caspase-1、IL-1?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及IL-1?的蛋白表达,促进结肠炎性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