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朴春丽教授指出:“毒损肾络”是在传统的中医消渴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学最新理论,针对,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而提出的。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临床常以解毒通络保肾及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辨证施治并佐以辛味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3.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冠心病胸痹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对"瘀""热""毒"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拓展。临床观察表明,瘀热壅毒、毒损心营是引发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机制之一。瘀热之邪壅塞体内,蕴结日久可化生成毒,进而毒损心络,灼伤营血,耗损心营,痹阻心脉,引发冠心病胸痹。因此,应用活血通络、清营解毒法治疗冠心病胸痹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阐述中医"瘀""热""毒"与冠心病胸痹发生发展的联系,并对应用活血通络、清营解毒法治疗瘀热壅毒、毒损心营引发的冠心病胸痹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6.
古代医家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从痰瘀论治,现代兴起的"毒损脑络"理论是在古人认识其病因病机基础上,认为肾虚、痰浊、瘀血互相转化,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虚痰瘀毒恶性循环的有害网络。因"毒损脑络"与络病病理改变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化浊解毒通络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大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7.
孙大伟  冯丽莎  吴晓翠  高青 《中医学报》2019,34(8):1621-1624
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可影响脑髓清窍,发为脑病。消渴日久,内热炽盛,伤津耗气,气虚则导致气推动血液功能失常,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久而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困于脑,阻滞脑络,脑失所养,遂发为脑病。此外,糖尿病患者多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致脾不升清,浊毒不降,瘀毒互结,集聚脑络,蒙蔽清窍,亦可促发脑病。所以"毒损脑络"是糖尿病脑病的关键病机。解毒、化瘀、益气、通络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Sirt1)的表达,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进而改善糖尿病脑病的症状。阴阳气血对脏腑组织的温煦及濡养都是通过经络实现,而各种因素导致瘀毒在体内堆积可严重影响经络通畅。解毒、化瘀、益气、通络中药可使瘀毒有出路,不再壅塞脑络,令气血和调,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恢复,使神有所养。因此,在糖尿病脑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中医病机,并兼顾他症,以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消渴膜原论     
南征教授认为,消渴的病机是在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等各种因素下,损伤散膏,机体出现阴虚燥热,继而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湿浊痰瘀等基本症候。毒邪具有损伤、致变、顽固、秽浊、结聚、依附等多种特性,致病又有虚、瘀、郁、痰、湿、燥等特点,故易侵犯膜络,损伤脏腑,盘踞膜原,形成窠巢,影响气血水的输布,三焦失常,病延全身,形成消渴心病、消渴脑病、消渴肝病、消渴肾病等多种消渴并发症。治疗采用透达膜原,解毒通络导邪之法。  相似文献   

9.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所致代谢综合征以脾气虚弱为本,浊毒内壅,痰瘀互结为标。脾失健运而不能升清,胃失和降而不能降浊,一则水谷不化精微而气血生化乏源,元气无充而渐衰;二则水谷不化精微而变生痰饮、湿浊,化生浊毒。浊毒既成,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血液和器官的浊化,进而出现机体代谢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当以化浊解毒为法。  相似文献   

10.
热毒学说在心系疾病中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前气候环境、饮食结构、工作生活习惯、体质等较以前有所不同 ,易导致火热之邪 ,同时体内脂毒、糖毒、浊毒、瘀毒蓄积蕴结 ,变生热毒 ,邪气亢盛 ,败坏形体 ,损伤心及心络 ,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过早搏动、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 ,并且具有病变复杂、骤发性烈、凶险善变、虚实夹杂、顽固难愈等毒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证明 :以清热燥湿、解毒通络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清热解毒通络、滋阴和营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清热解毒法治疗高血压 ,清火化痰解毒法治疗过早搏动 ,益气补心、养阴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均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阐述的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 ,深化、发展了对心系疾病本质的认识 ,并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 ,已成为指导心系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的核心是重视热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积极应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阻止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减轻脏腑气血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12.
患者女, 31岁,来自黑龙江,因心慌、胸闷、憋气半个月,来心内科门诊。进入诊室时,有两位 50多岁的妇女陪同,均面有愠色。当我请患者详说病史时,有一位妇女说:“挂了那么多科的号,看了那么多医生,做了那么多检查,吃了那么多药,什么事也不管。”从她那愤愤不平的态度中,我已感  相似文献   

13.
The "who" and "how" of detecting glauco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5S”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5S"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对2004级、2005级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随机分组进行传统教育或"5S"教育。结果实施"5S"教育后学生规范化护理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律性等均有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教育组优于对照组。结论"5S"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烦躁在《伤寒论》全书运用约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取名多达20余种,各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时指证候,时作形容,时言病机,有时单烦,有时并燥.词意博大精深,文字渊奥妙用。  相似文献   

18.
Dangers of snuff, both "wet" and "d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阴阳属于哲学范畴,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的整体唯物辩证思维模式和“天人相应观”对中国哲学文化和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