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利吉仑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每组15只大鼠。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大鼠建立心梗模型,假手术组只将缝线绕过冠状动脉,但不予结扎。术后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分别给予培哚普利(2.5mg/kg/d)和阿利吉仑(50mg/kg/d)灌胃,共8周时间。实验过程中进行以下检测:观察开始及结束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瓣口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峰值速度(E峰、A峰)及E/A。处死动物后测量心脏重量、左心室重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结 果:1.与假手术组比,对照组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LVIDd、LVIDs显著增高( P<0.05);而IVSd、LVPWd、LVEF、FS、E/A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与对照组比,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LVIDd、LVIDs显著降低( P<0.05),而IVSd、LVPWd、LVEF、FS、E/A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较假手术组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明显升高(P<0.05);而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较对照组CVF 显著降低( P<0.05);培哚普利组和阿利吉仑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 论:1.阿利吉仑干预能减轻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2.阿利吉仑和培哚普利在减轻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观察50例EH患者培哚普利治疗6月后,左心室舒张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E峰、A峰、A/E比值的变化。结果:50例EH患者治疗6个月后,IVST、LVPWT、LVMI明显下降(P<0.05),A峰、A/E比值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不但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并且能有效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进行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80mg/d;培哚普利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垛普利4mg/d。连续观察1年。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及1年,用美国GE.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论断仪测定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ventricularmyocardialweight,LVMW),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以评价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长期服用替米沙坦或培哚普利可使扩张型心肌病的LVEF和△T%明显上升,而LVMW明显下降,用药1年作用更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替米沙坦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重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合用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0例AM 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厄贝沙坦及培哚普利,对照组仅加用培哚普利,在第3、6个月时分别采用超声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运动指数(WMSI)、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LVESVI、WMSI均减少,LVEF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厄贝沙坦合用培哚普利能更有效地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期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2015年于我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且超过24个月的70岁以上高龄病人60例,进行长期定期随访。采用心脏超声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比较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和单腔起搏器病人的心脏功能改变,同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随访结束后,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观察组与置入单腔起搏器的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结果示,随访结束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低于同期观察组(P0.05);对照组随访结束后LVEF、LVESV均显著低于置入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结束后一般状况、社会能力、情绪水平、舒适程度和SCL-90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按入院顺序将88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接受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较对照组低,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显著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高龄心脏起搏器置入病人36例,根据置入不同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18例)和双腔起搏组(n=18例);选取同期无明显心脏疾病的高龄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F水平较置入前降低,LVEDV较置入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治疗后LVEF、LVEDV均低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组、双腔起搏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05);但两组间置入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临床应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 ,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 ;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 ,LVEF增加明显 ,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结论 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 ,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坎地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共治疗16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治疗;坎地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坎地沙坦治疗。治疗中,观察评价各组患者左心功能和左心室形态[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心肌重塑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以及药物治疗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培哚普利组(90.0%)、坎地沙坦组(87.5%)、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LVESD、LVEDD、IVST、LVPWT与IL-6、MMP-3、MMP-9均显著下降,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上述指标均优于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P〈0.05)。4组治疗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坎地沙坦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抑制心室重塑,且两者联合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清IGF—Ⅰ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Ⅰ(insulin.1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浓度和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治疗组,每日予以口服培哚普利4 mg~8 mg.疗程为6个月,同时选择健康检查结果正常的40名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GF-Ⅰ浓度和左心室肥厚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GF-Ⅰ浓度和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经培哚普利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F-Ⅰ浓度、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 培哚普利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GF-Ⅰ浓度,改善左心室肥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2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4例和观察组11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卡维地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厚壁厚度(LVPET)、左心室内径缩短率(LVFS)、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能量代谢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cESS)、心肌能量消耗(MEE)]、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LVPWT、IVSS、LVMI、cESS、MEE、CK、CK-MB、LDH、CI、SV及PCWP均低于同组治疗前,LVEF和LVFS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LVPWT、IVSS、LVMI、cESS、MEE、CK、CK-MB、LDH、CI、SV及PCWP均低于对照组,LVEF和LVFS均高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改善CHF患者的心肌酶谱和血流动力学,抑制心室重构和能量代谢进程,从而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内皮素1及NO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老年患者24例,分为A组12例和D组1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DDD)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检测患者内皮素1及NO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和D组术后3、6个月内皮素1及NO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后3个月比较,A组和D组术后6个月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1.02±0.21)μg/L vs(0.98±1.00)μg/L,(2.35±0.96)μg/L vs(2.31±1.07)μg/L,P<0.05]。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时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升高,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内皮素1及NO水平呈正相关(r=0.125,P<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Kappa700DDD与DDDR模式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远期影响。方法选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心脏重量指数(LVMI)、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功能,用HOLTER了解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房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术后半年,A、B两组在阵发性房颤(AF)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术前减少(P<0.05),且B组较A组显著(P<0.05);B组LA、LVMI及左室舒张功能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模式交叉半年后,A组AF发作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较B组减少(P<0.05);A组LA、LVMI较起搏模式交叉前减小(P<0.05),B组LA、LVMI较起搏模式交叉前增大(P<0.05);A组左室舒张功能继续好转,而B组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后半年有所减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ppa700DDDR与DDD模式比较,DDDR模式更加利于改善心脏重构,改善舒张功能和减少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T-proBNP 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8 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各20 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个月三组患者NT-proBNP 水平、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A、LVEDD、LVESD、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起搏器组及可定10 mg 组患者血浆NT-proBNP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45,P<0.01),可定10 mg 组较单纯起搏器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三组患者LVEDD 均较术前减小,且随可定用量增加减小更明显.治疗后可定5 mg 组LVESD 较术前减小(P<0.01),LVEF 明显增高(P=0.032);治疗后可定10 mg 组LA、LVESD 较术前减小(P 均<0.01),LVEF 明显增高(P=0.017).治疗后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LA 较起搏器组明显减小(P=0.048,P=0.043),LVESD 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31).治疗后三组患者射血分数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心功能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的影响,以及探讨两者间潜在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药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药组将常规治疗方案中ACEI/ARB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及PWV值变化。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试药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后试药组LVEF、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试药组治疗后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试药组LV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一氧化氮(NO)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试药组NT-proBNP、sST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PW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药组PW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更为有效抑制HFrEF患者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心衰患者活动耐量;且沙库巴曲缬沙坦两药可协同改善动脉顺应性,减轻心脏后负荷,进一步延缓心衰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开展起搏器术后康复操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8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3例和对照组39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永久起搏器术后康复操的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和僵硬程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率为12.59%(50/397),高于观察组的1.18%(5/423,χ2=42.626,P0.05);对照组肩关节僵硬率为9.07%(36/397),高于观察组的0.95%(4/423,χ2=29.118,P0.05)。结论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行康复操指导及训练避免了术后患者术侧肩关节活动障碍及术侧肩关节疼痛的现象,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对心脏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及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到2016年2月选择在我院植入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出现心房颤动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开始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治疗期间无血栓、心力衰竭、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观察组治疗后心房颤动发生6例,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4例;而对照组治疗后心房颤动发生14例,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3例,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RP与IL-6含量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CRP与IL-6含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AEDD与IVST值分别为40.67±2.14mm和12.11±0.98mm,而对照组分别为43.29±1.40mm和13.78±0.91mm,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对心脏起搏患者的应用可抑制心房颤动及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房重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ei指数和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起搏器患者术后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68例,起搏模式均为心室按需起搏(VVI),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行Tei指数、血清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峰比值等检测,计算心室累积起搏(CumVP)比例(%)。按心室起搏比例区分为CumVP〈30%组(38例),CumVP 30%~75%组(56例),CumVP〉75%组(74例)3组。分析Tei指数与NT-proBNP在不同起搏指数患者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Cum-VP〉75%组NT-proBNP[(124.88±12.56)ng/L比(168.42±32.46)ng/L]与Tei指数[(0.52±0.04)比(0.68±0.06)]显著升高(P〈0.05~〈0.01),LVEF[(0.56±0.02)比(0.48±0.05)]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CumVP〈30%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CumVP 30%~75%组,Tei指数明显升高[(0.54±0.14)比(0.66±0.01),P〈0.05],而BNP、LVEF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起搏器患者心功能改变与起搏比例有关,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Tei指数可作为评价术后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对热毒血瘀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2月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治疗指南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中药组在标准化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方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0 d炎性因子、心功能指标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7 d,中药组白介素-8(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中药组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中药组B型脑钠肽(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时,中药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EDD、LVESD、LVPWT、IVSd、LVMI、LVEDVI、LVESV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能够明显改善急性STEMI急诊PCI术后病人的炎症反应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8例CHF患者,采用SPSS 16.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基础治疗 缬沙坦)、对照组(基础治疗)各54例,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室重构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LVMI、MW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TIMP-1高于对照组(P<0.05),MMP-1、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64.81%、有效33.33%、无效1.85%,对照组显效48.15%、有效46.30%、无效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缬沙坦治疗CHF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心室重构,作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