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促进了区域联系,人口流动也越发频繁.人口之所以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外一个地区,是因为流入地对其有吸引力.文章使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的省际人口流动矩阵,借鉴测度吸引力的RIA指标,测算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吸引力.结果显示: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的优化开发区吸引力最大,以山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为代表的中西部偏远的限制开发区吸引力最小.为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优化开发区要促进产业升级、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限制开发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做好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的甘肃省适度人口及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玲华  石培基 《西北人口》2010,31(1):120-124,128
主体功能区划促进了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文章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布局特征.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重点开发区适度人口容量,进一步提出了人口再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金川区、嘉峪关市、兰州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强,适度人口容量大,而永登、榆中等9个县(区)的人口容量偏小,最后得出发展绿洲城镇、兰州都市圈、天水一陇南和陇东四大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再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庭人口生产偏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决定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优化配置,影响着供需变动、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是推动产业发展跳出"低技术均衡"的内生动力。1980—2010年中国人口与产业发展数据的计量检验证实: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为重点,创造人口生产量质偏好转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书明 《西北人口》2012,33(5):95-100
人口问题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十一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分布,以沿河流域、交通干线和主要城镇呈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具有集中、均匀与差异并存的多样性特点;区域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资源与环境形成巨大压力。随着区域经济—体化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人口流动加快,人口计生工作面临新问题;区域人口管理体制创新不够,组织协调区域人口发展面临诸多限制。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地方政府应组建区域人口协调机构,构建区域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政策协调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下设18个镇及1个市级开发区。全区总人口47.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0.25%,农村人均收入4175元。辖区内乡镇企业发达,外来人员密集。嘉定区开展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始于90年代初。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委三级管理网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全区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有新进展。为有针对性地加强面向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促进生殖健康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1998年3月,复旦大学人口…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地理格局的空间演变,我国人口迁移流动更趋活跃。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基础上,首先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多区域人口区位选择模型,揭示了人口空间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以西北地区为例,选取2017年CMDS微观个体数据和城市层面特征数据匹配,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检验人口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从西北地区整体来看,区域地方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能、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域外流出的主要因素,而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及工业化水平有助于抑制人口域外流出;从西部地区分省区来看其影响因素具有区域异质性,宁夏人口域内外流动对于地方品质敏感度最大,接近陕西的16.47倍、甘肃的2.72倍,产业结构对宁夏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也很大,而收入水平对陕西人口域内外流动具有显著影响;从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看其影响因素亦具有人力资本异质性,大专及以上流动人口对于地方品质的敏感度最大,约是初中及以下流动人口的1.90倍、高中与中专流动人口的1.39倍;地方品质是影响未来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优化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空间配置,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地区收入差距、人口流动分为省内与省际收入差距、省内与省际人口流动,分析了它们对省级层面刑事犯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省内和省际收入差距扩大、省内和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扩张,刑事犯罪率会显著上升,且省内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分别比省际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大。(2)失业率、离婚率、城镇化水平、人口性别比、房价的提高会显著推升刑事犯罪率,受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刑事犯罪率,司法支出和人口密度对刑事犯罪率没有实质性影响。(3)人口流动对刑事犯罪率的作用机制会受到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降低刑事犯罪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廖桂蓉 《西北人口》2010,31(2):44-48
主流观点认为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农村而在城市.支持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问题。但在中国人口整体规模过大情况下,完全实行人口自由流动或迫使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结果只能是贫困人口向城市的搬迁和聚集。较现实的方式是:长期稳定和完善中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城乡间往返流动模式.即弹性城市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有效地平衡了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化限制与农村低收入之间的矛盾,降低城市严重贫困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10月被正式批准兴建起,本着“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原则,到1992年底在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基本建成了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区和商贸、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小区,开发区内现有常住人口4.8万、暂住人口3.5万、通勤职工1万,以及每天来开发区停留3天以内的流动(旅游)人口淡季l万、平季3万、旺季7万。分析开发区人口发展状况,不仅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口特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见人口未来发展状况,及早制定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措施,促进开发区社会经济持续、…  相似文献   

11.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tricted district,key development district,optimized district appear gradient decrease. While differentiation of satisfaction regarding population capacity appears in optimizing district, key development districts or restricted districts,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between districts or within districts emerges. Using multi-pronged measures to reasonably control population size and guide 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to the suburbs, this is a realistic policy direction for Beijing,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First-tier cities. Other optimizing districts and key development districts should raise their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s short board. Restricted district should increase their financial input and improve their Improve thei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相似文献   

12.
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热力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地球的人口容量问题,人口学者曾做过许多尝试,并提出了不同版本的人口容量阙值。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把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分为外部能量流动和内部能量流动,并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自内能流能量的增加和人类对内能流能量使用效率的提高。进而又得出了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的热力学模型,及其热力学含义。  相似文献   

13.
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生态人口容量研究——以2002年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模型叫做生态足迹模型,这是一种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纷纷开始将其应用于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而一个区域生态人口容量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的协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四川人口素质水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四川省21个市、州人口素质水平进行了排序和比较,并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分析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便为更好地指导和规划人口的高素质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区人口状况考察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青海湖区面临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湿地面积逐年萎缩、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本文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结合青海省正在争取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通过青海湖区人口承载能力的测算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观点,并从人口变动方面提出了统筹解决青海湖区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建立及量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人口承载力概念、内涵、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渊源,可归结为从容量、阈值、能力等角度分别进行的研究。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式条件分析框架下的人口承载力已从简单意义上的"量"演变为复杂状况下"量"与"性"才能研究的目标对象。开放式条件作为现今必需的研究背景,结合环境和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大小的适应性,有必要建立衡量和评价人口承载力"质量"的指标系。通过围绕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资源、区域人口状况三系统讨论了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构建与量化。  相似文献   

18.
1982—2010年,广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据此将广州划分为三个老龄化类型区。广州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和结构已有较大发展.未来应继续提高收养服务能力,调节机构养老资源区域配置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多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人口增长的规划控制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人口承载量的拓展潜力.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所面对的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对象的系统属性.本文在构建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上海在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标准相对应的各项资源经济要素所能提供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测算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