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阴病 太阴属脾,主里。太阴主寒湿之化,治法以温中为主,主方如理中汤(丸),甘草干姜汤之类。“理中者,理中焦”,可以证明其义。理中汤丸首载于霍乱病篇。如“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丸主之”。(386条)所谓霍乱,病由中焦虚寒,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以致挥霍撩乱,上吐下利,治用温中一法,最为合拍。然病起卒暴,丸剂性缓,恐药不胜病,故云:“然不及汤”。且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相似文献   

2.
3.
4.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主因乏力、消瘦、记忆力减退8年,加重伴双臂、面颈部皮疹1年就诊.8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持续性发热1周,测体温在39℃左右,有头痛、四肢酸痛,无咳嗽、腹痛,在私人诊所按感冒处理,治疗用药已不详,1周后热退,体温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童钟杭 《浙江医学》1993,15(4):219-220
笔者31年来主要诊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现将若干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轻症席汉综合征或首发症状并非为靶腺功能减退者,易漏诊。笔者遇见1例以腹水为首发症状,而被误诊为肝硬化、慢性肾炎、结核性腹膜炎等病,长达8年,后经详询病史和细致的体检,再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患者经生理替代剂量的靶腺激素治疗2个月后,所有症状消失。我们体会临床上不能过份依靠高级仪器而忽视基本功(病史、体检等)的实践,并且要重视对内分泌学这一广阔领域的学习,提高诊断水平。肥胖者大多为单纯性。儿童患者不少为肥胖生殖无能症,病变在下丘脑,突出表现为内、外生殖器不发育,缺乏第二性征,CT或MRI探查下丘脑可有肿瘤等病灶发现。  相似文献   

7.
8.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其寒热有属病机者,有属症状者,而且六经皆有寒热之证,并各其热型特点,现将伤寒太阳病寒热的类型、病机要点和辨证特点试析如下,以供同道共研。1 太阳中风寒热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风寒袭入,太阳首当其冲而伤卫,可出现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中风寒热证,此为寒热同病之证。本证有“恶寒”(1)(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几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第1版)或“发热汗出恶风”(2,1…  相似文献   

9.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SARS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故应系统简述之。为根除“非典”需彻底查清其自然疫源地。1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念建立1.1 定义:1939年前苏联学者 E.H巴甫洛夫斯基给“自然疫源性疾病”下的定义是:“病原体的特异媒介(节肢动物)及宿主动物(野生脊椎动物),在其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地存在于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麻风病5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 1995~ 1999年门诊及病房共收治 5例麻风病误诊患者。其中女性 1例 ,男性 4例 ;年龄 2 4~ 6 4岁 ,平均 4 6岁 ;病程 1.5~ 2 5年 ,平均 9年。门诊 3例 ,病房 2例。其中误诊为恶性淋巴瘤 1例 ,脊髓空洞症 1例 ,Sweet综合征 1例 ,皮肤溃疡 1例 ,皮肤神经炎 1例。其中本院误诊 3例 ,外院误诊 2例。1 典型病例例 1,女性 ,5 6岁。 4年前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 ,同时伴有畏寒发热 (38℃~ 39.4℃ ) ,且每次发病时红斑结节较前次发病有所增多 ,伴有疼痛、乏力。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 ,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无明显好转 ,每次均给予泼尼松病…  相似文献   

14.
席汉氏病危象24例分析关蕙群(六安地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37005)席汉氏病常因各种应激因素的侵袭,造成代谢和器官机能失调,出现高热、低血糖综合征等,尤其是神经系统受累,出现精神失常、呕吐,甚至昏迷称席汉氏病危象。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为提高对此...  相似文献   

15.
第十四届国际热带医学与疟疾学术会议有关绦虫和囊虫病论文简介Report:AdvancesinStudyofCestodiasisandCysticercosis马云祥(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第十四届国际热带医学与疟疾学术会议,于1996年...  相似文献   

16.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易作出正确诊断。而非典型病例因基层医院专科知识缺乏加之辅助检查的局限常导致误诊。现结合实际病例讨论如下,以助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情绪贯穿于情志病的整个阶段。情绪因素致病,早期多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期则属肝郁脾虚、心失所养,后期则久病入络、痰瘀并见,百病皆生。肝气郁结易化火,从而产生变证。"火"为慢性微炎症状态,是心身疾病的拐点。情志病的病位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与脾生理上紧密联系,病理上也极易相互传变。脾胃为抑郁症的关键环节,线粒体或为靶点。此外,气、血、神、络脉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情志病与络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气入血,久病入络,络病则神机失用,神机失常则络病由生,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