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Tfiamcinolone Acetonide,TA)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V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60例,其中玻璃体内注射TA联合玻璃体切割术30例(治疗组)和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30例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症反应和眼底改变。结果TA注射组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及眼内纤维素形成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眼压〉21mmHg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玻璃体内注射TA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眼内炎症反应及术后眼内纤维素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PPV)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的83例(95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加眼内光凝术,并根据具体情况加行巩膜外环扎、巩膜外硅胶垫压、C3F8填充或硅油填充.结果术后视力改善56只眼,其中Ⅳ期11只眼(84.62%),Ⅴ期24只眼(64.86%),Ⅵ期21只眼(46.67%).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术后视力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8,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继发性高眼压、玻璃体腔再出血、并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尽早手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2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总结分析其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措施。结果①经过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及全面护理配合下,22例患者术后视力0.5以上患者比例54.55%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显著(P0.05)。②22例患者术后高眼压1例并发症发生率(4.5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有必要采用科学护理措施,全面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的标志作用及术后眼压、视力和黄斑水肿同对照组相比较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08例126眼,其中治疗组66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入TA,对照组60眼术中未注入TA。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及黄斑水肿的变化,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玻璃体切割术中,TA黏附在玻璃体皮质中,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易于剥除残留玻璃体的皮质,两组在视力、眼压及黄斑水肿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可以清晰地标志残留玻璃体,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标记残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的作用,以及同对照组相比较术后眼压及视力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2004-06~2005-06,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78例78眼,分为治疗组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TA。对视网膜表面残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彻底清除。对照组未用TA。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在视力及眼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2个月眼压:≥21 mmHg分别是13%和11%,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见明显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曲安奈德可以清晰标记残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有利于手术中辨认和清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完善全身及眼科检查后行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并同时进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23眼术后视力均提高,4眼出现眼压升高。23眼术后均行视网膜补充光凝1~3次,于术后3~6月取出硅油,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大量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硅油填充为术后视网膜补充光凝争取了时间,降低了术后复发出血的可能性,挽救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注射液在玻璃体手术中辅助剥除玻璃体后皮质的作用.方法 行玻璃体切割术病人148例(152只眼),手术中在切除轴心及后段玻璃体后,向玻璃体腔注入40 g/L的TA混悬液0.02~0.03 mL,使之尽可能与残存玻璃体皮质接触吸附,将黏附TA颗粒的玻璃体皮质切除.结果 TA辅助玻璃体切割术中清晰可见TA白色颗粒黏附于残留玻璃体皮质,易于剥除玻璃体后皮质;术后炎症反应轻,未出现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TA辅助玻璃体切割术可清晰地显示透明的玻璃体,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李建强  张秋玲  黄扬 《吉林医学》2013,34(22):4499-450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结果:共治疗575例(636眼),术后观察(平均1~3个月):视力提高477例(占75.0%),视力无变化113例(占17.8%),视力下降46例(占7.2%)。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超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40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闭合式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共治疗40例(40眼),在患者出院后(平均6至24个月)时间里进行走访调查,其中3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视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后视力仍无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无效导致视力恶化,其中有1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或多种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角膜水肿、眼压升高、术后炎症反应、葡萄膜反应、后囊混浊,合并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术中因白内障混浊对手术术野的干扰,降低患者因玻璃体切除术后短期内行白内障手术的二次费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微创性,避免患者术后白内障复发,手术创面小,缩短了患者的恢复和住院时间,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视力、手术后并发症、原发眼底病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25眼中18眼(72.0%)视力提高,视力>0.05者占68%(17/25),其中>0.2者占32%(8/25)。2眼术后因玻璃体再次出血再次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前房反应、一过性高眼压,较少见的并发症是葡萄膜炎、黄斑水肿,晚期并发症为后囊膜混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术后并发症高于其他组。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有利于术中基底部玻璃体彻底切除和后段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术后视力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入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后不同时间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11月确诊的PDR患者76例132眼,除外玻璃体积血眼底窥不清者,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mg(0.05ml),据患眼注药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间隔不同分为A组25例(42眼)注药后3~6d、B组25例(44眼)注药后7~10d、C组26例(46眼)注药后11~15d。记录注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A,B,C 3组注药后OCT显示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 CMT)明显降低(F=6.60,P<0.05),B,C两组明显优于A组(P<0.05),但B,C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或闭塞,荧光渗漏减少或消失,其中B,C两组优于A组(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视力B组优于A,C组(P<0.05)。结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腔注入抗血管生成药物雷珠单抗(Lucentis)7~10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姜世怀  乔岗  余敏  代艳  胡波  范萍 《四川医学》2010,31(5):601-603
目的观察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前及术后分别使用止血药物对术中、术后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情况的影响,探讨PDR围手术期止血药物使用的最佳方案。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观察资料的PDR患者43例(49眼)按止血药物使用方案不同分为3组,A组14例(17眼),术前1h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B组13例(15眼),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C组16例(17眼)既术前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又于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对比分析3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术中渗血程度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B组,术后出血指标(术后早期玻璃体混浊程度、晚期再出血),C组优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即术前术后均使用止血药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效果优于单纯术前或术后使用止血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IGF - 1 )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方法 :2 0例PDR伴不同程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PVR)的患者为观察组 ,2 0例健康人及无眼病的尸体眼 1 0眼为对照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及玻璃体切割物中IGF - 1及EGF的含量。结果 :PDR患者血清及玻璃体切割物中IGF - 1及E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观察组玻璃体与血清中IGF - 1及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PDR患者血清及玻璃体切割物中高表达IGF - 1及EGF ,IGF - 1及EGF在P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A 36 year-old Malay lady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pregnancy and poor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 developed rapi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from no retinopathy to florid 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over three months in her right eye. She had subsequent loss of vision due to vitreous haemorrhage in the peri-partum period. She had good final visual acuity with quiescent retinopathy following pars planar vitrectomy. A similar course was avoided in the left eye by timely pan 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对38例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借助新型光学装置行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解放术者双手行视网膜前膜和/或视网膜下膜剥除并有效地止血。观察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评价此手术方法的实用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不需刮除角膜上皮。术后随访1月时35眼视力提高两行以上,其中视力大于0.3者5眼,3眼视力无改变。术中有效地剥膜及止血,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结论: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相比,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一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27~68岁,对照组(47例)单纯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康柏西普组(53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前3~6天眼内注射康博西普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结果:术前两组 BCVA 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康博西普组和对照组 BCVA 均明显提高,且康博西普组 BCVA 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明显变薄。随访6个月期间,康博西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症状,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角视野系统在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有广泛纤维血管增生的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28眼)伴有广泛新生血管膜的严重PDR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7.1士10.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2.5±3.9)个月.术中应用广角视野系统行玻璃体切除、剥膜、眼内电凝、视网膜复位、全视网膜光凝、气液交换、注气/硅油等手术操作.必要时联合四切口双手剥膜.结果 所有玻璃体手术的主要过程均顺利,最终解剖复位的成功率达100%.视力改善22眼(78.6%),视力不变5眼(17.9%),视力减退1眼(3.6%).术后的10gMAR视力为1.10±0.43,显著优于术前的2.20±0.76(t=6.168,P<0.01).结论 广角视野系统为玻璃体手术提供了清晰、广角且正立的手术视野,在双手剥膜、电凝止血、周边操作及全视网膜光凝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严重PDR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56例(198眼)PDR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杲198眼术后视力改善146眼(73.74%),其中Ⅳ~Ⅴ期116眼(79.45%),Ⅵ期30眼(20.55%);32眼(16.16%)视力不变,20眼(10.10%)视力下降。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高眼压、玻璃体出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视力改善;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对该病的顸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增殖型PDR患者40例(46眼),其中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9例(31眼),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实施玻璃体手术,术中或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8眼(82.6%),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得到复位;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5眼,术后玻璃体积血6眼,持续性高眼压5眼,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PDR疗效明显,手术安全性更高、操控更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