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朱向东  邢君 《山西建筑》2006,32(12):8-9
论述了城市形象与传统建筑的关系,总结了传统建筑的特点,探讨了以中国传统建筑塑造城市形象的途径,以吸纳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从而开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编辑出版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是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建筑学会共同完成的,是第一次关于传统民居建筑方面的全国性综合研究成果。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广大人民生活、生...  相似文献   

4.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传统山地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我国的传统山地建筑作了归类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其形态成因、形态影响因素的阐述来理解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以期对我们现今的山地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我国目前建筑文化中所出现的两个普遍实际问题,阐述在对于传统建筑形式和当代建筑艺术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片面追求形式和形式美现象。并通过建筑评论说明形式主义的危害,通过文化的发展说明建筑理论和创作不能仅仅立足于传统和形式。不能把建筑本质看成纯艺术,而必须清晰地、辩证地认识传统建筑形式和当代建筑艺术,以便使建筑创作、理论、评论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在以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建筑、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再认识,分析了国内外适应气候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更新的实例,提出适应气候的建筑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李斌  王静  周东 《建筑与环境》2007,1(6):113-115
本文以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为切入点,并以福建武夷山庄和上海大剧院为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内涵和品位的问题。认为刻意模仿传统建筑外形会使建筑创作脱不开桎梏,也会使传统建筑文化失去原来的味道,只有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才是现代化传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蔡玲 《中外建筑》2006,(3):59-60
本文从建筑的起源,建筑的设计思想,建筑的形式风格,建筑的色彩与装饰及建筑的宗教体现等方面略要地介绍了藏式传统建筑中的古典精神,旨在抛砖引玉,激发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关注,深入其起源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藏文化及藏式传统建筑,吸收其古典精神,兼收并蓄,运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之中,创作更多好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日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别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鹏  李焰 《中外建筑》2007,(1):33-37
日本传统建筑虽然师承我大唐.但长期在当地文化的同化中,已自成体系。如今.日本的现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帜,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建筑和传统精神,尤其是些非逻辑因素。在此方面,我们还存在距离。现通过两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这个局部,从建筑、审美意识,文化意义三个方面管窥异同,以期对我国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谋德 《新建筑》2000,(3):45-48
认为《建筑的革命》是有关建筑本体论的重要著作。对建筑是什么、为什么、研究什么、建筑的未来等四个本体论问题作了综合论述 ,并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刘敏 《山西建筑》2005,31(7):16-17
通过对“绿色建筑”、“人文建筑”、“健康建筑”的概念、意义及具体做法的介绍,体现新建筑的三大需求,展望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加快建筑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Mixology     
What is the New Mix in architecture? Why is it emerging now? Is there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idening of the ethnic origins of practitioners and diversity in design? What are the impacts on the form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Sara Caples and Everardo Jefferson consider issues related to mixology, defined by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as ‘the study or skill of preparing mixed drink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彭健芬 《山西建筑》2005,31(20):38-39
以大沥这一全国乡镇企业百强镇之一为例,建立了发展预期目标,对其规划原则、整体构思、建筑特色、交通组织等作了介绍,充分实现了建筑艺术、时尚生活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的误区及目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红杏 《山西建筑》2005,31(20):50-51
结合实例分析了一些现在违背"适用、经济、美观"原则而产生的建筑设计的负面思想,进而阐述了抵御负面思想的方法,指出建筑设计应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6.
居的背后——民居,新民居之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庞伟 《华中建筑》1996,14(4):6-8
文章从文化视角审视民居的诸多传统和当代矛盾,阐述对“建筑稗史”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It is doubtful whether any university program in architecture has ever simulated accurately the experience of any particular architectural practice, much less the variety of practices that now exist or the increasing variations that are evolving. More simply, if the schools are to prepare architects for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what practice should be taken as a model? What is the realistic possibility of hitting the moving target?  相似文献   

19.
Up to now, ecology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d instrumental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such as renewable and efficient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CO2 emissions, air quality, water reuse,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al aspects. These concepts define the physical keys and codes of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normally instrumental but rarely and insufficiently theorised. But is not there another way of bringing us tonature? We need a theoretical referent. This is where we place the Van der Laan's thoughts: heconsiders that art completes nature and he builds his theoretical discourse on it, try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many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From a conceptual point of view, we find in his works sense of timelessness, universality, special attention on the 'locus' and a strict sense of proportions and use of materials according to nature. Could these concepts complement our current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How did Laan apply the current codes of ecology in his architecture? His work may help us to get 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not only physical. This paper develops this ide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oughts and works of Laan with the current technic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20.
在澳大利亚建筑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时期中,全国的建筑师都被卷入围绕着三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之中。这三大争论是:1)建筑到底是以纪念性特点来控制景观,还是应该通过大量使用玻璃而产生脆弱的、短暂的,轻轻触摸土地的效果?2)建筑艺术应该继续沿用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普遍钟爱的立方体形式,还是反映那些倡导不规则形体的新科技成果?3)建筑设计应该表达建构特点还是用装饰性表皮来包裹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