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多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水华的产生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结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水华中产生藻毒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特征和致毒机理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两类。通过综述鱼腥藻毒素和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分布和结构,并从免疫学的角度综述其可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效应及致毒机理,为后续研究藻毒素毒性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纯化及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水华污染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是由毒蓝藻向水体中释放多种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s,MCs),其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主要的2种藻毒素.为解决对MCs进行深入研究中的MCs纯品缺少问题,迫切需要研究1种有效提取.纯化、制备MCs的方法.以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建立了以甲醇溶液提取、固相萃取和半制备色谱分离为主要步骤的微囊藻毒素提取、纯化和制备的方法.通过优化提取、分离和制备条件,制备了一定量的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高纯度样品.样品经HPLC鉴定分析,纯度可达98%以上.干燥后可得2种微囊藻毒素纯品分别为MC-RR121.1μg,MC-LR62.8μg.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湖泊中微囊藻毒素及其控制去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水华是湖泊水体中产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微囊藻毒素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报道。我国淡水水体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尤其是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当前急需确认藻类毒素对我国水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蓝藻水华产毒的生态条件及控制去除途径,探索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治对策,目前关于微囊藻毒素的健康效应的研究多是从饮用水角度出发,今后的研究可收集详细的数据以建立危险性评估模型,并评价各种降低微囊藻毒素危险性措施的效果。文章就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性质与结构、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微囊藻毒素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类毒性很大的环状七肽物质.通过紫外灯和日光照射滇池水华蓝藻提取液,发现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均可被降解,且在日光照射下降解更快.同时发现藻毒素的降解程度与色素含量有关.结果表明,色素催化光降解可能是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巢湖铜绿微囊藻水华为材料,采用昆明鼠腹腔注射法对其毒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有些时期的水华具毒性,其LDmin为60mg干藻/kg鼠重,致毒症状主要是引起实验动物肝脏淤血肿大。该藻毒素呈热稳定性。经分离纯化后,毒素回收率为16.36%,纯度达95.75%,与有毒水华的毒症状相同。毒素在240nm处有一强烈吸收峰。毒素的氨基酸组成为: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 以铜绿微囊藻毒株7820纯毒素为标准毒素,对该藻有毒水华的毒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其毒素含量相当于4.45mg7820毒素/g干藻。纯化所得毒素的LDmin为0.33mg/kg鼠重。  相似文献   

6.
水体藻类污染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藻类植物生长于淡水和咸水水体中,种类繁多,其中有毒的有40多种。水体藻类污染日益受人们关注。 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水体大量排放化肥、人畜粪便以及含磷洗涤废水等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大量繁殖,其中有毒藻类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世界各地都有因藻类污染水体而导致野生动物和家畜死亡及人群的肝损害、胃肠炎、腹泻和皮炎等的报道。 污染淡水水体的有毒藻主要为蓝藻门中的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和泡沫节球藻等。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按其毒性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其它毒素三类。而肝脏毒素主要由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和泡沫节球藻产生的节球藻毒素组成。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饮水中的藻类肝脏毒素污染可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肝脏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各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藻类毒素中肝毒素是一类结构相近的环状多肽类物质。它对小鼠、大鼠的  相似文献   

7.
在对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二龙山水库相关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水库的总体水质,鉴定和检测了水库的藻类和藻毒素,探讨了水库水体变色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二龙山水库总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为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可能诱发水库水华的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铜绿微囊藻等藻类的大量繁殖是水库水体变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可能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某水库中的藻体和水样分别进行提取分析,在藻体中检测出微囊藻毒素LR,并确定产毒的藻种为水华微囊藻。同时对微囊藻毒素LR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群体的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的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久维持是微囊藻获得种群优势进而形成水华并维持优势的前提之一。该文首先介绍了微囊藻群体在藻类种群竞争方面的优势,然后在介绍已有的浮游动物牧食诱导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及重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促进微囊藻群体的早期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久维持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推测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可能是在藻类快速生长的基础上,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微囊藻毒素及重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下联合驱动的结果。因此,开展环境因子协同作用对微囊藻早期群体形成诱发效应的研究对揭示水华暴发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可为水华的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在富营养化水域当中,微囊藻毒素(MCs)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毒素,如果被人类饮用,会引起癌症,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微囊藻毒素控制去除技术的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富营养化水域中微囊藻毒素常用的几种降解控制技术进行概述,以为其实际使用提供借鉴,提升富营养化水域中微囊藻毒素的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滇池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滇池沉积物中加入一定量的微囊藻毒素配制成模拟样品,再用提取液提取样品中的毒素,用HPLC方法检测其含量。通过对不同提取方式、不同提取液和两种微囊藻毒素变体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正丁醇∶甲醇∶水=1∶4∶15的提取液,用多次搅拌提取的方式,MC-RR和MC-LR的回收率比较好。按此方式对滇池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共表层沉积物中有少量藻毒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以野外收集的水华蓝藻为原料,经过75%甲醇溶液浸提,快速色谱分离和半制备色谱纯化,从滇池水华蓝藻中分离纯化出1种微囊藻毒素变体。电喷雾质谱、紫外分光光度计和HPLC检测结果表明,所得毒素为[Dha7]MCRR,是MCRR的1种去甲基化变体,其纯度大于 95%。该毒素的分子组成为环(Ala-Arg-MeAsp-Arg-Adda-Glu-Dha),分子量为1023,其紫外扫描光谱(200~300nm)在239nm处有特征吸收。[Dha7]MCRR在滇池水华蓝藻中普遍存在,有时会成为MC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13.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蓝藻水华使水的感官性状恶化,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其中的蓝绿藻会产生对健康有潜在威胁的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大的一类。就国内外近年来对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危害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导致淡水蓝藻水华污染现象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由于MCs对动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且其在水体中很难被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效去除,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和去除MCs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针对MCs的结构与毒性、降解菌株、酶催化降解、降解基因和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M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MCs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官厅水库微囊藻毒素的LC-ESI/MS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史红星  曲久辉 《环境科学》2005,26(6):97-100
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方法对相同的藻毒素样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微囊藻产生的5种微囊藻毒素中3种分别是常见的Microcystin-RR,Microcystin-LR和Microcystin-YR,分子量分别为1 038,995和1 045.另外2种分子量分别为1 052和1 009,分别与Microcystin-YY和Mglu-LR的分子量相同,但完全的验证工作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生物毒素。微囊藻毒素标准品是开展为微囊藻毒素相关研究的必需的实验材料,文章以滇池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建立了以5%乙酸和75%的甲醇溶液提取,通过优化提取、分离和制备条件,制备了一定量的微囊藻毒素高纯度样品,经HPLC鉴定分析,纯度可达90%以上。文章在相同的质谱条件下分别对MC-LR和[Dha7]MC-LR等毒素进行了质谱检测,一级质谱结果表明,MC-LR和[Dha7]MC-LR的一价电离离子峰分别为995和981,MC-RR的二价电离离子峰为520,并分析它们的二级质谱裂解特征,确定三种毒素化学结构MC-RR为环(Ala-Arg-MeAsp-Arg-Adda-Glu-Mdha)、MC-LR为环(Ala-Leu-MeAsp-Arg-Adda-Glu-Mdha)、[Dha7]MC-LR为环(Ala-Leu-MeAsp-Arg-Adda-Glu-Dha)。改良后的检测方法同样应用于检测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武汉东湖水样。  相似文献   

17.
细胞培养技术在藻毒素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毒素对人类的危害愈加明显,对其机理的研究也愈发显得重要。在目前广泛采用的小鼠活体实验不能很好满足研究需要的时候,细胞培养技术将实验带入了微观细胞世界,并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中体现出优越性,使对藻毒素毒理研究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对藻毒素研究的现状以及细胞培养较之常规方法的优势和其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该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自然水体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杭君  张建英  陈英旭  蕉荔 《环境科学》2006,27(10):1969-1973
研究了太湖流域湖州段、杭州市贴沙河和某水华池塘等自然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水平,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处水体的微囊藻毒素MCLR水平为0.049~12.30μg/L,MCRR为0.032~7.90μg/L,底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水体中MCLR的平均浓度与TN、NH4+-N、NO2--N和T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DO和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MCRR的平均浓度与NO3--N和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DOC、高锰酸盐指数、光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P和NO2--N是影响MCLR生物合成的主导因子,NO3--N和氮磷比是影响MCRR生物合成的重要因子;NO2--N和NO3--N可能分别是MCLR和MCRR生物合成中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