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通脱木野生抚育及人工栽培奠定基础,以1年生通脱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研究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80%(CK)、60%(轻度胁迫)、40%(中度胁迫)和20%(重度胁迫)〕对通脱木幼苗生理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脱木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随干旱胁迫增强呈减缓(少)趋势,根冠比显著增大;幼苗叶片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通脱木幼苗对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及一定的耐旱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小叶榕、海南蒲桃、红桂木3种公路绿化树种幼苗为试材,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通过测定各树种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探讨干旱胁迫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叶片组织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后降,海南蒲桃逐渐上升;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后保持稳定,海南蒲桃幼苗先升后降;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的脯氨酸含量上升,海南蒲桃缓慢下降;小叶榕幼苗叶片的SOD活性先降后升,海南蒲桃幼苗逐渐上升,红桂木幼苗先升后降;小叶榕幼苗的MDA含量稳定,海南蒲桃和红桂木幼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种幼苗的抗旱性为红桂木海南蒲桃小叶榕。  相似文献   

3.
杨梅常遭受低温冻害,本研究以东魁、荸荠种、早佳3个品种杨梅幼苗为材料,分别在6 ℃(对照)、3 ℃、0 ℃、-3 ℃、-6 ℃和-9 ℃处理24 h后,分析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恢复培养30 d后观察表型变化,为揭示3种杨梅品种抗寒型差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杨梅出现叶片黄化、枯斑或者边缘变红,直至干枯死亡;东魁和早佳的REC在实验温度内保持持续上升,-6 ℃处理24 h时荸荠种的REC达到峰值,随后随处理温度的下降开始下降。东魁和早佳的MDA含量随温度下降呈现降—升—降的趋势,而荸荠种则呈升—降趋势。东魁的SOD活性随温度下降呈升—降—升趋势,荸荠种则呈降—升—降趋势,早佳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东魁和荸荠种的SP随温度下降呈升—降—升—降趋势,早佳呈升—降—升—降—升趋势。3个品种的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温度下降呈升—降趋势,但是出现峰值的低温胁迫温度和变化幅度不一样。应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杨梅品种各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3个品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早佳>荸荠种>东魁,与低温伤害表型一致。本研究将为杨梅果园品种规划、低温胁迫机制与抗低温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豌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干旱胁迫下豌豆幼苗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豌豆幼苗组织的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呈上升趋势,VC含量先降后升,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最后又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菜豌保持相对较高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还原糖含量、叶绿素和VC含量,朱沙红则相反。3个品种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菜豌>黑眉一号>朱沙红。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探究不同种源池杉幼苗的抗旱性差异,以期为其引种驯化、抗旱种源筛选与培育、消落带植被选择及池杉抗旱性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不同浓度PEG-6000与Hoagland的混合液模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测定干旱胁迫对3个种源池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抗旱指数与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种源池杉幼苗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浙江安吉和江西分宜种源的叶绿素a、b及总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而广西凭祥种源的含量则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浙江安吉和广西凭祥种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而江西分宜种源的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经综合评价,3个种源池杉幼苗的抗旱性强弱表现为浙江安吉>江西分宜>广西凭祥。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下元宝枫生长性状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元宝枫苗木某些生长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元宝枫的生长性状和生理特性影响显著;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元宝枫的苗高在整个胁迫期间持续上升;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中度处理下最高;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先升后降趋势;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显著增大,说明元宝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下美国薄荷幼苗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美国薄荷幼苗各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干旱胁迫中美国薄荷植株不同部分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的表现。[方法]用称重控水法,分4个水分梯度进行试验。[结果](1)形态变化:在胁迫水平加剧以及试验进行的条件下,植株叶片的叶面积扩展量、株高增量均较同期对照相应降低,且在胁迫21d时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总体随胁迫程度加剧增大。(2)生理变化:光合色素的含量在试验的14d之前为先增加后减少,在试验21d时表现为减少,脯氨酸的含量在整个试验处理中为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第7天时同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在处理21d的时候,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叶和根中减少,茎中的含量先升后降。丙二醛含量在处理的14d之前为持续增加,胁迫21d时为先升后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处理的前7d趋于稳定状态,在处理14d的时候地上部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地下部分趋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1d的时候呈下降趋势。[结论]美国薄荷通过调整形态特征来降低植株水分消耗,调整植株内部的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以及保护酶的活性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杨桐幼苗对持续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以1年生杨桐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干旱环境,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杨桐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杨桐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呈下降趋势,束缚水、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束缚水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重度干旱胁迫,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导致膜损伤,质膜透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升后降。对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等9个抗旱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5.61%。  相似文献   

9.
以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紫外线B波段(UV-B)增强辐射(280~320 nm)和干旱胁迫对滇黄芩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GR)活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及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单一胁迫与复合胁迫下的滇黄芩幼苗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后植株体内的类黄酮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干旱胁迫下植株体内SOD和CA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MDA含量显著增加,SOD、APX、GR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类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胁迫对滇黄芩幼苗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协同促进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处理20~30 d);另一方面表现为增强UV-B辐射削弱了干旱对滇黄芩幼苗造成的伤害,植株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或超过正常水平,类黄酮含量显著升高,使胁迫后期(30~40 d)的MDA含量下降。经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得出滇黄芩幼苗的抗逆能力在4个处理里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增强UV-B辐射、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胁迫、对照、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香椿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下香椿幼苗可溶性蛋白累积的动态变化及种源间差异。[方法]选择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6个种源的香椿1年生平茬苗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香椿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干旱胁迫下6个种源香椿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的强度呈上升趋势,同一种源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种源其含量变化程度均有不同。重度胁迫下,陕西安康种源在处理初期和末期,河南西峡种源在处理末期其含量高于对照,江苏南京种源在处理末期两种胁迫水平下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余种源在不同胁迫时期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复水后,6个种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平缓上升趋势。[结论]安康、西峡以及南京3个种源的香椿在胁迫末期对干旱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