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黄芪与白术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突出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方法:黄芪与白术均为临床常用中药,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通过研究历代及近现代文献,对黄芪与白术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正确理解黄芪与白术合用的临床运用及机制.结果:黄芪与白术配伍主要运用于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益卫固表3个方面.结论: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机制灵活,临床运用广泛,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本文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对黄芪的药理作用和近年来黄芪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临床上常用的黄芪药对来论述黄芪的补气健脾、升阳,补气生血、生津,补气活血、止血,益气止汗、助汗,补气利水,补气托疮、生肌,安胎等作用,期冀对同道临证用药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芪善补诸虚不足,有着补气活血、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功效,一药多效,功大力宏,临床上常充当君药较大剂量使用,临床应用广泛,有着极大的开发研究价值。综合多位名医著作与文献资料,对黄芪应用规律进行探讨,为黄芪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芪为中药补气之要药,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排毒生肌等功效。因其作用广泛、疗效确切,可用于临床各科,经方中以黄芪为君药的方剂不胜枚举。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诊疗中,常用于治疗脾胃病、体虚感冒、消渴病、中风、水肿、痹证、虚劳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多认为慢性肝病的病机为湿热疫毒内蕴,治疗时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吕文良教授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认为慢性肝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以调和气血为主,尤应重视益气,同时佐以清热、利湿、解毒等法。黄芪为临床常用药物,尤擅于补气。黄芪通过其益气作用可扶正祛邪、健脾、补益肝气、活血利水,对各种慢性肝病都具有治疗作用,且在其临床各阶段均可使用。故吕教授在治疗慢性肝病常灵活运用黄芪,并与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等药配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吕文良教授善用黄芪辨治慢性肝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临床应用广泛。黄芪注射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黄芪成药制剂,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强心、扩血管作用,黄芪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以及扩血管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皂苷类成分黄芪甲苷(XGA)。  相似文献   

8.
从古方中黄芪的配伍应用看 ,由于配伍不同药物 ,作用及应用亦各异。如补气健脾、升阳 ,补气生血、生津 ,补气活血、止血 ,益气止汗、助汗 ,补气利水、固精缩泉 ,健脾止泻、通便 ,补气安胎、保产 ,补气托疮、生肌等 ,作用甚广 ,且很多是相反的“双向”作用 ,说明黄芪的不同配伍作用 ,在人体功能调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概述近年来有关黄芪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应用及其剂量范围,分析其临床变证应用特点和证型量效关系。方法:分别从黄芪治疗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有效率、黄芪的临床用量和黄芪参与治疗的主要证型3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黄芪治疗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有效率多达90%以上,常用剂量为30g,所涉及的功效主要有气血双补、健脾补肾、益气健脾、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消癥益气固本。结论:黄芪在治疗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时发挥了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祛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芪被誉为补气之要药,广为医者熟知,但其利水消肿之功效临床应用较少。中医所言水液代谢是指体内水谷精微在五脏六腑的协同运行下正常吸收、输布、转化及排泄的动态平衡过程,以肺、脾、肾为主,三焦为通道。因本品味甘、性微温,主入脾、肺二经。甘温上行则气升水降,所主二经健运中焦使脾气运化脾湿有权,三焦水道通畅,则肿自消矣。其富含的黄芪多糖、皂苷及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又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无论单体、单味或复方用药均有效促进了体内水谷精微的输布,又驱使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达到利水作用。随着近代药理学深入研究,黄芪利水消肿功效的多靶点途径逐渐显露,亦是共同参与的结果。整合文献知其涉及途径可能包含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修复黏膜损伤、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在此综述其以上具体药理作用特点,旨在拓宽黄芪利水作用,以期为中药的深入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我国岭南和华北地区名老中医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用药规律异同。方法:从数据库和书籍搜集岭南、华北地区名老中医治疗NAFLD的处方,从用药频次、类别、性味归经与配伍规律的角度分析两地医家治疗NAFLD用药习惯的异同。结果:两地有16味共同的高频药物;主要药物类别均为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与活血化瘀药等;共同的核心药物配伍为泽泻、山楂、郁金、丹参和柴胡。差异在于岭南地区使用归脾经药物更多(P<0.05),多用白芍、决明子、茯苓、甘草、荷叶、莱菔子与三七(P<0.05);华北地区则多用赤芍、黄芪、当归与延胡索。结论:两地名老中医均以健脾祛湿、活血理气消滞为NAFLD的基本治则,各自特色在于,岭南更侧重健脾祛湿、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且用药较平和;华北更侧重疏肝活血和养肝清热。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而肾损害又可进一步促进血压升高且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是其根本病机,而肾气不固、瘀血内阻是高血压肾损害的最常见证型之一。黄芪被誉为"补气诸药之最",丹参被比喻可"功同四物",基于补气活血理论的黄芪-丹参药对主要有黄芪总苷、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丹酚酸、丹参酮等有效成分,诸多研究表明,在高血压肾损害进程中,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不管是有效单体、单体配伍,亦或是药对直接配伍,均可通过调节与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的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来调节血压、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小管、保护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善肾功能,起到降压与改善肾功能双管齐下的作用。本文着眼于高血压肾损害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基于补气活血理论,综述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高血压肾损害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芪-丹参药对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锐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60-161
探讨以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的机理及方法。首先分析了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虚实并见,法当标本兼顾,并以振奋阳气为主,达到使血行瘀散、阴寒自消的目的。治疗当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标本同治为法。临床运用时,当随证加减,如:益气为主,温阳为辅;益气温阳,宣痹通络;益气温阳固脱;益气养阴,安神宁心;益气温阳,活血通腑;益气温阳,活血利湿。可收益气生血、气旺血行、脉通化瘀及振奋阳气而使阴闭自消之功。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水饮、血瘀、痰浊,应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病久伤正者,给予白术、黄芪、太子参等益气健脾,配伍当归、川芎等行气养血活血。水肿明显者,应脾肾双补,温阳化气利水,常用附子、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配伍白术健脾补气;痰瘀互结者,予半夏、白芥子等温肺暖脾化痰,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桔梗、枳壳行气化瘀。脾胃在本病发病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平素注意顾护脾胃,可减少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和感染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王萍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507-250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nritis,CAG)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6年中医辨证治疗CAG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药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肝胃不和证以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养阴药组合配伍最多见;脾胃湿热证以化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之间的配伍最多见;胃阴不足证中养阴药主要与理气药、活血药、和胃消导药组合配伍;胃络瘀血证组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配伍理气药、益气健脾药和养阴药。结论:辨证治疗CAG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当归补血汤(DBT)是益气活血的古代经典名方,由当归与黄芪配伍组成,具有补血益气、调节免疫之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疗效确切、配伍简单,已成为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对象。该文从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药代动力学、质量控制、配伍和煎煮工艺方面对DBT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DBT的开发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总结归纳其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方法收集6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天麻、丹参、枸杞子、知母、黄柏、山茱萸;常用药对为知母配伍黄柏、何首乌配伍枸杞子、仙茅配伍淫羊藿、仙鹤草配伍十大功劳叶、沙苑子配伍白蒺藜、白蒺藜配伍天麻、沙苑子配伍天麻。结论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多以补益肝肾、清热化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健脾护胃、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18.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中医辨证为肾阳虚、气滞血瘀的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采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痊愈5例(11.9%),显效23例(54.8%),有效11例(26.2%),无效3例(7.1%)。10例不孕症经治疗后,7例妊娠。随访7月~5年,3例复发。并分析讨论了补肾活血化瘀治疗本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期辨治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即早期活血化瘀利水,中期益气活血利水,晚期以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活血化瘀贯穿其治疗始终,临床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