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9月收治的1例成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为体检时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肿瘤位于右侧肾上腺区,大小约7cm×8cm×6cm,血供丰富,与肾上腺粘连紧密。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侵及肾上腺包膜,未侵及肾上腺实质。免疫组织化学syn+++,CgA+++,NSE++,CD56+++。患者术后多次复发,均及时行手术切除,并辅助放化疗。随访至今,患者仍存活且未发现新发转移灶。结论:成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较为少见,临床症状无特殊,术后易复发,治疗关键在于及时行手术切除并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患者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MT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分别为8个月及44个月大婴幼儿。均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入院。下腹部均可触及质韧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杏见中下腹或腹盆腔区有大小约14cm×12cm×9cm和15cm×13cm×10cm肿块,增强CT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2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可见病理性核分裂,伴有横纹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NSE+,Vimentin+,Desmin+,S-100+。诊断为腹膜后MTT。1例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2个月复发转移,近期肿物有所增长。另1例随访5个月,目前情况良好。结论:腹膜后MTT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本病以手术根治治疗为主,术后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无临床表现,经B超体检偶然发现“肾脏占位”;1例腰痛、腰部不适、触及腹部包块。CT、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行肾脏部分切除术2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确诊。结果:6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3~96个月,平均78.6个月,2例随访时间未满5年,4例已超过5年(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确定术式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38岁。肿瘤位于左侧7例,右侧5例,双侧1例。体检时B超偶然发现6例,上腹部不适或间歇性腹痛6例,高血压表现1例。血液生化检查未见特殊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肾上腺实性占位。肿瘤最大直径平均6.7cm。结果 行开放手术治疗12例,腹腔镜手术治疗1例。13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病理表现:肿瘤主要由成熟的神经轴突、神经束和纤维组织构成,其间散在成熟的节细胞、Schwann细胞。其中3例肿瘤部分区域细胞分化不成熟,有异形性。肿瘤伴囊性变2例,伴钙化1例。随访时间4~116个月,平均43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岁,体检时B超发现左肾上腺区肿物,CT检查发现6.0cm×5.3cm肾上腺区肿物。肾素、醛固酮、儿茶酚胺实验值均正常。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肿物体积较大,包膜完整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表面血管较为丰富,术中触碰肿物,血压无波动,遂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嗜酸性,内部充满颗粒,诊断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良性肿瘤,可手术切除,但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ur,PRPT)临床少见,恶性居多,早期诊断和处理困难且易复发[1]。我科自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0例,年龄5~82岁,平均53岁。以腹部包块就诊9例,以腹痛、腹胀就诊7例,体检时B超或CT检查发现腹盆腔包块2例。病程最短1 d,最长8年,平均3个月。肿瘤最小者约3 cm×5 cm×5 cm,最大者约23 cm×11 cm×11 cm。所有病例皆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良性肿瘤8例,包括胚胎残余囊肿、骨髓脂肪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膜瘤、神…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贫血。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肿大转移。肿瘤直径〈5cm者有9例,5~10cm者有9例,〉10cm者3例。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最终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良性5例,低度恶性14例,恶性2例;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3例,而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20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率为100%,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亡,1例术后7个月出现肝转移.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 GISTs术前确诊非常困难,病理检查时发现非上皮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应作常规免疫组化染色以确诊.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例尺神经神经束膜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方法 例1为女性患者,发现右上臂肿块3年,术前患肢感觉正常,手部运动功能略减退.术中见肘上尺神经呈梭形增粗膨大约4cm×2cm,将肿瘤切除1周后行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例2为男性患者,发现右肘部肿块3个月,术前右小指刺痛觉减退,手内在肌肌力下降.术中见尺神经于肘部呈梭形增粗膨大约9 cm×4 cm,切取部分尺神经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2例病理报告均为尺神经神经束膜瘤.例1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尺神经支配区手功能无恢复.例2术后随访9个月,肿瘤无增大,手功能与术前相同.结论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过程,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并行神经修复,也可取神经活组织检查,定期随访肿瘤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阴囊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性阴囊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报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男,36岁,因阴囊肿物进行性增大8个月就诊,体格检查示左侧阴囊可触及一无痛性、软组织肿物。阴囊B超示肿物为低回声实质性,大小约为4cm×5cm×5cm。手术切除肿瘤。结果病理检查示左侧阴囊内良性神经鞘瘤。肿瘤细胞属于Antoni type A型。术后随访1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原发性阴囊神经鞘瘤临床罕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19个月前体检时B超发现腹膜后右肾下极有3.5cm×2.4cm无回声占位性病变,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患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复查,肿物体积未见明显变化。血清Ca199、Ca125、CEA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并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腹膜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术后随访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腹膜后肿瘤,诊断该病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该肿瘤的体积及生长速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无确定关系。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8年前曾行剖宫产术,现因“发现膀胱肿物半个月”入院。患者于半个月前单位组织体检时,超声示膀胱顶底交界处有-2cm×2cm肿物,表面尚光滑,无蒂,子宫、双附件正常。膀胱镜检查:膀胱顶底交界处有-2cm×2cm肿物,表面光滑,广基。诊断为“膀胱占位”,住院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图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肾上腺区巨大肿瘤(直径≥5 cm)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区巨大肿瘤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岁3个月~7岁5个月,平均年龄5.50岁;肾上腺肿瘤均位于右侧,肾上腺病灶最大直径均≥5 cm。结果 5例患儿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20~210分钟,平均144分钟;术中出血量15~30ml,平均23 ml;术后住院时间4~10天,平均6天;出现并发症1例,为术中隔肌破裂、右侧肺水肿;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5例均获随访6~36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肾上腺区巨大肿瘤切实可行、安全有效,但术前需要依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病例,并由腹腔镜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术者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为青春期后发病,分别因隐睾肿痛伴发热及不育超声检查发现睾丸肿物人院。B超均为界限清楚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大小分别为2.1cm×1.5cm和1.0cm×0.8cm,瘤标及激素水平均正常。结果: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后病理表现为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排列,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分别随访32和2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罕见,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选择手术方式,尤其是青春期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9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恢复顺利。2例血醛固酮增高者及1例血去甲肾上腺素增高者,术后1个月复查均恢复正常;4例有腰腹部疼痛等症状者,术后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6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B超和CT是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方法,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0年来诊治的胰腺腺泡细胞癌病例资料。结果:共收集有完整资料的病人6例,临床多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背痛及恶心呕吐等。肿瘤位于胰头2例,钩突1例,胰体/尾3例。切除标本的主要病理特点为,肿块直径均较大,平均7.00cm×5.92cm×5.00cm,3例有完整包膜,肿块质地韧,多为实性;免疫组化指标细胞角蛋白(AE1/AE3)、抗胰蛋白酶(α-AT)及抗糜蛋白酶(α-ACT)均呈阳性,人嗜铬蛋白A(CgA)为阴性。pTNM分期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3例。术后病人平均随访60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2±8)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特钲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以AE1/AE3、α-AT及α-ACT等腺泡细胞标记物表达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病例在临床上没有特异表现,肿瘤大小分别为8.0cm×6.0cm×5.5cm和8.0cm×9.5cm×7.0cm,包膜完整,与周围没有粘连。切面为灰黄色,光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1例免疫组化NSE( )、VIM( )、MIB1<1%( )。2例均诊断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分别随访11个月和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大多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是没有功能的,发现时一般肿瘤体积比较大,应该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良恶性鉴别,术后需要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分别行后腹腔镜下肿瘤摘除术(18例)及行开放手术(2例).结果 切除肿瘤大小3.6cm×2.7cm×1.8cm~9.2cm×5.5cm×4.2cm.所有患者术中血压均无明显波动,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恢复较好.其中12例随访1~36个月肿瘤无复发和转移,8例失访.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提高对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 方法 报告 1例发生于肾脏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资料。患者男性, 30岁,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肾中上部外侧有 4. 5cm×3. 7cm边缘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之实性肿物。CT示该肿物与正常肾组织值相近。MRI增强扫描示肿物不均匀强化,较正常组织信号稍低,初步诊断肾癌。 结果 行肾切除术,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SMA、HHF35均为阳性。诊断为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随访 5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手术治疗时先送病理,以避免误切肾脏。  相似文献   

19.
膀胱憩室癌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5例膀胱憩室癌患者均行CT和膀胱镜检查确诊。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手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病理诊断移行细胞癌2例,鳞状细胞癌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3例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均为非移行性细胞癌;另外2例术后随访1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CT和膀胱镜检查是确诊膀胱憩室癌的重要方法;膀胱憩室癌的临床分期不同,预后明显不同,非移行细胞癌病理类型有早期浸润行为.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助模式在幼儿肝母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经多学科综合诊治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治疗前病变范围(PRETEXT)分期、手术情况;(2)病理组织学特点,术后化疗方案;(3)随访患儿中位生存时间、无瘤生存率、总体生存时间。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8例患儿均经过多学科讨论,术前PRETEXT分期,I期1例,II期3例,III期3例,IV期1例;术后病理结果,3例为单纯胎儿型肝母细胞瘤,5例为混合型肝母细胞瘤。术后1个月开始接受顺铂联合多柔比星化疗,共4个周期。随访时间4~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5个月,所有患儿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的基础,多学科综合诊治可为肝母细胞瘤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