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LASIK术前角膜散光度数的分布和类型,两眼角膜散光度数的差值和散光轴位的位置。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1000例(2000眼)患者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最大屈光力子午线和最小屈光力子午线的差值即散光度数和最小屈光力子午线的轴向即散光轴位。结果:角膜散光在-1.50DC以下的为1 595眼,占样本总数的79.75%;-3.00DC以上的为20眼,占样本总数的1%。角膜散光轴位在水平轴向为1 768眼,占样本总数的88.4%;垂直方向为111眼,占样本总数的5.55%;31°~60°和121°~150°轴向内的为121眼,占样本总数的6.05%。两眼角膜散光度数的差值主要集中在0~-0.50DC为835例,占样本总数的83.5%;-0.50DC以上为165例,占样本总数的16.5%。两眼角膜散光轴位近似对称的为916例,占样本总数的91.6%,两眼角膜散光轴位近似垂直的为84例,占样本总数的8.4%。结论:角膜散光度数主要集中在-1.50DC以下。散光轴位主要集中在水平方向附近,即角膜散光主要是循规散光。两眼散光度数的差值越大,即屈光参差越大,长时间视物越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两眼散光轴位对称的可减少两眼散光度数的差值,两眼散光轴位垂直的可增加两眼散光度数的差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散光轴位在小儿散光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1例(280眼)散光患者进行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结果小儿散光以复性远视散光居多,单纯远视散光最少。结论散光轴以垂直和水平径线为主。  相似文献   

3.
Sturm光锥理论在视光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视光学专业中多门课程都涉及到Sturm光锥的内容,通过它进行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检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并不能对其进行透彻理解,以至在临床应用中出现各种错误,现撰文分析Sturm光锥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大多数屈光不正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则性散光,散光眼的屈光界面即为复曲面,故分析Sturm光锥对于散光眼的屈光检查也有一定帮助。1光线形成Sturm光锥的投射轨迹以顺律散光眼为例,平行光线透过眼的屈光体系,垂直向的曲折力强,为强主经线。而水平向的曲折力弱,为弱主经线。当垂直向的光线已聚焦时,水平向的光线尚处在汇聚的过程中,故在垂直方向光线聚焦处形成一较为明亮的横向聚焦线,称为前焦线(或第一焦线)。前焦线的前方和后方的光束因垂直方向汇聚力大于水平方向的汇聚力,呈横向椭圆形。越过前焦线后垂直方向的光线成为分散光线,而水平方向的光线仍为汇聚光线,在某截面处两径向光线的分散和汇聚力相等,则光束为圆形,称为最小弥散...  相似文献   

4.
采用角膜曲率计对162例264眼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测量。结果表明,角膜水平与垂直两主经线屈折力差值增大,是造成弱视儿童角膜散光增高的主要原因,与先天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瞳孔直径、近视度数、散光大小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探讨高阶像差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欲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203只眼进行检查,按近视度数分为高度(>-6.0D)、中度(-3.0D~-6.0D)、低度(<-3.0D)近视组,按散光度数分为Ⅰ组(散光≥-0.75D)、Ⅱ组(散光<-0.75D),像差数据由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德国WASCA波阵面像差仪测得。对所得高阶像差值在瞳孔直径为4.0mm、5.0mm、6.0mm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高阶相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均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各近视组的高阶像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瞳孔直径为5mm和6mm时两个散光组的总高阶像差值和垂直彗差值差异显著(P<0.05);在瞳孔直径为5mm和6mm时垂直彗差与最佳矫正视力正相关(r=0.576,0.695,P<0.01),球差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80,-0.763,P<0.01)。结论瞳孔大小影响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的各类高阶像差;散光影响垂直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对欲行个体化角膜切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保留垂直彗差而完全矫正球差可能有助于视觉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缝合与不缝合的不同长度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方法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散光,同时进行检影验光,观察了127只眼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巩膜隧道式小切口加垂直缝线多造成循规性散光,小切口无缝线多造成逆规性散光,术后早期近规性散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8mm切口的手术性散光显著大于6.5mm切口的手术性散光(P<0.05)。结论巩膜隧道式小切口宜缝合,尤其是切口大于6.5mm时,以免造成较大的逆规性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各类儿童散光眼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及同弱视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演变规律.方法 对2~15岁1091例儿童、1507只散光眼的屈光性质、弱视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性远视散光占43.4%.单纯远视散光占17.3%,复性近视视散光占18.8%,单纯近视散光占15.7%.混合性散光4.8%.复性远视散光的弱视患病率98%,占全部散光弱视眼的60.6%.单纯远视散光的弱视患病率89%,占全部散光弱视眼的22%.复性近视视散光的弱视患病率22.3%,占全部散光弱视眼的6%.单纯近视视散光的弱视发病率21.5%,占全部散光弱视眼的4.8%,混合性散光的弱视发病率97%,占全部散光弱视眼的6.6%.2~5岁散光眼初诊占23%,6~8岁占58%,9~12岁占19%.结论 各类散光眼中远视性质散光占大多数,并且弱视发病率远高于近视性散光.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性散光的比率逐渐减少,近视性散光相对增加.散光眼大部分生后已经形成,初诊率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交叉圆柱镜主要作用是校正散光轴及散光度数,它的原理为一混合柱镜片,即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子午线上力量相等,符号相反。临床常用的有土0.25D和±0.50D。轴向在镜片上以正负号标出,在两符号之间为交叉柱镜的持柄位,柄与镜片的两个轴各成45。角,屈光度为0。若能熟练掌握其方法,更能增加验光的准确性。我们对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进行的480例准分子激光治疗病例中610只散光眼术前进行交叉圆柱镜验光,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2岁以下年幼低常儿童眼散光的分布规律。主要类型及与弱视的关系。方法对门诊4~12岁视力低常儿童829例1349只眼散光进行统训分析。结果复性远视散光最多占57.60%,其他依次为复性近视散光30.62%,混合散光8.15%,单纯远视散光2.22%,单纯近视散光1.41%。散光程度以0.5DC~1.00DC为主,占56.12%,其次为1.25DC~2.00DC占25.72%,2.25DC~3.00D占10.16%,〉3.00DC者占8.01%。顺规散光占94.81%,逆规散光占3.93%,斜向散光占1.26%。矫正视力≥0.9者占52.34%,矫正视力〈0.9者占47.66%。结论复性远视散光是学龄前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散光与弱视的形成有关。应合理矫正儿童眼散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各种屈光不正分布状况,做好近视眼的防治和弱视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方法对眼科门诊1.5—20岁屈光不正患儿常规散瞳后分别用电脑验光仪、带状光检影镜、主觉插片验光,待瞳孔恢复正常后复查,给予配镜矫正,对记录资料回顾总结。结果7052名儿童、青少年14104眼中有屈光不正眼13726只,占97.32%,其中近视6317眼占46.02%,远视1272眼占9.27%,散光6137眼占44.71%。在6137散光眼中近视性散光3790眼占61.76%,远视性散光2004眼占32.65%,混合性散光343眼占5.59%。结论屈光不正中近视眼随年龄增加比率升高,远视眼随年龄增加比率降低。各类散光眼的比率也与年龄有关,近视性散光随年龄增加比率升高,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随年龄增加比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准确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首次提出医源性散光的概念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预防治疗医源性散光的方法。方法:对724例、1411眼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统计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分析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的影响。结果:医源性不规则散光12眼(0.85%),医源性规则散光875眼(62.01%),大于0.5D者379眼(26.86%),症状明显94眼(6.45%),表明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影响明显。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
正常眼位高度散光儿童矫正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光是指平行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成像并非1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2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圈的一种屈光状态。当最小弥散圈在视网膜上时,未矫正的散光眼视力最佳。2条焦线的距离决定散光度数,所以散光矫正的目的就是要把2条焦线的距离变短,最终成为1个焦点[1]。众所周知,幼年时散光未及时矫正可导致弱视,有人推测散光1.5D以上易形成弱视[2],也有报道0.5~1.0D散光即可发生弱视[3],有的则认为高度散光可导致弱视[4~7]。影响正常眼位高度散光儿童矫正视力的相关因素,笔者收集了因视力低常首次就诊的322例(490眼)儿童的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宁  陶晗  张春丽  陈奇妙  唐业卫  庞瑛 《中外医疗》2008,34(34):187-187
目的 探讨学龄前散光性弱视儿童眼散光轴向分布特点,为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从库存的门诊病历中随机收集2002年1月~2008年8月学龄前散光性弱视儿童525例(男301,女224)939眼(男541,女393)眼,按散光轴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男性学龄前弱视儿童301例541散光眼,顺规散光482眼,占89.09%,逆规散光14眼,占2.59%,斜向散光45眼,占8.32%;女性学龄前弱儿童224例393散光眼,顺规散光337眼,占85.75%,逆规散光11眼,占3.26%,斜向散光45眼,占13.35%;综合,学龄前弱儿童525例934散光眼,顺规散光819眼,占87.68%,逆规散光25眼,占2.68%,斜向散光90眼,占9.64%.结论 学龄前散光性弱视儿童眼散光轴向以顺规散光为主,其次是斜向散光、逆规散光.  相似文献   

14.
李婧媛  李淑琴  万婧 《海南医学》2023,(20):2954-2958
目的 研究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应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咸阳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31例262眼近视合并散光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程度散光分组,其中低散光组61例122眼,中散光组53例106眼,高散光组17例3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FS-LASIK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BCVA)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有效性指数、残余屈光度;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高阶像差(包含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BCVA、术后3个月UCVA和有效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高散光组患者的残余屈光度为(-0.289±0.027) D,明显高于中散光组和低散光组的(-0.253±0.026) D、(-0.159±0.021) D,且中散光组残余屈光度明显高于低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低散光组患者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分别为(0.63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方法对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20例(20只眼)术后3个月行视力及散瞳验光检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1者11只眼,其矫正视力为0.05~1.0;术后裸眼视力≥0.2者9只眼,其矫正视力为0.6~1.2。12只眼散光度数较大,其中轴位在垂直方向8只眼。结论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可显著提高视力。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大散光,其原因可能是6点和12点位置的缝线较紧,对局部角膜产生牵拉,造成了垂直轴位的散光。  相似文献   

16.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分析,探讨控制角膜散光的方法。方法 12例12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间断缝合4眼,10—0单根尼龙线连续缝合8眼。术后扩瞳检影及角膜曲率仪检测,观察屈光状态。对有较大度数散光的,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2眼、显微镜下调整连续缝线3眼。结果 不同的缝合方法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散光,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及调整连续缝线,散光度下降0.75—3.25D,平均2.45D。结论 熟练的缝合技术对减少术后散光较为重要,术后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及显微镜下调整连续缝线,可有效降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云南正常人515例1030眼的角膜前屈光力,结果显示:水平径线角膜前屈光力土为(42.821士0.046)D;垂直径线前角膜前屈光力为(43.315+0.047)D;水平径线与垂直两径线间及性别间测定值存在显著差异,同性别间左右眼无显著差异;随年龄增大,角膜前屈光力呈减少趋势。正常人生理性散光为0.494D,92.02%分布在0.25~1.00D之间,以顺规性散光为主。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19.
散光如果眼球在不同的经线上的屈光状态或屈光度不一致,尤是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不是一个球面,则眼在无调节状态下,5米以外平等光线,经眼球的不同经线屈折后就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一个焦点,而形成焦线,因而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这种屈光不正状态称为散光。  相似文献   

20.
王萍  刘蕾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2):1396-1398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分布情况。方法 1%阿托品眼液散瞳验光检查305名3~6岁学龄前儿童,共610只眼。结果散光度主要分布在2.00DC以内,占78.36%。散光514眼中顺规散光4 588眼占89.11%;逆规散光53眼占10.31%;斜轴散光3眼占0.58%。逆规散光中0.25~2.00DC占83.01%,斜轴散光中0.25~2.00DC占100.00%。结论学龄前儿童散光度以轻度为主,散光轴向多为顺规散光,逆规散光与斜轴散光只占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