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原因,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Ⅰ、Ⅱ、Ⅲ级高血压病患者各20例测定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级高血压患者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P<0.05);Ⅱ级和Ⅲ级高血压患者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有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Ⅱ级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Ⅲ级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有非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的激活、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纤溶方面的变化,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及降纤酶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纤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降纤酶的疗效。方法 :测定 38例脑梗死急性期 (<3天 )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α2 抗纤溶酶 (α2 - P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和 D-二聚体 (D- D)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 Fbg、α2 - PI、 PAI- 1、 D- D水平分别为 4.32± 1.7g/ L、 (15 4.39± 34 .86 ) %、 0 .2 6± 0 .1IU/ m l、 1.12± 0 .32 AU/ ml和 1.34± 1.18mg/ L,明显升高 ,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 ,t- PA水平下降非常显著 (P<0 .0 0 1)。降纤酶治疗后 Fbg、α2 - PI、 PAI- 1、 D- D水平显著下降 (P<0 .0 5~ P<0 .0 0 1) ,t- PA水平升高非常显著 (P<0 .0 0 1)。结论 :降纤酶有良好降纤、溶纤作用 ,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eion,SCI)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SCI患者(SCI组)4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7例,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结果 SCI组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6.7±25.3)% vs(143.6±21.1)%,P<0.01],SCI组APTT和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7±8.3)s vs (37.8±9.5)s,(9.2±1.8)s vs (15.3±2.8)s,P<0.01],SCI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6±2.3)g/L vs(2.6±1.3)g/L,P<0.01],PA和T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T-Ⅲ:A和PC:A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高凝状态是S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梗塞患者血凝与纤溶活性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凝血酶时间法和ELISA法对30例老年动脉化脑梗塞患者的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在脑梗塞各期均显著增高(P〈0.05)。而血浆D-二聚仁浓度在脑梗塞后逐渐增高,发病15 ̄21天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存在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各期,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梗塞后发生,且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心绞痛血凝/纤溶系统变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对强化药物治疗反应不同的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血凝及纤溶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方法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共163例作为治疗组(UA组),依强化治疗72小时病情是否得到良好控制分为UAA、UAB两个亚组,另20例稳定性心绞痛为对照组SA组,所有病例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测定,并于第3天、5天、7天、10天UA再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90天内被迫采取心脏介入治疗、发生心肌梗死及死亡情况。结果 临床首次检测结果均提示PT、APTT在UAA、UAB与SA间无差异、也无预后意义(P>0.05),UAA组FG血液浓度水平于病程经五天达高峰后迅速下降,而DD血液浓度水平于第三天后开始逐步下降;UAB组则FG、DD血液浓度水平至病程第十天则仍然保持它们在第5天及第3天的高峰水平,UAA、UAB两组病人的短期预后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DD、FG血液浓度水平在起病后前十天保持高水平是难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血液学标志,同时也是提示病人近期预后较差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6.
纤溶活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观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纤溶功能变化。分别用发色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肝硬化,37例下沉人外周血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及其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及D-二聚体。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纤溶指标t-PA:A、t-PA:Ag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人,失代偿者明显高于代偿者。而PAI-A变化与其相反。提示:E直硬化患者在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笥  相似文献   

7.
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对部分患者跟踪观察。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定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尿纤维蛋白肽A值增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PAI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且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正常对照者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定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其中UAP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表明:AMI、UAP患者尿FPA值均比对照组高;血浆D-Dimer水平及PAI活性亦高,t-PA活性降低,且AMI和UAP患者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经随访发现半年内发展为AMI的UAP者当初其尿FPA值和血浆D-Dimer值均较高。表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I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于探讨其发病机理及预后判定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缬沙坦80-160mg/d口服,共8w,监测治疗前后血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1)治疗后血压下降总有效率为86.6%(P<0.01);(2)治疗后血浆PRA、AngⅡ水平增高,ALD水平降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3)治疗后血浆ET水平降低,而NO水平增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降压疗效明显,对RAS阻断更完全,并可以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及分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浓度在轻、中度高血压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与21名正常对照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浆ET-1、vWF、PAI水平。结果:高血压病组反应性充血性肱动脉舒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二组间PAI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并有血浆ET-1、vWF水平升高,将高分辨率B超技术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ET-1、vWF、API水平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有利于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随年龄增长,血凝、血小板及血管内皮均有一定改变,而且这些变化与老年人一些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存在一定关系。本对129例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WF:Ag)、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2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137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qd,观察组69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比较治疗12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7.95±0.87vs5.20±0.82;GTN:12.12±5.11vs10.38±5.10)及C反应蛋白(CRP:3.14±0.53vs7.42±0.42)、纤维蛋白原(FIB:236±103vs402±112)、内皮素(ET:3.41±1.94vs4.51±2.70)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可进一步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纤溶活性及血浆内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郭丽萍王保法马俊义肖兰英吴亚丽张聪敏一、资料与方法我们于1994年7月~1996年7月对我院符合《全国肺心病会议》(1977年,大连市)标准的5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纤溶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AT1)拮抗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 2 0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P 选择素、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随后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依那普利组 2 0例 ,10~ 2 0mg ,每日口服 ;氯沙坦组 2 0例 ,5 0~ 10 0mg ,每日口服 ,治疗 8周 ,治疗后测Fbg、vWF、P 选择素、PAI 1。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治疗前Fbg(P <0 .0 1)、vWF(P <0 .0 0 1)、P 选择素 (P <0 .0 5 )、PAI 1(P <0 .0 5 )显著高于对照组 ,药物治疗后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较用药前Fbg、vWF、P 选择素、PAI 1均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间凝血纤溶指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依那普利与氯沙坦抗高血压治疗时可改善其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P-选择素(P-se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轻症组12例,重症组11例。按病期采血,EI。ISA法检测TM、TF、TFPI、Psel和vWF,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D-D,免疫抑制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常规检测血BUN、Cr、ALT、AST和PLT,血液凝固法检测凝血功能。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双侧t检验。结果HFRS患者急性期血浆TM、TF、P—sel、vwF、D-D水平均显著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Fn)和PLT减低。HFRS重症与轻症组在发热期血浆TM分别为(1.78±1.00)和(1.33±0.35)μmol/L(t=2.600,P%0.01),TF分别为(36.63±8.48)和(32.93±10.61)ng/1,(t=3.423,P〈0.01),vwF分别为(327.1±57.2)和(260.3±63.2)ug/L(t=2.257,P〈0.05),APTT分别为(63.9土20.5)和(48.7±18.6)S(t=4.920,P〈0.01),INR分别为1.8±0.6和1.5±0.4(t=2.276,P〈0.05)。TM、P—sel、APTT、INR和口D的变化与BUN、ALT基本一致,而与PLT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HFRS患者急性期血浆TM、vWF、P—sel、D-D水平显著升高,APTT显著延长,INR增高,Fn和PLT减低,提示体内存在广泛性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且与肾、肝、心肌损害有密切联系,故在病程早期给予抗病毒、抗凝和合理补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凝血因子、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动凝血仪(ACL-3000plus)检测了52例糖尿病患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浆凝血因子活性(Ⅱ、Ⅴ、Ⅶ、X、Ⅷ、Ⅸ、Ⅺ、Ⅻ)、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患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而抗凝、纤溶指标下降,尤伴有血管病变。结论糖尿病患存在高凝状态。其机制与凝血、抗凝与纤溶三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苯那普利治疗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H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观察EH患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H)的水平及苯那普利干预前、后血压的变化,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EH患NO较对照组显下降(P<0.01),ACE显升高(P<0.01),苯那普利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都显下降(P<0.01),NO显升高(P<0.05),ACE显下降(P<0.05)。结论:EH患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良,苯那普利有显降压疗效,可显修复和改善EH患不良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入选尿常规蛋白阴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例及健康对照者18例,分别进行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分为MAU组27例和NMAU(正常MAU)组31例,MAU组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及凝血纤溶指标中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定量与对照组及NMAU组比较显著性增高(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定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13,P<0.01;r=0.842,P<0.01),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定量亦呈显著性相关(r=0.694,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定量与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提示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时期即存在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早期干预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方法肝硬化患者43例,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5例,C级15例。正常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结果 PT、APTT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延长,F值分别为32.828和18.743,P值均<0.01;Fib随病情加重逐渐降低,F=4.747,P<0.01。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43.129、12.677、36.405、9.380和21.988,P值均<0.01。Ⅷ、vWF因子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16.672和14.657,P值均<0.01。AT-Ⅲ、PC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22.602和15.430,P值均<0.01。D-d、t-PA抗原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F=5.957,P<0.05。PAI活性正常对照组和3组患者检测结果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80例PTE患者(急性大面积PTE组20例、非大面积PTE组60例)、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浆蛋白S(Ps)、血浆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心磷脂抗体(ACA)、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结果急性大面积PTE组患者血D-D、t-PA、PAI-1、Ps、TM、含量分别为(1.46±0.62)mg/L、(11.4±6.9)μg/L、(88.2±27.5)μg/L、(22.40±9.40)mg/L、(6.8±1.1)μg/L,非大面积PTE组分别是(0.92±0.27)mg/L、(6.6±1.5)μg/L、(60.1±26.1)μg/L、(23.90±10.70)mg/L、(6.3±1.5)μ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8±0.10)mg/L、(4.7±1.4)μg/L、(35.7±9.2)μg/L、(16.10±6.20)mg/L、(3.0±0.5)μg/L(分别P<0.01、<0.05)。急性大面积PTE组患者血AT-Ⅲ含量为(86.0±11.8)%,非大面积PTE组为(90.1±9.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2.6±9.20)%(P分别<0.01、0.05)。两PET组患者ACA-IgG、IgM、Ig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