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颞骨部尤其是中耳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只有了解正常中耳详细结构,才能正确认识中耳部异常改变,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影像资料。常规检查常难以提供详细满意的解剖结构,而螺旋CT(SCT)可较清晰地显示中耳的解剖结构,本文主要探讨正常中耳结构的螺旋CT技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2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外耳道肿物,无感觉异常。行颞骨CT显示右侧中耳乳突炎,右侧外耳道软组织占位。纯音测听显示右耳重度混合性聋。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专科检查:右外耳道内新生物填塞,色红,质软,表面较光滑,触之不痛,无出血,表面无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SCT三维成像,国内外多见局部结构成像报道。我科自2000年对100例SCT检查正常的成人全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进行了三维立体成像,建立其立体解剖结构标准,为临床对中耳内耳三维结构的观察提供更直接的影像资料。良好的SCT扫描技术是成功三维成像的增加,本文就其扫描技术加以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4.
李菊兰  韩伟 《人民军医》2003,46(3):171-172
多频扫描声导纳测试是以分析中耳动态特征为原理的测试方法 ,通过寻找中耳的共振频率来判断中耳病变的类型。由于它省时、方便 ,现已逐渐受到广大临床听力学者的重视[1] 。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中耳胆脂瘤 2 6例 (40耳 )及正常人30例 (60耳 )进行了多频扫描声导纳测试 ,结果显示两组中耳共振频率有显著差异 ,为诊断中耳胆脂瘤提供了依据。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正常组 30例 (60耳 )中 ,男 15例 (30耳 ) ,女 15例 (30耳 ) ;年龄 18~ 35岁 ,平均 30岁 ;无耳科疾患及听力障碍 ,耳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纯音测听阈值气骨导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与变态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9月-2007年9月我科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无唇裂病史入院手术患儿共53例,并比较腺样体肥大患儿和正常同龄儿童的中耳功能的差异。结果①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单纯腺样体肥大与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P〉O.05),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腺样体肥大与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4,P〈O.05);②腺样体大小与中耳压力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41,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与变态反应之间无直接关系,而当变态反应引起中耳病变时肥大的腺样体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加重中耳的渗出是中耳疾病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CT显示听小骨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单侧密集骨重建技术对听小骨细微结构的显示能力及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5人,81只耳的资料,全部病例行HRCT扫描,后进行单侧局部密集骨重建,观察轴冠位的正常及异常HRCT图像对听小骨(包括砧骨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前后脚、脚板)的显示情况。结果:慢性中耳乳突炎31只,外耳道先天性闭锁伴中耳发育畸形2只,颞骨骨折波及中耳1只。HRCT密集骨重建,轴冠位结合扫描,能清晰显示听小骨炎症的微小破坏,骨折等病变;结合中耳仿真内镜可清晰地显示发育畸形的听小骨。结论:HRCT能清晰,准确地显示听小骨细微结构。优于传统的CT图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轨迹断层对中耳病变的应用价值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李长青中耳疾病是常见疾病,尤以乳突炎及中耳胆脂瘤最为多见。目前通用的X线检查方法主要是平片和断层,其中断层在中耳病变特别是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中价值较大。尽管现在已有高分辨度CT,但仍不可能完全代替多轨迹...  相似文献   

8.
肖清  王欣  赵明明 《人民军医》2014,(3):242-242
患者男,57岁。因无明显诱因右耳突发听力下降就诊。电测听检查示,右耳低频听力下降至30dB,高频听力下降至60dB;左耳低频听力下降60dB,高频听力下降110dB。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T中耳仿真内镜的检查方法、镜下表现及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 对10例正常及30例耳部流腕、外耳道闭锁、听力下降患者行容积扫描,床速1mm/s,准直器宽度1mm,螺距1.0;对两侧颞骨用高分辨骨算法小视野重建,间隔0.2mm,图像传入工作站,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中耳仿真内镜图像。结果 移动仿真内镜,能清楚显示外听道,中耳腔内、外、前、后内表面,还可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穿过中耳异位走行是一罕见的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是耳镜检查发现鼓室腔内一多血管性肿块。作者报告了2例。正常颈动脉管由骨性颈动脉嵴与颈静脉窝分隔,并由一薄骨板与中耳裂分隔。中耳内异位颈内动脉系颈动脉管和鼓室间骨扳缺如所致,在冠状高分辨力CT 上,颈动脉管的垂直部在其正常部位见不到;在横断CT 上,颈动脉管水平部骨性侧后壁缺  相似文献   

11.
中耳为一压力敏感器官,通常在高压氧(HBO)舱内,最先感知压力改变。中耳压力调节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乃至治疗计划的实施。正常功能的咽鼓管是保持正常中耳腔内外压力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1]。现报告HBO治疗前对304耳咽鼓管功能的动态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1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2000年4月曾在外院CT检查诊断为左侧小脑半球胶质瘤,未经任何治疗。近3天伴头痛,呕吐。追问无外伤病史。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无语言障碍,无高血压病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3.
病人,27岁,男。1.5月前不慎钢水溅入右耳内,伴听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耳外伤”,予抗感染治疗,但听力未见好转。查体:右耳廓正常,外耳道口瘢痕形成,外耳道闭锁。外院中耳薄层CT示外耳道外1/3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右乳突气化良,鼓室及乳突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无缺失,但形态异常。纯音测听示右耳混合聋,平均45dB,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耳涎腺迷芽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中耳涎腺迷芽瘤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中耳涎腺迷芽瘤多考虑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多以单侧传导性耳聋为特征,伴有听骨链或面神经的异常或畸形;诊断需病理证实中耳内有正常涎腺组织存在;需手术治疗。结论中耳涎腺迷芽瘤较为罕见,为良性病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应在保证不损伤面神经的前提下尽量完整切除,有条件的患者可行听力重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60m轻潜水对内耳的影响,本实验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开放左耳听泡,模拟60m潜水正常及快速减压,应用听生理学,形态学,活体微循环的研究方法证明:开放听泡避免耳气压伤后,中耳,内耳未见病理生理学改变,亦未见内耳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提示在60m轻潜水的减压过程中,耳蜗,前庭功能的损害以耳气压伤为主,较少发生内耳减压病。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鸣,伴听力下降,无耳道流脓、流水,无眩晕,症状渐进性加重。以"左中耳占位"入院,查体:左侧鼓膜松弛部及外耳道深处后上壁皮肤向外明显膨出,表面无破溃出血及穿孔,左侧听力初测下降。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电测听示:左耳混合聋,骨导语频30 d B,骨气导差35 d B。右耳正常。声导抗示:双耳A型曲线。  相似文献   

17.
张晓  周海  张善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1302-1302
患者,女,50岁,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无肝炎病史,多项肝功,甲胎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18.
胆脂瘤性中耳炎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CT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乳突根治术证实的13例中耳胆脂瘤CT及常规分层片上所见征象,并分别与病理对照各征象的显示率。结果:在CT上显示的中耳胆脂瘤的病理改变为:(1)中耳窦腔内瘤影;(2)瘤周围低密度圈;(3)中耳窦腔骨缘模糊、硬化;(4)中耳窦腔,特别是鼓窦入口扩大;(5)听小骨链破坏。在常规分层片中上述征象显示率明显为低。结论:CT对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检查,且能为手术提供有益而详细的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19.
费军  张朝利  畅坚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1028-1028
患者 女,23岁,无意中发现左侧听力下降,无耳痛及流脓.专科检查见左侧外耳道中部后壁可见黄豆大小肿物,质软,无明显触痛.无活动,CT检查:可见左侧外耳道及鼓室内有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影.局部乳突见骨质破坏,左侧中耳及乳突腔密度增高(图1);DSA检查:示左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中耳区有血流丰富的肿瘤影,供血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枕动脉及耳后动脉(图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豚鼠模拟潜水60m减压后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sions,DPOAE)、皮层诱发电位及中耳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杂色健康豚鼠8只,于加压前及减压后进行DPOAE和皮层诱发电位测试,并作颞骨切片光镜观察。结果;正常豚鼠潜水减压后DPOAE幅值强度及皮层诱发电位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进舱前比有显著及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中耳形态学变化大者,其DPOAE值下降亦较明显。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豚鼠的鼓膜及中耳的阻抗发生变化,以致DPOAE值下降和皮层诱发电位阈值升高,并与中耳形态学的改变有相关性,说明中耳质量(mass)及劲度声抗(stiffnessimpedance)的改变可以影响DPOAE福值,因而表明DPOAE可对中耳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