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揭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野生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其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肌肉中的SOD活性,结果表明:(1)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2)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成蟹,是养殖成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鲁青 《水产学报》1997,21(3):246-251
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而且在蚤状幼体Ⅰ期时就较高,淀粉酶活力逐渐减小,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氨基酸含量随幼体发育逐渐增加。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非必需所基酸中含量最高者为谷氨酸,最低者为胱氨酸。同时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幼体不同发展阶段略有差异,但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期间被同类捕食和残杀现象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显著高于单养组幼蟹(P0.05);(2)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在夜间完成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白天;群养组幼蟹在白天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3)群养组幼蟹的蜕壳周期显著小于单养组(P0.05),但蜕壳同步率低于单养组,群养组幼蟹的体质量、甲宽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略高于单养组,差异不显著;(4)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养组,肝胰腺中最为明显;(5)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而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与不同虾类混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脊尾白虾等虾类与三疣梭子蟹进行混养。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三疣梭子蟹养殖单产最高,平均产量1678.5 kg/hm2,其次为凡纳滨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平均产量1659 kg/hm2。对虾养殖单产以凡纳滨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最高,平均产量990 kg/hm2,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平均产量952.5 kg/hm2。但考虑到日本囊对虾市场售价为其他混养虾类的两倍,因而日本囊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养殖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王友松  余海 《海洋渔业》1994,16(3):108-112,124
<正>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隶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浙北俗称“枪蟹”,浙南俗称“江蟹”或“蜞”(闽语),台湾亦称“截”。是一种暖湿性多年生食用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以及朝鲜、日本、菲律宾近海,均有分布。三疣梭子蟹一向是捕捞主要对象,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普通的对虾育苗室,于1994 ̄1995年进行了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性试验,其结果:1994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苗220万只,计21.5kg,199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C1苗882万只,计80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志洲 《海洋渔业》1999,(3):129-130
<正> 三疣梭子蟹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而以东海、黄渤海产量较大。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梭子蟹自然资源急剧衰退,商品价值倍增,人工养殖迅速兴起。1994~1998年我们在杨岐垦区虾塘进行示范养殖,1998年100亩示范池,共收获梭子蟹6350kg(其中雄蟹2100kg,雌蟹4250kg),产值46.65万元,利税31.65万元,平均亩产63.5kg,投入产出比1:3.1,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将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 uberculatus)属甲壳纲、十足目、短尾派、梭子蟹科。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早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至70年代已能进行工厂化苗种生产。在因内,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82)和中国水科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1986)曾进行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均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核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5):649-653
实验用三疣梭子蟹于2003年3月-2004年6月购自浙江象山石浦港。以成熟卵、精巢、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组织切片法和气干法,用Olympus显微镜进行观测、摄影,依据Levan等的染色体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精巢最适宜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计数,卵内溞状幼体最适宜做核型分析。三疣梭子蟹染色体的数目是2n=106,n=53。核型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有20对(第1~20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对(第21-23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30对(笫24~53号)端部着丝粒染包体(t)。因此,三疣梭子蟹核型为2n=106=40m+6sm+60t,染色体臂数NF=152;没有检查出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蟹类.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沿海进行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肥和蓄养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目前,我国沿海各省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尤其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养殖规模较大.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养[2],另一种是与对虾、贝类等综合养殖[3].笔者对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选择繁殖性能好的A家系(F6)和生长与存活好的B家系(F3),设计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比较其自交组与杂交组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评价杂交效应。由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实验组组成,比较各实验组子一代在80、100、120、150日龄时的各生长指标杂种优势。研究表明,同一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杂交群体的不同性状,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有很大差异,而且同一杂交群体的同一性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同样有差异。自交组各阶段全甲宽、甲宽、甲长和体高的生长趋势比较一致,为F33F66;不同生长性状的生长速度方面,杂交组具有不同程度的总体杂种优势(-3.50%-19.47%)。结果显示,就存活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的存活率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4.8%,与存活相关的养殖产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5.99%,无论是生长性状还是存活,杂交使A家系获得的改良效果比B家系的好。A、B两个家系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获得杂种优势,是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长阶段斑节对虾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斑节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斑节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结果表明,根据消化酶活性,可将斑节对虾生长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在体长10~12.5 cm阶段之前,随着个体的增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不断升高;第2阶段,在12.5 cm之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肝胰腺、胃、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在不同生长期也不一致,大致上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胃>肠;脂肪酶活性:肠>肝胰腺>胃;淀粉酶活性:肠>胃>肝胰腺。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6~ 9月 ,在自然水温 (2 4 0、2 4 9和 2 6 3℃ )和投喂鹰爪虾虾仁的条件下测定了 3个体重组 (0 73± 0 15 g、1 5 5± 35 g和 3 75± 0 5 2g)三疣梭子蟹幼蟹的摄食和碳收支。结果表明 ,温度和体重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的摄食量均有明显影响 ,其中体重的影响更为显著。以湿重和干重(比能值 )计算得到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特定生长率 (SGR)和生态转换效率 (Eg)分别为 2 5± 1 33~3 0± 0 95和 19 4± 4 8~ 5 9 4± 2 2 9,2 8± 0 73~ 4 3± 2 2 8和 10 1± 2 3~ 2 9 1± 12 4。在三疣梭子蟹幼蟹的C收支模式中 ,代谢C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总摄食C的 5 0 %以上 ,其次是生长C ,约占总摄食C的 2 8% ,蜕壳和排粪消耗的C的比例较小 ,一般少于 5 %。三疣梭子蟹幼蟹的个体大小和水温是影响C收支的重要因素 ,其中温度是主要因子。随个体的增大和试验水温的升高 ,三疣梭子蟹生长C占总摄食C的比例减少 ,代谢C的比例增加 ,蜕壳C和排粪C所占的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4个采样地点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2项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12个形态性状均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揭示了多元分析中多个自变量与依变量的真实关系。全甲宽、甲长、体高、第1侧齿间距、第2侧齿间距、大螯不动指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0.8826,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已经找到;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全甲宽(X1)、甲长(X2)、体高(X4)、第一侧齿间距(X5)、大螯不动指长(X7)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为三疣梭子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血淋巴细胞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记数板记数,常规法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三疣梭子蟹进行细胞体、细胞核的测量及血淋巴细胞的分类记数,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表明:雌性梭子蟹血淋巴细胞密度较高,并且血细胞的个体差异较大,小颗粒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84%,大颗粒细胞约占14%,无颗粒细胞最少,而且变异系数较大;三类细胞的大小无显著差异。三疣梭子蟹血清蛋白含量较低,雌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乳酸氨酶活性远远高于雄蟹。研究结果显示:性腺发育雌蟹的细胞密度及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蟹。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谱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6):751-756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从未受精卵到第一期幼蟹)11种同工酶(LDH、GDH、ADH、SOD、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等7种同工酶电泳图谱显示了明显的发育阶段差异性,大都随发育渐趋复杂。个体发育阶段特异性的同工酶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用于三疣梭子蟹发育阶段的鉴别。在三疣梭子蟹整个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均未能检测出LDH和GDH活性,而ADH和SOD酶活性则有持续和较稳定的表现。根据各同工酶的个体发育谱式,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类型被划分为4种。讨论了三疣梭子蟹同工酶的个体发生多念性和刚孵化的第一期涵状幼体的同工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物种,对其进行年龄鉴定有利于其种群资源的评估和管理。该研究对三疣梭子蟹的胃磨进行制片处理,初步探讨了胃磨鉴龄的可行性。三疣梭子蟹胃磨由5个部分(前幽门骨、外幽门骨、尾贲门骨、轭贲门骨和翼贲门骨)组成,依据前人研究结果选取外幽门骨和尾贲门骨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胃磨微结构由4个部分(蜡质层、外角质层、钙化层和膜层)组成,用于年龄鉴定的生长纹主要存在于钙化层中。利用7个生长方程拟合三疣梭子蟹生物学数据与生长纹数目的关系,结合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得出甲长与甲宽呈线性函数关系、甲宽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与胃磨生长纹数目的关系适用于Gompertz模型,甲长、甲宽与胃磨生长纹数目的关系则更适用于v-B生长模型。即胃磨生长纹可以作为甲壳类年龄鉴定的材料,但由于实验样本偏小型化,后续需要延长时间跨度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