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多季铵盐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季铵盐与鲑鱼精DNA可发生较强烈的静电结合,结合比为5.5∶1;鲑鱼精DNA的存在促进了多季铵盐聚集体的形成;多季铵盐的碳链长度越短,与鲑鱼精DNA相互作用越强;多季铵盐可导致鲑鱼精DNA的构象发生改变;分子模拟的结果表明,多季铵盐嵌插在鲑鱼精DNA的小沟中,形成了较稳定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2.
光度法研究姜黄素金属络合物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苏亚  王黎  范涛  唐洁  李华 《应用化工》2010,39(6):796-799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姜黄素(CUR)的光谱特性及其金属络合物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值为6.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姜黄素的特征吸收峰在430 nm处,Fe3+-CUR形成了1∶3的金属络合物,其结合常数KD=4.326×104L/mol,确定了Fe3+-CUR与鲑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存在,其结合常数KD=136.24 L/g。  相似文献   

3.
N,N-二甲基癸基氧化胺与鲑鱼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彦庆  张剑  张高勇 《精细化工》2006,23(1):28-31,57
通过浊度、紫外吸收和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N,N-二甲基癸基氧化胺(C10DAO)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中性条件时C10DAO不能诱导DNA发生相分离;C10DAO浓度高于6.0 mmol/L的C10DAO-DNA体系达到临界pH时,静电相互作用导致体系浊度发生跃变;C10DAO浓度为6.0~16.0 mmol/L时,对应的临界pH改变显著。紫外吸收和表面张力结果也证实了相互作用的存在;荧光猝灭表明低质子化度的C10DAO可诱导DNA构象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4.
鲑鱼精DNA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MBA)通过静电作用可结合形成缔合物微粒,通过Zeta电位分析、动态光散射、紫外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对形成的缔合物微粒进行了表征,共振光散射光谱显示其在620 nm处出现较强的共振光散射峰,且其散射光强度随鲑鱼精DNA质量浓度的增加线性增强,可用于检测0.3~667 ng·mL-1的鲑鱼精DNA,检出限为0.2 ng·mL-1,此法可用于DNA的定量分析,简单快速、灵敏且选择性好,测定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用溶剂热法,160℃条件下,反应12 h,成功制备了La F3:Ce3+/Tb3+晶体(PDF 72-1435)。用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用聚丙烯酸(PAA)对材料进行了功能化,红外吸收光谱显示材料表面成功修饰上羧基(─COOH)。以COOH-La F3:Ce3+/Tb3+材料为荧光探针,基于DNA对材料的发光淬灭,实现了对DNA的定量测定。在p H=5.5条件下,功能化荧光材料的荧光强度和鲑鱼精DNA(hs-DNA)的浓度(0.60~25.0μg/m L)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F=113.9-1.5c,检测限为0.97μg/m L,相关系数R=0.998 2,RSD为0.97%。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在人体正常的生理环境下苏氨酸三肽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苏氨酸三肽可与DNA发生相互作用,二者的作用模式为沟槽结合,结合常数为K=6.4×105L·mol-1,最大结合数n=7.04。  相似文献   

7.
光度法研究诺氟沙星金属络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FLX)的光谱特性及其金属络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值为4的B-R缓冲溶液中,NFLX的特征吸收峰在286 am处,Cu2 -NFLX形成了1:4的金属络合物,其结合常数KD=2.7130×104L·mol-1,确定了金属络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存在,其结合常数KD=3.1672×10-3 L·mol-1.  相似文献   

8.
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二茂钛二甲硫氨酸配合物(TMC)与DNA在pH=3.0的KCl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TMC在玻碳电极上分别于-412 mV和-528 mV(υs.SCE)有一个氧化峰和相应的还原峰。加入DNA后,TMC的式量电位负移5 mV,峰电流增加,电化学参数(α和ks)改变。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TMC与DNA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一种具有电活性的复合物,且TMC与DN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分别为4.36和2.74×1016。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结果,加入DNA后TMC的紫外-可见光谱在393 nm处呈现增色效应,进一步确证了TMC与DNA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
选择寡聚核苷酸、鲑鱼精单链DNA、小牛胸腺双链DNA标准物质为样本,系统研究了溶液pH、苯酚、丙酮、蛋白质、多糖等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结果的影响情况,另外考察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基于分光光度法的核酸定量分析,易受溶液pH、苯酚、丙酮、蛋白质、多糖等的影响,另外,DNA和RNA之间也会相互干扰。因此,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含量时,特别是该方法用于核酸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确定时,需要样品高度纯化,pH确定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以Tris-HCl缓冲溶液为介质,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芹菜素(Apigenin,简写为Ap)与稀土铕离子配位的酸度及芹菜素-铕(Ⅲ)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芹菜素与铕(Ⅲ)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在生理条件(pH=7.4),随ct-DNA浓度的增大,配合物最大吸收峰吸光度降低,吸收带变宽,有微弱的红移,说明芹菜素-铕配合物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谱法,比较不同构象转铁蛋白(apo-Tf和holo-Tf,Tfs)与菁染料分子ETC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ETC与Tfs的相互作用机制,确定荧光猝灭类型。计算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比较ETC与Tfs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ETC对Tfs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ETC能静态猝灭Tfs的内源性荧光,且在生理条件下apo-Tf与ETC的结合能力更强,其结合常数K_a=5. 362×10~5,结合位点n=1. 27。此外,紫外光谱表明ETC对Tfs构象产生影响,且apo-Tf构象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用溶剂热法,160℃条件下,反应12 h,成功制备了La F3:Ce3+/Tb3+晶体(PDF 72-1435)。用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用聚丙烯酸(PAA)对材料进行了功能化,红外吸收光谱显示材料表面成功修饰上羧基(─COOH)。以COOH-La F3:Ce3+/Tb3+材料为荧光探针,基于DNA对材料的发光淬灭,实现了对DNA的定量测定。在p H=5.5条件下,功能化荧光材料的荧光强度和鲑鱼精DNA(hs-DNA)的浓度(0.6025.0μg/m L)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F=113.9-1.5c,检测限为0.97μg/m L,相关系数R=0.998 2,RSD为0.97%。  相似文献   

13.
利用D-氨基葡萄糖与氯乙酸反应合成了6-O-羧甲基D-氨基葡萄糖(CMG),结合中性辅助配体2,2′-联吡啶,合成了一种新型铁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了新型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新型配合物可以与鲱鱼精DNA以嵌插方式结合,从而使DNA双螺旋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Zn(Ⅱ)存在下环丙沙星(CPF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环丙沙星、Zn(Ⅱ)在生物体内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Zn(Ⅱ)和鲱鱼精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其中DNA对CPFX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Zn(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Zn(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PFX与DNA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二元、三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DNA与CPFX-Zn2+配合物之间的结合应为沟槽式结合。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Ag-Thionine-nGO电极的表面用鲑鱼精子双链DNA(dsDNA)修饰以检测吉非替尼(Gefitinib)靶向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Gefitinib的电化学分析过程,并评估其与固定在电极表面的dsDNA的相互作用.操作参数优化后,峰电流与Gefitinib浓度在0.10×1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活性艳蓝KN-R(RBB KN-R)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BBKN-R与DNA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方式和程度取决于RBB KN-R浓度、离子强度、酸度和磷酸根浓度等因素.随着RBB KN-R浓度的增加,RBB KN-R-DNA的紫外光谱表现为增色效应,荧光发生猝灭.RBB K...  相似文献   

17.
以1,10-菲啰啉(phen)和乳酸为配体合成了三元钴配合物[Co(phen)(la)_2]。采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等考察了其与鲱鱼精天然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实验显示,在[Co(phen)(la)_2]中加入DNA后,配合物在270 nm处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明显的减色效应,并伴随红移,表明[Co(phen)(la)_2]可通过其phen配体插入DNA中相邻碱基对。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进一步表明,与DNA结合后,复合物在水溶液中扩散系数降低,从而导致电化学信号减弱。微分脉冲伏安实验显示,[Co(phen)(la)_2]氧化峰电流与DNA浓度在2.66×10~(-5)~1.34×10~(-4)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Co(phen)(la)_2]可作为一种潜在的DNA检测探针。  相似文献   

18.
潘华  张剑  张高勇  孙彦庆 《精细化工》2007,24(9):876-880
通过浊度、紫外吸收和Zeta电位测定,研究了盐对聚胺与鲑鱼精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盐产生屏蔽效应,使体系Zeta电位下降,当c(NaC l)=5 mmol/L时,SPM-DNA体系Zeta电位由0 mV降至-4mV,SPD-DNA体系电位由-2.5 mV降至-4 mV。浊度和紫外吸收结果证明了盐屏蔽效应的存在,并随盐浓度的升高,屏蔽效应增大,且Ca2+、Mg2+的屏蔽作用大于K+、Na+。pH的升高使聚胺-DNA的相互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光开关"分子,[Ru(bpy)2dppz]2+(简称Ru-dppz; bpy=2,2'-联吡啶,dppz=二吡啶[3, 2-a; 2', 3'-c]吩嗪),并分别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和质谱表征其结构。再利用荧光法考察了Ru-dppz与双链DNA(ds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Ru-dppz与dsDNA的结合,Ru-dppz荧光强度增加。根据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计算所得Ru-dppz与dsDNA的结合常数为1.5×107L/mol,结合比为0.14。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盐酸克伦特罗(CLB)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CLB与鲱鱼精DNA(hs DNA)的相互作用。在0.1 mol/L的高氯酸溶液中,CLB在0.4 V附近有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在1.0 V附近有一氧化峰。推测修饰电极上CLB电极反应机理可能是苯环上的氨基被氧化成亚氨基,亚氨基在水中反应生成苯醌,放出铵根离子。测定了1.0 V处CLB的氧化峰电流,表明氧化峰电流Ipa与CLB的浓度在10~15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5μmol/L(S/N=3)。当不同浓度hs DNA加入CLB溶液后,P1氧化峰电流降低且峰电位正移,表明CLB与hs 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的化合物。CLB与hs DNA之间的结合数为2,结合常数为1.4×105L/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