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7月大连地区有7次较大降水过程,其中2次大雨、5次暴雨或大暴雨,通过对2013年7月影响本区的系统背景、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对强降水特征的认识.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动是引起大连地区7月强降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纬度冷空气的侵入和垂直上升运动大小是强降水产生的关键;副热带高压附近的暴雨能造成持续性的大暴雨过程;气旋暴雨和冷涡暴雨造成短时突发性暴雨,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黄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暴雨过程发生在气旋暖区,为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云降水,降雨范围大、效率高;对流性的特征仅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雨量分布相对于单纯的积云降雨更均匀.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时段的预报普遍较好,但由于预报的气旋路径较实况更偏东,造成降雨量级上大多偏大.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九龙山试验场地布设HOBO RG3-M自计式翻斗雨量筒,利用2012年7月21日至2013年10月1日期间侧柏林林内外实时降雨过程的定点观测数据,研究典型场降雨和特大暴雨极端天气下的侧柏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具有完整降雨数据的56场降雨中,降雨初始阶段,林内降雨均晚于林外降雨,降雨量级为小雨时,林外降雨发生延迟约51.42 min后才产生林内降雨,而降雨量级为大雨以上时,林内降雨产生延迟仅约19.40 min,两者相差近3倍.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降雨开始阶段,林内降雨延迟时间逐渐缩短;降雨结束阶段,林内降雨延迟时间逐渐增加.通过对林内降雨延滞开始时间和延滞期雨强进行拟合,得出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函数递减关系;但对降雨延滞结束时间和场降雨量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并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典型场降雨中,不同降雨强度(暴雨、大雨、中雨、小雨)下,林冠层对侧柏林内降雨的雨强峰值出现时间起到了一定的延滞作用.特大暴雨极端天气下,降雨强度最强时林内雨强较林外雨强小,可见林冠层对强降雨雨滴的动能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林冠层对大气降雨存在延滞作用,能有效地延迟地表径流和土壤水文入渗的产生,对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5日敦煌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常规高空、地面资料,运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2年6月5日敦煌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西北-东南走向的"歪脖子"脊、"东高西低"的流场配置、柴达木低涡、东南风气流等是此次强降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而且水汽、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和散度均与强降雨过程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5.
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学特征、动量条件等方面对2003年7月27日扎旗音德尔镇出现的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着眼于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结合数值预报产品与天气图的配合使用,从而积累经验,提高相关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陕西省延安市遭遇了自1945年以来历时最长、暴雨日最多的强降雨过程,持续强降雨造成全市严重受灾,本研究对“13.7”延安暴雨洪水的成因、灾害成因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质灾害危险区防汛对策,供各地防汛抢险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暴雨是泾县地区主要灾害之一,而6—7月是暴雨的多发季节。暴雨常冲毁水利工程、河脊、道路、农作物,而且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通过对环流背景、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资料进行简要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和2014年7月4—5日泾县2次暴雨发生时虽然有其共同的特点,但仍然有其不同点存在。2013年6月30日暴雨天气是一次范围较窄的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2014年7月4—5日梅雨锋锋区附近有较强的暖平流,冷式切变线比较陡直,降水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是典型的梅雨形势,因此这次强降水的范围大而广。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18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多年难得一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次暴雨遍及阿坝、德阳、成都、雅安、绵阳等城市,其强度和波及范围甚大,对降雨地区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南涡的涡度的分布是一大难点,本文根据对西南涡的形成以及其在此次降水和水汽输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在此次降雨过程中,西南涡对其的重大影响。通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分析,本文也尝试着揭示西南低涡的一些特征、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6月28日至7月4日,江南北部、西南部分地区多强降雨天气;华北、东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华南西北部等地降雨天气也较多。6月28日至29日,江南北部、华南西北部、西南部分地区仍有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江南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期间,华北东部、东北地区有阵性降雨。7月1日至3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西南地区东部将有一次较强降雨天气过程。温花结带21西分分部江区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2015年8月30—31日喀什地区强降雨天气的成因,探讨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以期为研究喀什地区强降雨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北省五峰县2016、2017年连续两年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情况进行对比,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7月15日暴雨过程范围较为集中,暴雨强度大,五峰国家气象站过程降雨量为126.6 mm;2016年7月19日降水分布广,强度大,五峰国家气象站过程降雨量为189.3 mm。从日降水量分析,2016年7月19日降水量排在历史第五位,而2017年7月15日降水量在历史上排位仅为第19位,但2017年7月15日连续2 h最大降水量的重现期达到130年一遇,在历史排位中位于第一位,即此次暴雨属于"坨子雨",分布极为不均,局地短时降水强度大。分析2次灾害发生前10 d的降水发现存在持续有效降雨,2016、2017年累积雨量分别达到97.4、116.4 mm,连日的阴雨会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近饱和状态,在后期强降水的作用下,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相似文献   

13.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7-28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的,冷涡系统,短波槽、低层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存在倒槽结构,这些系统为暴雨产生提供大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micaps气象数据资料、地面自动站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 2022 年 7月 6 日至7日发生在大连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特征以及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1],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和温带气旋的移动和发展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850hpa在暴雨落区附近存在的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有利于暴雨的产生。也表明了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对大连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07年7月10—11日与2011年7月25—26日北镇地区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镇地区出现强降雨时段都是处于主系统已经趋于过境结束时;底层气流为东南风,医巫闾山地形抬升对于北镇地区产生强降水有决定性作用;地面风向的转变及北镇与凌海之间地面切变线的存在对于北镇地区产生的强降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欧洲数值模式(ECMWF,简称“EC”)资料对2018年7月13日12时至15日8时出现在德惠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将EC预报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预报误差产生原因,提出夏季季节暴雨落区和时段预报的订正着眼点。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受高空冷涡和低空气旋的共同作用,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850hPa气旋附近;降水前期德惠水汽充沛,降雨过程中上升运动较弱;根据德惠市降雨量强度,此次降雨量分为了四个强降雨时段。此次降雨EC预报的降雨落区和降雨时段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原因:一是比湿场强度预报与实况有偏差;二是EC预报中上升运动的强度偏弱;三是高空冷涡和低空气旋的南移速度较实况偏快。以上3点也是对此次数值预报暴雨落区进行订正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孔锋  王一飞  吕丽莉  林霖  刘冬  辛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84-190,199
采用1961—2015年535个气象站点数据,根据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将降雨事件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6种强度,后三者记为总暴雨,六者合计为总降雨,从年际雨量和雨日两方面出发,将中国整体看做一个对象,首先计算1961—2015年535个站点不同强度降雨逐年雨量和雨日总和;然后计算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总和的变化趋势;最后诊断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对总降雨雨量和雨日贡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5年中国小雨呈减少趋势,大雨和总暴雨呈增加趋势,总降雨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曲棍球"现象。除北方地区外,中国多数地区降雨以增加趋势为主,并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在降雨贡献率方面,小雨对总降雨的贡献呈减少趋势,而其他强度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均呈增加趋势。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在减少,而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均呈增加趋势,说明中国暴雨强度在增加。虽然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强度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不同,但多数地区强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通过对比6种不同强度降雨的雨量和雨日,可以发现中国强降雨事件在增加,降雨强度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泾县强对流暴雨过程就是一次范围窄时间短而强度较强的一次暴雨天气,此次暴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使了泾县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2015年5月6日北流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结合天气学及天气动力诊断,分析了2015年5月6日北流市强降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北流市强降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槽、切变线及来自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强降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为槽-切变-锋面型,影响系统由高层至低层后倾显著,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热力条件均有利于北流市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对流云团移动过程中由北向南先后对北流市产生影响,带来强降雨天气,卫星云图资料在强降雨天气监测、临近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3—2017年黔西南州乡镇自动站雨量数据,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逐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3—2017年黔西南州特大暴雨点数累积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8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10月,6月最多;暴雨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7月、9月。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雨日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6月最多,达到88 d。大暴雨分布在4—12月,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6月最多,达到27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4.5 d;特大暴雨分布在5-9月,其中8月最多,有4个特大暴雨日,平均每年0.8 d。暴雨以上量级日数夏季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少。暴雨、大暴雨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均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再次为春季,冬季最少;特大暴雨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同,均为2日。2013—2017年黔西南州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兴义市东南部、兴义与兴仁交界以及兴仁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