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诊断依据EGIL标准。结果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构成比为6.2%,其中B系、髓系抗原共同表达的占66.7%,T系、髓系共同表达的占33.3%。CD34阳性率为44.4%;9例患中治疗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11.1%),总有效率44.4%。结论 免疫表型对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以B系和髓系共同表达最常见,缓解率低,易复发;P170与BAL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 ALL)的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特征。方法对48例Ph ALL进行MIC分型实验研究,并与同期的Ph-ALL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Ph ALL占总ALL的20.6%。(2)Ph ALL中B-ALL占68.8%、L2占68.8%。(3)Ph ALL系列专一性为68.8%,明显低于Ph-ALL的82.7%;而表达二个系列抗原的Ph ALL为27.1%,明显高于Ph-ALL的11.4%。(4)FCM检测的Ph ALL中CD13表达比IFM检测的明显增高,其它髓系抗原和所有的淋系抗原则差异均无显著性。(5)FCM检测的115例ALL中Ph ALL高表达CD13。(6)单色Ph染色体或Ph染色体和正常核型相嵌占56.2%,Ph染色体伴其它异常染色体43.8%。结论Ph ALL有独特的MIC分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对75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并评价不同的免疫表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2%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表达CD15、CD33、CD44、CD117,88%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表达CD2、CD3、CD7、CD19、CD20,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占13%,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My+ALL)占11%。(2)按免疫表型的表达特征,在AML和ALL中以系列专一表达所占的比例最高,且临床治疗预后较好。裸细胞型表达在AML和ALL中所占的比例最少,且临床治疗预后极差。杂合表达的病例中,CD7^+的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明显低于系列专一表达者,预后极差。结论AL免疫表型可出现系列专一表达、杂合表达及裸细胞型表达三种类型。杂合表达和裸细胞型表达的患者CR率低于系列专一表达者,临床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78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1)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31.0%,其中CD13阳性率29.3%,CD33阳性率13.8%,T-ALL和B—ALL髓系抗原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ALL的髓系抗原表达率78.6%明显高于CD34阴性ALL的髓系抗原表达率20%(P〈0.01)。ALL髓系相关抗原表达(My^+ALL)的完全缓解(CR)率33.3%明显低于My^-ALL的CR率82.5%(P〈0.01)。(2)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淋系抗原表达率为30%,其中CD715%,CD1910%,CD225%,CD7主要分布在AML-M1和AML-M2亚型中。CD34^+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66.6%与9.1%,P〈0.05)。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的CR率低于Ly—AML的CR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与71.4%,P〉0.05)。结论成人AL的抗原错译表达与治疗缓解率负相关;ALCD34的表达率与抗原错译表达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67例AML患者的免疫表型.予标准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化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AML 67例,完全缓解38例,完全缓解率56.7%.AML患者中,淋系免疫表型CD7^+、CD5^+、CD10^+、CD19^+的完全缓解率低于CD7-、CD5-、CD10-、CD19-的完全缓解率,但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y^+ 白血病完全缓解率33.3%,Ly- 白血病完全缓解率6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的白血病细胞表型如有CD34、HLA-DR表达增强,预后差,有CD5、CD7、CD10、CD19、CD20等淋系相关抗原表达的AML对化疗反应较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分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治疗、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已确诊的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结果。免疫表型分析采用CD45、侧向角光散射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169例AML患者用20种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McAb)测定白血病细胞的抗原表达。结果①形态学分型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89.3%,免疫分型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88.8%,二者联合应用分析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97.1%。(2)CDⅡ7、CD13、CD33在AML各型中高表达;CD14、CD64、CD4在M4、M5中高表达;CD34及HLA—DR在M3中低表达;淋系抗原在AML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0.2%;CD7(+)与CD7(-)的完全缓解率(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复杂,应多个抗原综合分析;细胞形态学分型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联合应用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与分型的准确性。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其中CD7表达率最高,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AML)患者及伴有髓系抗原表达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患者于治疗一、二疗程后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HAL患者在髓系CD33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95%,在B系CyCD22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75%,在T系CD7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30%,且在CD2、CyCD3、CD5中均有表达。第一、二疗程Ly+AML与My+ALL的诱导缓解率均明显高于HAL(P〈0.05或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对于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发病率低,患者髓系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主要是P210、P190。该组患者化疗疗效差,完全缓解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结论 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点的疾病,深入认识该组疾病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胞浆抗原检测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中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5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统一进行常规一线抗体的检测,其中对一线抗体诊断不清的80例加做二线胞浆抗原染色。结果 80例加做胞浆抗原检测后,依据EGIL(1998年)积分系统,符合BAL有10例(10/500例,2.0%):T系/B系双表型3例(cCD3、cCD79a双阳性)、T系/髓系双表型3例(cCD3、MPO双阳性)、B系/髓系双表型4例(cCD79a、MPO双阳性);符合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0.2%);符合AL伴系表达69例。结论 对诊断不清的AL病例,加做胞浆抗原检测,对进一步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对未分化型、双表型以及双表型的分类诊断、双表型与伴系表达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Ly+AML),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2.4%;M3较少表达CD34及HLA-DR。结论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11.
万琼  颜金花  邬国和  姚晔  张华 《江西医药》2010,45(7):649-650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移植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价值。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染色体改变及细胞学的改变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5例CML患者移植前、后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染色体制备采用骨髓短期培养法,G显带,分析核型。结果对照组bcr/abl基因表达、Ph染色体均为阴性;15例患者移植前:bcr/abl基因表达阳性率为100%(15/15),表达量范围4.7×104~3.2×108copies/L;Ph染色体分析结果中,13例为Ph(+)/bcr(+),2例为Ph(-)/bcr(+)。细胞学分析结果 :呈CML的细胞学改变。移植后1个月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为80%,2个月转阴率达93%,3个月转阴率达100%。Ph染色体均为阴性。另外,0.5~3年内有13%(2/15)的患者bcr/abl基因表达呈阳性,6%(1/15)的患者Ph(+),有复发的阳性指标。结论 bcr/abl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及动态观察,对CML的临床诊断、移植后疗效判断及预后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LD-HA治疗MDS及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三氧化二砷(10 mg/d,15 d,85 d,812 d)+LD-H A(高三尖杉酯碱2 mg/d,阿糖胞苷25 mg、2次/天,D112 d)+LD-H A(高三尖杉酯碱2 mg/d,阿糖胞苷25 mg、2次/天,D114治疗。WBC<1.0×109/L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 g/(kg?d)直至WBC>1.0×109/L。结果 1个疗程的总有效率达67.5%,其中CR 24例(60%),PR 3例(7.5%),NR13例(32.5%)。复发难治AML和MDS患者1个疗程的CR率分别达45.5%(5/11)、65.5%(19/29)。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LD-HA能够有效的治疗MDS及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对62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32例AML患者主要表达CD13,CD33,CD38,HLA-DR,CD117;28.1%的患者伴有淋系抗原CD7的表达;CD7+与CD7.的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HLA—DR,CD38,CD10,CD34,CD20;47.8%的患者伴有髓系抗原CD13的表达;CD13+与CD13-的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T—ALL患者主要表达CD5,CD7,CD34,CD38。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L进行免疫分型,对白血病的明确诊断及分型,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中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核型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31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核型及临床特征,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核型特点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标本2~5 mL,肝素抗凝,按细胞数(1~2)×10^6mL^-1加入到培养基RPMI1640组合培养液中,同时采用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片,平均每例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细胞,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3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39例,总体检出率44.41%。139例患者中,异常克隆包括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其中结构异常以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8;21),t(15;17),t(9;22)多见,数目异常以+8最为常见,其次有+21、-X、-Y常见,-7/7q-,17p-,11号染色体异常也易见。与FAB亚型的关系中,88%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t(15;17)易位,5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AML-M2)有t(8;21)易位,38%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t(9;22)易位,9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t(9;22)易位。1例MDS发现del(20)(q11;q13),8例为单纯+8异常,3例为单纯的-Y异常。结论大约50%的急性白血病(AL)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是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AL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随访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早期病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12年收治的1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早期死亡和非早期死亡分析研究,对可能引起早期死亡的12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肝脏肿大、血红蛋白、皮肤及粘膜出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4项指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39℃、白细胞计数≥10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骨髓白血病细胞≥80%、颅内出血等7个指标,因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白细胞(≥100×109/L)、骨髓白血病细胞(≥80%)、体温(≥39℃)、血小板计数(≤20×109/L)、颅内出血及年龄(≥60岁)等7个指标为急性白血病早期病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初发AML患者、32例AML完全缓解(CR)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及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发AML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细胞、CD4+/CD8+比值、DNT细胞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5);CD3+细胞、CD8+细胞变化不显著(P>0.05)。复治CR组与对照组比较,NK细胞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发AML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变化明显,而治疗缓解后淋巴亚群基本恢复正常,说明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AML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评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化疗后24h开始使用rhIL-11,按30μg/(kg d)的剂量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后停用,对照组在化疗后则不用rhIL-11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小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输注血小板量及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实验组注射rhIL-11后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不适症状在停药后逐渐消失。结论应用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不仅能明显提高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缩短血小板的恢复时间,而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舟山地区部分部队官兵血常规的异常检出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集444名陆海军官兵的静脉血2 ml,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BPC)。结果①受检官兵的WBC、RBC、Hb、BPC分别为(5.9±1.4)×109/L(、5.2±0.4)×1012/L、(144.4±12.1)g/L(、243.9±47.4)×109/L;②WBC、RBC、Hb和BP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0%、17.6%7、.5%和11.7%,其中RBC异常检出率最高,其次为WBC、BPC;③海军官兵4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陆军,其中Hb的异常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地区受检官兵WBC、RBC、Hb和BPC等4项血常规的主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对于异常检出率应采取措施予以动态观察、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