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另三组以噁唑酮诱导实验性结肠炎,随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组)或予柳氮磺砒啶(SASP)灌胃(SASP组)7 d.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结肠黏膜NF-κB、STAT3活化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MP0活性以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活化NF-κB p65、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甘草酸苷组和SASP组则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甘草酸苷组与SASP组间仅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活动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显示姜黄素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抑制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症。目的:以姜黄素和PPAR-γ拮抗剂GW9662单独或联合干预结肠炎模型大鼠,探讨姜黄素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抗炎机制。方法:以直肠内注入TNBS/乙醇溶液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姜黄素、GW9662或GW9662+姜黄素2周,评价各组大鼠的死亡率、结肠损伤评分、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以及结肠组织PPAR-γ和核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姜黄素能明显降低大鼠死亡率、结肠黏膜大体、组织学损伤评分和血清IL-2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结肠组织PPAR-γ表达增高,NF-κB表达减低(P〈0.05);GW9662+姜黄素组大鼠结肠炎症无明显改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姜黄素组PPAR-γ与NF-κB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PPAR-γ途径负性调节NF-κB的表达,在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中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IL-2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姜黄素组、SASP组大鼠分别以100 mg/kg TNBS乙醇溶液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肠;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日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姜黄素组、SASP组自造模第2天起每日分别予100 mg/kg姜黄素溶液及SASP溶液灌胃。造模第8天处死大鼠,采集大鼠结肠标本备检。评价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学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组织学损伤情况(HS);采用RT-PCR方法测定肠黏膜组织IL-2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肠组织IL-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DAI、CMDI、HS评分及IL-23蛋白、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与SAS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IL-23的表达,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研究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产生和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0只,建立UC急性期模型,实验组给予DG干预治疗。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变化显著改善(P均〈0.01),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DG对大鼠UC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宋敏  李瑾  夏冰 《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0):598-601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应用丁酸钠(NaB)与5-氨基水杨酸(5-ASA)灌肠治疗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三叶因子3(TFF3)、白细胞介素(IL)-1β及核因子(NF)-kB 表达的影响,阐明NaB 和5-ASA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 Wistar 大鼠均分为4组。采用 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制模后第3天,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A 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 灌肠;B 组给予5-ASA 1ml 灌肠(100mg/kg);C 组给予 NaB 1ml 灌肠(80mmol/L,pH 7.0);D 组给予5-ASA 与NaB 各1ml 联合灌肠处理。每天1次,观察大鼠腹泻、便血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并记录体重改变。分别于制模后第1及第2周,抽取每组大鼠各5只,心脏取血,放射免疫分析(RIA)测定血清 IL-1β浓度。大体及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及组织学变化并进行评分。同时取结肠病变部位组织,生化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TFF3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分析 NF-kB 的组织表达。结果与 A 组比较,用药组 DAI、结肠黏膜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 MPO 活性均降低(P<0.05),TFF3表达水平升高(1.98±0.02比1.11±0.06,2.66±0.02比1.25±0.07,P<0.05),促炎因子IL-1β及 NF-kB 水平降低(P<0.05)。还观察到联合应用 NaB 与5-ASA 灌肠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 NaB 或5-ASA(P<0.05)。结论联合应用 NaB 与5-ASA 对 TNBS 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强 TFF3基因表达、抑制 IL-1β及 NF-kB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冉志华  陈迟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8,13(8):465-468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如抑制可诱导促炎因子表达的核因子(NF)-κB。目的:探讨EGCG对乙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安慰剂组(n=20)、EGCG治疗组(n=15)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以8%乙酸制备结肠炎模型后,模型安慰剂组、EGCG治疗组和SASP治疗组每日分别予0.9%NaCl溶液2ml、EGCG50mg/kg、SASP0.25g/kg灌胃治疗7d,第8d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含量,免疫组化SP法测定结肠组织NF-κBp65表达。结果:与模型安慰剂组和SASP治疗组相比,EGCG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和IFN-γ以及结肠组织NF-κBp65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EGCG可通过调节免疫因子表达而达到抗炎的治疗作用,使结肠炎症反应减轻,其疗效优于传统药物SASP。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最佳剂量,同时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两者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双歧三联活菌高剂量组(0.210×108CFU/d)、双歧三联活菌中剂量组(0.105×108 CFU/d)、双歧三联活菌低剂量组(0.053×108 CFU/d)、SASP组以及双歧三联活菌中剂量 SASP组。各实验性结肠炎组大鼠采用8%乙酸灌肠造模,各治疗组给予药物干预,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IL)-10、IL-1β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TNF-α、NF-κB、IL-1β表达增多、IL-10表达减少;②中剂量双歧三联活菌即为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最佳剂量,但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目的,其疗效与SASP相当;③双歧三联活菌联合SASP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与SASP联用其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乙醇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100mg/kg),罗格列酮组(2,4,8mg/kg),每天灌胃给药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至实验结束共8d,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肠黏膜NF-κBp65和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CMDI评分及结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2.11±1.29vs0.11±0.17,2.67±0.82vs0.33±0.52,1.26±0.36U/gvs0.27±0.07U/g,P<0.01),结肠黏膜NF-κBp65及ICAM-1表达明显增强(0.7081±0.0671vs0.2293±0.0474;0.4846±0.0366vs0.1783±0.0201,P<0.01).罗格列酮中、高剂量组DAI,CMDI评分及MPO活性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DAI:1.11±0.50,0.61±0.25vs2.11±1.29,P<0.05;CMDI:1.67±0.52,1.17±0.75vs2.67±0.82,P<0.05;MPO:0.82±0.13,0.51±0.10U/gvs1.26±0.36U/g,P<0.01),NF-κB及ICAM-1表达也有不同程度降低(NF-κB:0.4544±0.0379,0.2577±0.0131vs0.7081±0.0671,P<0.01;ICAM-1:0.3854±0.0277,0.2830±0.0234vs0.4846±0.0366,P<0.01).大鼠结肠黏膜NF-κB的表达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927,P<0.01),ICAM-1的表达与结肠组织MPO活性也呈正相关(r=0.580,P<0.01).结论: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减少黏附分子ICAM-1产生以及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乌梅丸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疗效的大小,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56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4组,分别为乌梅丸组、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匀浆NF-κB p65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结肠组织中NF-κB p65无或仅有弱阳性表达,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5.67%±4.25% vs 10.45%±5.20%,P<0.05),乌梅丸(26.32%±9.65%)和SASP(31.23%±5.18%)组阳性细胞率则明显低于模型组,乌梅丸组阳性细胞率较SASP组更低.结论:NF-κB与UC发病关系密切,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活性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调控Toll样受体(TLR)4/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大鼠结肠黏膜大体评分和病理组织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和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白藜芦醇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结合进行验证。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评分、TNF-α、IL-6、IL-1β水平、TLR4和NF-κB蛋白及mRNA水平较高,IL-10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各剂量组TNF-α、IL-6、IL-1β、TLR4和NF-κB蛋白及mRNA水平较低,IL-10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对接验证白藜芦醇与TLR4、NF-κB分子的结合能分别为-6.37、-5.31。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  相似文献   

11.
白芍总苷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白芍总苷(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其对炎症性肠病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TGP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分为结肠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TGP组(25、50、100mg/kgTGP)和阳性药物对照组(100mg/kg奥沙拉秦)。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灌肠)。实验期间评估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2周后行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O)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结果: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TGP组实验期间DAI均值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TGP组CMDI和TDI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结肠组织p-p38MAPK表达降低(P<0.05)。高剂量TGP的疗效与奥沙拉秦无明显差异。结论:TGP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激活,抑制TNF-α分泌,促进IL—10分泌,改善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和结肠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功能因子,近年文献报道其有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的辅助治疗药物。目的:研究HGF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结肠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HGF用于IBD辅助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和HGF干预组,后两组以嗯唑酮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造模后予HGF干预组小鼠HGF100μg/d腹腔注射,连续4d。评估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第13d处死所有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和组织学损伤情况.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4、IL-5、IL-10、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的DAI和结肠大体、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结肠黏膜IL-4、IL-5、IL-10、IFN-γ、TNF-αmRNA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HGF干预组上述指标均较结肠炎模型组显著降低(P〈O.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HGF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组织p38MAPK表达与激活及大鼠血清TNF-α、IL-10水平变化,探讨p38MAPK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与模型组(M),TNBS/乙醇法构建结肠炎模型,观察炎症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组织学损伤指数(TDI),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结肠p38MAPK、p-p38MAPK表达。结果与N组相比,M组DAI、CMDI、TDI显著升高(P〈0.01),血清TNF-α升高,IL-10水平下降(P〈0.01),结肠组织p38MAPK表达增加(P〈0.05),p-p38MAPK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p38MAPK在实验性结肠炎的表达与激活均有明显增加,可能通过调节TNF-α、IL-10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参与结肠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肖军  贺文成  李瑾  夏冰 《胃肠病学》2009,14(8):473-477
背景:临床上采用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满意,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模型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其余三组以TNBS/乙醇溶液灌肠制作结肠炎模型后.分别予0.9%NaCl溶液1ml、5-氨基水杨酸(5-ASA)200mg/kg和复方黄柏液1ml灌肠,连续14d。治疗后评估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以及结肠大体、组织学损伤情况;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白三烯B4(LTB4)含量;心脏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BS模型组DAI、结肠大体和组织学评分、结肠组织MPO活性和LTB。含量均显著升高,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5-ASA治疗组和复方黄柏液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TNBS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黄柏液灌肠对大鼠TNBS结肠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清除结肠局部损伤因子(MPO、LTB。)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递质H2S可能具有抗炎活性。关于H2S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目前研究结果不一。目的:探讨H2S与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NH2OH组、NaHS组,后三组建立恶唑酮结肠炎模型,NH2OH组和NaHS组分别腹腔注射H2S合成关键酶胱硫醚B合酶(CBS)抑制剂NH2OH和H2S供体NaHS干预3d或7d。实验期间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病变结肠组织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以realtimeRT—PCR测定CBS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浆H2S含量。结果:模型组、NH2OH组、NaHS组DAI评分、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和结肠组织IL-4含量、CBS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H2OH组高于模型组,NaHS组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H2OH组血浆H2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aH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H2S与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肠黏膜损伤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起抗炎和肠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小分子细胞因子,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反应异常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表达以及抗CCL20治疗对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和CCL20单抗组.后两组以嗯唑酮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造模后每天予单抗组小鼠CCL20单抗1mg/kg腹腔注射一次,连续4d。第5d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后处死小鼠,行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测定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结肠组织CCL20mRNA和蛋白表达:分离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流式细胞仪分析CCR6阳性CD4^+T细胞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的DAI、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MPO活性以及结肠组织CCL20mRNA和蛋白表达、LPMC中CCR6阳性CD4^+T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而CCL20单抗组上述指标均较结肠炎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CCL20/CCR6在嗯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表达增高,以CCL20单抗阻断CCL20/CCR6可有效缓解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介素10(IL-10)对ANP大鼠NF—κB和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IL-10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2只SD大鼠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ANP组和IL-10干预组。采用3次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1.0mg/g体重)的方法制备ANP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L-10组在制模后2、5、8h分别于腹腔内注射IL-10 10 000U。制模后4、12、24、36h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血清淀粉酶、IL-12及胰腺组织NF—κB水平的变化。结果制模后24h点IL-10组胰腺病理分值为4.75±1.75,胰腺NF—κB含量为(112.89±34.48)μg/ml,血清淀粉酶含量为(1481.13±336.48)U/L,血清IL-12水平为(81.31±17.23)pg/ml,均明显低于同时点ANP组大鼠(P〈0.05或P〈0.01)。NF—κB和IL-12呈正相关(r=0.494,P〈0.01),两者与胰腺病理分值也呈正相关(r=0.447和r=0.603,P〈0.01)。结论IL-10对ANP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能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途径而抑制ANP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2(CRFR2)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KB(NF-JcB)p65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探讨其在UC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C活动组30例、缓解组30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cRFR2、ICAM-1、NF-KBp65的表达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6水平。结果CRFR2在UC活动组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而在UC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FR2在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NF-xBp65、ICAM-1的表达及血清中IL-6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的CRFR2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其在UC发病中可能起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SAP自噬与炎症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MA和NF-κB抑制剂PDTC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3-MA组、PDTC组以及3-MA+PDTC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造模后3 h、6 h、12 h分别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ELISA法测定IL-1β,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结果:与SO组相比,ANP组血清AMY、IL-1β水平、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与ANP组相比,3-MA组和PDTC组造模后6 h、12 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病理损伤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单药干预组相比,3-MA+PDTC组造模后6 h、12 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12 h,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自噬抑制剂3-MA和NF-κB抑制剂PDTC联合干预可通过阻断自噬激活和胰腺损伤炎症级联反应而对ANP大鼠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开发新的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TBC-169菌株对抗原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以牛结肠黏膜蛋白多次免疫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予B.coagulansTBC-169菌株制剂和美沙拉秦单独或联合治疗。21d后处死大鼠,评定结肠湿重指数、溃疡指数和组织学评分,测定肠系膜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gG水平。结果:美沙拉秦组、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结肠湿重指数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治疗组结肠溃疡指数和结肠中上段组织学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T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血清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B.coagulans组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1),单用美沙拉秦则无类似作用。结论:B.coagulansTBC-169菌株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其机制与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