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探讨白内障的声像图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高频超声探头直接扫查法,观察晶体形态及内部回声、玻璃体、球壁及球后组织情况,总结健康人40只眼和白内障128只眼晶体混浊的声像图分型及分期。结果白内障声像图特征:晶体增厚,囊膜不规则增厚,浅深层皮质均见强回声光点分布,核中心区变小,直到消失。病变早期大多数前囊中心瞳孔暗区消失,出现搭桥样连续强回声带反射。晶体混浊的声像图分5型:囊下皮质型74例(57.8%),绕核型25例(19.5%),核型11例(8.5%),完全型12例(9.4%),特殊类型6例(4.8%)。结论高频超声对白内障及并发症有明确的显像,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诊断白内障及其合并症的常规及术前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吴俊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882-1883
目的:总结白内障的声象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在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健康人50只眼和白内障124只眼晶体混浊的声象图分型及分期声象图特征。结果:白内障共性声像图:晶体回声增强、增厚、囊内混浊后可见斑点状、带状、环状等异常回声,病变早期大多数前囊中心瞳孔暗区消失,出现搭桥样连续强回声带反射。晶体混浊的声象图分五型:囊下皮质型72例(58%),绕核型24例(19%),核型10例(8%),完全型12例(10%),特殊类型6例(4%)。结论:高频超声对白内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正常晶体外形呈现“前壁中孔型校形”的特征声象有利于对正常晶体的识别和早期白内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氟中毒对大鼠耳蜗毛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借助扫描电镜技术,对60只大鼠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排列十分规则;低氟组内、外毛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为静纤毛粘连、倒伏;高氟组内、外毛细胞的损害严重,出现明显的粘连、倒伏、融合,并可见散在的节段性缺失,以底圈明显。表皮板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严重者表皮板穿孔,细胞内容物流出,形成气球样改变。结论慢性氟中毒可对耳蜗毛细胞造成损害,粘连、倒伏、融合及节段性缺失是其主要病理改变,损害与染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氟中毒大鼠肾脏自由基含量与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氟中毒大鼠肾脏自由基含量与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染氟组,自由饮用含氟化钠132.6mg/L的含氟水;抗氧化中药一染氟组,自由饮用含氟化钠132.6mg/L的含氟水,同时每日经腹腔内注射抗氧化中药丹参绞股蓝复方3.125毫克/公斤/天,实验6个月时检查动物。用电子自旋共振的方法检测肾组织内自由基的含量,并观察肾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动物相比,染氟组自由基明显升高,电镜下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巨大线粒体及髓鞘样结构形成,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脱落,细胞浆内游离核糖体增加,胞核内异染色质有向核膜下聚集的趋势;光镜下呈颗粒性变,偶见坏死。抗氧化中药一染氟组肾组织中自由基含量不增高,光镜及电镜下均未见明显病变。结论慢性氟中毒时肾脏病变与自由基含量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术后发生晶体皮质过敏者很少见,本病与感染性限内炎有类似之处。近两年,我们在临床上发生过2例白内障术后晶体皮质过敏性眼内炎,现报道如下。例1,男,79岁,右眼视力下降二年加重三个月,于1997年1月12日以“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10cm,左眼视力10。右眼前节正常,晶体混浊,虹股投影阴性,余窥不久。光定位,辨色力正常.左眼未见异常.人院后抗菌素眼药水点眼,内眼术前处置.于1997年1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顺利,未见大块晶体皮质残留.术后第…  相似文献   

6.
姚淑玲 《淮海医药》2001,19(2):92-93
目的 观察改良信封式截囊与水力分离皮质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中,眼组织的损伤,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 对1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信封式截囊组与改良领土式截囊组,均进行前囊膜下水力分离皮质摘除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改良领土式截囊组术中囊代完整率高,对眼组织损伤小,奇迹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结论 改良领土式截囊口弹性大,娩核时不撕破囊膜代,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姚淑玲 《淮海医药》2001,19(2):92-93
目的 观察改良信封式截囊与水力分离皮质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中 ,眼组织的损伤 ,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 对 16 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 ,信封式截囊组与改良信封式截囊组 ,均进行前囊膜下水力分离皮质摘除白内障 ,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改良信封式截囊组术中囊袋完整率高 ,对眼组织损伤小 ,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结论 改良信封式截囊口弹性大 ,娩核时不撕破囊膜袋 ,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在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对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两组都无眼内出血,两组间角膜内皮混浊的时间和程度无显著差异,但低分子肝素组人工晶体前表面沉积物和后囊混浊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低分子肝素组视力为0.69±0.21,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28(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可提高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效果,值得在眼科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7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于2003-10-10就诊。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晶体皮质轻度混浊,余正常,左眼视力光感,光定位及色觉正常,角膜透明,瞳孔活动良好,晶体皮质均匀混浊,眼底窥不清,双眼压正常。诊断;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左眼成熟期,右眼初发期。于2003-10-15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白内障手术常规行术前准备及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用3.2mm刀于鼻上方角膜缘板层进入角膜缘内1.5mm透明角膜处进入前房,注入粘弹剂,用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超声乳化晶体核。当超乳近结束时发现瞳孔区有透明膜状物飘浮,考虑为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相似文献   

10.
柯智勇  赵祝庆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088-2090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皮质的残留情况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ecification,PCO)的关系.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有晶状体皮质残留32例(32眼)进行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术后残留皮质溶解吸收情况及PCO程度.结果:32眼中,后囊中度混浊以上(3级和2级)3例(9.38%),后囊轻度混浊以下(1级和2级)29例(90.62%).结论:成熟期白内障术中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大多数可溶解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PCO.  相似文献   

11.
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燃煤型氟中毒对SD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质量均衡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高氟组、中氟组、低氟组、高氟加营养组、中氟加营养组、低氟加营养组。各染毒组喂饲含不同比例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煤烘玉米的饲料,复制燃煤型氟中毒动物模型。分3批(90 d,120 d,180 d)以股动脉放血法处死动物,查看氟斑牙,测尿氟。常规制作睾丸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建成氟中毒动物模型,90 d各染毒组均出现氟中毒表现,对照组正常。中毒程度随氟剂量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而加重;氟剂量相同时,营养好,中毒程度轻。(2)对照组结构正常。染毒组曲精小管内各级生精细胞生成减少,精子数量减少,各级生精细胞、睾丸间质细胞、肌样细胞、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随氟剂量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病变加重。相同染氟剂量和加营养组比较,加营养组病变程度减轻。结论 (1)燃煤型氟中毒对SD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损伤作用,随氟剂量和染毒时间延长,病变加重。(2)降低摄氟量及改善营养状况,可改善氟中毒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消障灵对大鼠白内障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复方消障灵对大鼠白内障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制作半乳糖白内障模型,以VitE为对照组。观察消障灵不同剂量对白内障形成时间、晶体混浊程度、血及晶体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的影响情况。结果:消障灵明显延缓白内障的形成,减轻晶体混浊程度,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且都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消障灵早期用药能显著延迟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发生,早期、大剂量用药均能控制大鼠晶状体混浊的发展。消障灵通过降解脂质过氧化产物,减轻毒性作用,提高机体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达到防治白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铖  丁国华  易家志  朱玲 《中国药师》2010,13(9):1223-1225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形态学和肾皮质结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分别于给药4、7周后留取标本,检测24h蛋白尿、血肌酐,肾组织行形态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皮质中结蛋白表达。结果:肾病组大鼠尿蛋白排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明显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病理学改变。肾皮质结蛋白表达增加(P〈0.05)。贝那普利治疗后肾脏病理明显减轻,结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在阿霉素肾病中,贝那普利可改善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结蛋白表达,对肾小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大鼠酒精依赖模型,观察酒精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中神经甾体脱氢表雄酮(DHEA)、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通过自由饮含6%的乙醇溶液连续42d形成酒精依赖,并撤除酒精使自然戒断。断头取脑分离取出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脑区。使用液一液萃取和固相萃取两步法提取脑组织中的DHEA、DHEAS,以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测定神经甾体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酒精依赖大鼠伏隔核DHEA、DHEAS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海马DHEAS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酒精戒断6h大鼠伏隔核DHEA、DHEAS、额叶皮质DHEAS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酒精戒断24h大鼠杏仁核DHEA、额叶皮质DHEAS水平显著上升(P〈0.05),伏隔核、杏仁核DHEAS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酒精依赖形成和戒断对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中的神经甾体水平具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力军  邵庆  蒋沁 《江苏医药》2003,29(9):655-65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535例1860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中后囊膜破裂眼进行了粘弹剂保护下的处理。结果1860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膜破裂126眼(占6.8%)。发生于Ⅳ级硬核109例(86.5%),Ⅱ~Ⅲ级核17例(13.5%);超声乳化吸出核过程中84眼(66.7%),发生于注吸皮质过程中34眼(27%),发生于植入人工晶状体过程中5眼(4%);其中成功完全连续环行撕囊41眼(32.5%),其他方式截囊85眼(67.5%)。123眼植入人工晶体。结论对核硬度的正确评估和完整的前囊撕囊是减少后囊破裂的关键。术的谨慎操作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及术中手术方式的灵活调整是减少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的保证。一旦发生,应正确处理后囊膜破裂,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甲基苯丙胺(METH)中毒大鼠心肌细胞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及慢性METH给药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LTCCs)的毒性损伤作用。方法建立METH慢性大鼠中毒模型,对大鼠心脏系数的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对心肌组织进行HE、PTAH和HBFP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心肌进行LTCCsα1c、β2亚基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染色光密度,比较各组大鼠心肌免疫组化染色差异。结果慢性METH中毒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1,P0.01);慢性METH毒性损伤表现为大鼠心肌细胞程度不一的嗜酸性增强、收缩带坏死、肌溶灶形成、波浪样改变,心肌间质出血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慢性METH中毒模型大鼠的心肌LTCCsα1c、β2亚基阳性染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慢性METH中毒模型大鼠心脏肥大、心肌缺血缺氧性形态学改变,心肌LTCCsα1c亚基和β2亚基在心肌细胞的表达水平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脂质体包埋入血红蛋白(LEH)对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LEH通过大鼠一侧股静脉注入,并分别与输注无基质Hb(SFHb)、生理盐水、706代血浆和乳酸林格液对比(对照组),所有大鼠对侧股动脉放等体积血。结果:实验组LEH对大鼠组织无显著改变,而对照组造成大鼠死亡或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结论:LEH是一种低毒性、低免疫原性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白内障术中后囊混浊患者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34眼)白内障后囊混浊患者行小切口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人工晶体(IOL),在IOL与后囊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根据后囊混浊的厚度、范围,用囊膜剪、撕囊镊、截囊针在后囊造一3~4 mm孔。结果术后视轴区清晰,人工晶体位置正,术中有8例(9眼)玻璃体前界膜破,术后随访1~3月,裸眼视力0.1~0.3,6眼;0.3~0.5,11眼;≥0.6,17眼,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视野受限。结论术中晶体后囊混浊应及时处理,混浊范围大、厚可用囊膜剪、截囊针后囊造孔;厚度薄可用撕囊镊撕囊造孔,依据混浊程度、范围,应采用剪、撕等不同方法后囊造孔,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对地氟病区(饮水含氟量1.4~12.0mg/L)老年性白内障晶体34个和非氟区(氟含量0.36~0.41mg/L)晶体22个,用原子吸收/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测定氟和其它5种微量元素(锌、镁、铜、铁、锰)。结果表明.地氟病区晶体氟含量(0.7646±0.3759ppm)显高于非氟区(03645±0.2807,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两种方法 联合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视网膜视力计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两种检查方法 对拟手术的各类型白内障109例(117眼)进行视功能评估,并将视网膜视力即潜视力(Potential visual acuity,PVA)和F-ERG b波振幅值与术后1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晶体核轻中度混浊,术前PVA与术后BCVA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r=0.587,P<0.01).晶体核严重混浊,术前PVA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r=0.037,P>0.05).F-ERG b波振幅值为正常的50%~100%,术后BCVA≥0.5占68.47%,F-ERG b波振幅值低于正常的50%,术后BCVA全部<0.5.结论 视网膜计可以准确的量化预测轻中度晶体混浊的术后视力,但对晶体核或后囊严重混浊者预测偏差较大.而F-ERG的检查结果 不受晶体混浊程度的影响,可以定性判断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因此将两者检查结果 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