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桑叶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并采用Sephadex G-100型葡聚糖凝胶进行初级纯化,比较纯化前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法提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液pH 6.0、酶解温度50℃、酶浓度1.0%、酶反应时间50min;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具有更高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OH清除能力;但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低于纯化前的。优选得到的纤维素酶法提取桑叶多糖工艺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且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茶花粉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茶花粉为原料,将提取、萃取及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得到的10个组分分别进行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茶花粉粗提物经萃取后黄酮类物质主要在乙酸乙酯中富集,乙酸乙酯萃取相经大孔树脂层析后50%乙醇洗脱相中的黄酮含量最高(180.17 mg RE/g),当该样品浓度为5 mg/m 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82.67%,显著高于其它样品(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花粉黄酮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867,p0.01);酶动力学分析显示蜂花粉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27 mg/m L,抑制类型为可逆非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为1.17 mg/m L。该研究结果为蜂花粉黄酮及α-葡萄糖苷酶天然抑制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寇秀颖  杜阳吉  徐勇 《食品工程》2010,(4):39-41,48
从桑叶中提取总黄酮和多糖,并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猪胰液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以评估其降血糖功能。结果表明,桑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对这两种酶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总黄酮和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及猪胰液α-淀粉酶的抑制存在协同作用,两者混合对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桑叶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调节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桑叶中提取、分离并部分纯化了多糖和黄酮。酶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桑叶多糖是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竞争性抑制剂,其抑制率约比拜糖平片高8倍多,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作用时间为5min时抑制效果最好。桑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有激活作用,是潜住的升糖功能因子。在桑叶黄酮加入乳化剂硬脂酸单甘酯,可改善黄酮在水中的分散度,解决了水溶性欠佳的黄酮酶活性调节剂的动力学测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桑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其体外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热循环提取与有机膜、树脂纯化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4个规格的桑叶提取物,分析了4种桑叶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比较了它们的体外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桑叶提取物(总黄酮≥20%)中DNJ、黄酮、多酚、多糖分别为0、22.47%、16.85%、30.63%,桑叶提取物(DNJ≥1%)中DNJ、黄酮、多酚、多糖分别为1.37%、5.34%、5.00%、10.46%,桑叶提取物(DNJ≥5%)中DNJ、黄酮、多酚、多糖分别为5.43%、18.63%、13.67%、25.25%,桑叶提取物(DNJ≥10%)中DNJ、黄酮、多酚、多糖分别为13.28%、14.29%、11.66%、16.89%。除桑叶提取物(DNJ≥1%)外,另外3种成分均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ORAC自由基吸收能力,且结果具有一致性。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与DNJ的含量正相关,但非线性相关,且与其黄酮、多酚、多糖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桑叶提取物中还存在其他非黄酮类、酚类、多糖类的未知成分对...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研究各种提取方法下的3种苦荞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分别对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用α-葡萄糖苷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实验,并绘制抑制曲线,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优于阿卡波糖,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5、0.026、0.037、0.057 mg/mL。为3种提取产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郏文青  张显  余婷婷  张娇  魏屹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8):178-183,301
桑葛降糖粉是当下正在研究的一种新型的降血糖保健食品,以多糖和异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本文综合考虑药材中的降血糖活性成分和实际生产,选取桑叶和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产品进行体外活性验证。分别以桑叶多糖和葛根素的得率及干膏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桑叶和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为指标考察桑葛降糖粉的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桑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0倍量水于80 ℃浸取3次,每次提取1.0 h;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70%乙醇,80 ℃水浴,提取2次,每次2 h,经过验证,桑叶多糖的得率为3.86%,葛根素的得率为26.30%,提取效果较好。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阿卡波糖为0.0648 g/L,桑葛降糖粉中的总多糖为0.1862 g/L,桑叶多糖为0.3798 g/L,桑葛降糖粉呈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良好的活性抑制作用,且与桑叶多糖比较,其活性显著提高(p<0.01)。生产工艺的确定和体外活性结果为桑葛降糖粉的深入研究及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药桑叶多糖提取条件(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并用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对药桑叶多糖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药桑叶粗多糖提取最佳工艺为:在液料比25∶1(mL∶g),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3 h条件下,药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13.39±0.53)%。降血糖初步研究结果为:药桑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96 mg/mL。  相似文献   

9.
从番石榴叶中提取总黄酮以及多糖,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以及猪胰液α-淀粉酶抑制活性以评估其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番石榴叶中提取的黄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对这2种酶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黄酮和多糖对蔗糖酶的抑制率分别为63.5%和29.3%,对麦芽糖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7.7%和20.6%,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54.4%和31.9%。此外,所提取的总黄酮以及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以及猪胰液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存在协同作用,两者混合的酶抑制活性更好,其中黄酮和多糖的混合物对蔗糖酶,麦芽糖酶以及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5.8%,53.5%和6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显齿蛇葡萄醇提物及8种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75%无水乙醇回流提取制备显齿蛇葡萄提取物,对其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之后选取显齿蛇葡萄中8种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醇提物在(0.1~1.0)mg/mL之间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338mg/mL。8种黄酮化合物均对α-葡萄糖苷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槲皮素的抑制效果最强,半抑制浓度为0.083 mg/mL,是醇提物的1/4。结论:显齿蛇葡萄醇提物与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显齿蛇葡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桑叶为原料,提取多糖、黄酮、生物碱三种活性成分,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活性成分抑菌效果,并研究桑叶黄酮对供试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及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桑叶多糖对供试菌无抑制作用;桑叶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8 mm、13.7 mm;桑叶黄酮对供试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灰葡萄孢和扩展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9 mg/mL、10.18 mg/mL、20.35 mg/mL、20.35 mg/mL;桑叶黄酮在热(40~100 ℃)、紫外照射及酸性(pH 5~7)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抑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红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及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红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探讨结构修饰对红茶多糖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还原力实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DPPH清除实验以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模型研究红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实验研究红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以及对抑制α-葡萄糖苷酶动力学研究红茶多糖的抑制类型。应用超声处理、部分酸解和酶解处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探讨结构修饰与红茶多糖活性的关系。结果在抗氧化实验中,红茶多糖活性具有良好的浓度依赖关系。在α-淀粉酶以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试验中,红茶多糖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由动力学研究推测红茶多糖对a-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三种结构修饰方式对活性均有影响,但变化趋势与处理方式和活性模型有关。结论红茶多糖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并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相应的结构修饰可提高红茶多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并优化桑叶生物碱的活性炭脱色工艺,考察脱色处理对生物碱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以桑叶生物碱提取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评分法将脱色率和保留率归一化为Z值,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考察四个因素对活性炭脱色效果的影响,优化出最佳脱色条件;通过体外实验,测定脱色前后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桑叶生物碱提取液用4%活性炭在60 ℃脱色25 min,脱色2次,脱色率和保留率分别为79.80%和78.52%,其Z值为100;2.0~8.0 mg/mL脱色后生物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显著高于脱色前(P<0.05),脱色前、后桑叶生物碱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1.37%和63.06%,脱色前、后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分别为7.75和4.27 mg/mL。本实验建立了桑叶生物碱活性炭的脱色方法,脱色后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强于脱色前,为桑叶生物碱提取和纯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旭  刘微微  曹学丽 《食品科学》2012,33(4):134-139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次数3因素进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优化白背三七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将白背三七粗提物进行分级萃取,并对不同级分萃取物的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白背三七中黄酮化合物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35(g/mL)、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3.071%(30.71mg/g),与预测值(3.095%)基本相符;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粗提物中主要化合物均具有黄酮特征吸收。分级萃取物中以乙酸乙酯相中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罗汉果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探讨罗汉果皂甙粗提物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效果。结果:罗汉果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9.125 mg/m L。动力学分析及荧光光谱法分析表明,罗汉果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为混合型抑制,对α-葡萄糖苷酶内源性荧光产生强烈的静态猝灭作用。结论:罗汉果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提示罗汉果在降血糖产品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高值化利用红江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 Hongjiang)果皮,该研究以黄酮提取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讨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红江橙果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为70 ℃、提取料液比为1:5、提取时间为50 min,该条件下黄酮提取量为 82.57 mg/g,高于传统乙醇浸提法(23.56 mg/g)。红江橙果皮黄酮提取物(Citrus Sinensis Peel Flavonoids Extract,CSFE)对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95 mg/mL和28.54 mg/mL;在10~5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CSFE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均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其作用类型均均为混合型抑制。研究表明,红江橙果皮黄酮类提取物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可为其在降血糖和减肥功能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外抑制模型方法评价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机制。结果显示,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都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对酵母来源α-葡萄糖苷酶IC50(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73±0.17) mg/mL、(2.74±0.28) mg/mL;脂溶性生物碱对小鼠小肠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为(1.94±0.13) mg/mL。动力学研究表明,竹叶椒生物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对机体血糖水平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活性成分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调节血糖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多糖、皂苷、生物碱、黄酮、多肽、萜类等天然活性成分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降血糖保健食品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培 《食品与机械》2016,32(7):14-17
以山药为材料,经酶解法提取山药多糖,通过紫外扫描和红外光谱鉴别其组分和结构,以PNPG为底物建立酶—抑制剂体外模型,研究山药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采用双倒数作图法确定其抑制类型。结果表明:紫外扫描显示提取组分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红外光谱显示提取组分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酶—抑制剂体外模型结果表明提取的山药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_i为65.78mg/m 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白茅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以总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3项指标来评价白茅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并与VC进行比较,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测定白茅根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茅根多糖的还原能力低于VC,对ABTS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IC50为0.029 8 mg/mL,对羟基自由基有清除作用,IC50为1.1 mg/mL。白茅根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