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线经理们首先必须转变“如果要把工作做好,必须亲自动手”的观念。在调任管理职务前,他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新岗位的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对部门内其他员工的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了解,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听员工汇报时被糊弄。  相似文献   

2.
正员工是整个清洁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行业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是如何能找到正确的人,并且让他们一直保持着工作激情和动力。很多人不能真正地理解培训员工的意义。认为培训员工后,员工不一定会继续留在公司服务。但是,如果不培训员工,且员工一直在公司留任,这必将对公司的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对会阻碍未来的业务增长。在企业特定的区域做专业的专家型公司,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其中  相似文献   

3.
CCDI作为一家基于建筑设计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服务公司,超过半数以上为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忠于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忠于一个企业,他们希望自主地工作并支配人员、时间和金钱,他们拥有知识技能,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生产工具,即使脱离公司也可以较为容易地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或其他服务,因此,会有很多员工在具备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源之后,选择离开公司创建属于自己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闫伟 《工程机械》2007,38(5):83-83
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向广大用户提供超值服务和回报,增强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产品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进入2007年,徐工科技推出了"三包"服务新政策,自今年1月1日起装载机、部分压路机产品三包期延长至一年;"三包一年"优惠政策是徐工科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服务工作理念的具体体现,力求做实做细服务工作,进而实现以服务支撑产品销售,以服务促进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5.
正防火是各单位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员工应该掌握哪些消防安全知识,如何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地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这都是各单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中的"三知三会",希望能够帮助各单位有效开展防火灭火工作。(一)"三知"1.知道起火的风险某处是否容易发生火灾,关键需要看有没有易燃可燃物和火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是落实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但前提是培训必须是"有效"的,是受教师认可和欢迎的。目前教师培训中出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改进,培训必须让受训教师提升自我,服务学生,达到"我要培训"而非"要我培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发》2014,(7):62-64
正寄语:【总经理陈红】决定一家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战略、执行力、品质管理和培训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战略,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才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其次要有坚定的执行力,就是要将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第三要建立严格的品质管理机制,完善操作规程,强化监督考核,这是保证制度落地的关键。第四要坚持不懈地培训,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以员工的个人进步促进公司整体发展。只要把这几个环节做精做细做实,就能实现管理、服务的持续改进和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99-100
服务具有典型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一线员工行为影响顾客情绪和行为。为探讨一线员工服务破坏行为问题,本文探索性地提出22种快递业一线员工服务破坏行为。通过数据分析将快递业一线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归纳为6类,分别是"损坏投递物品"、"不按规定地点送达"、"不按规定时间送达"、"侵犯顾客权益"、"推卸责任"和"伤害顾客"。路径分析结果发现,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情绪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且不类型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物业管理行业的标准建设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全国物业行业的积极响应。物业服务企业标准建设的重大意义、无须多言,但物业服务企业在标准化的具体工作中却要注意防止"三个误区"。过度标准化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很多企业加强了标准建设工作,针对各项工作、各个岗位都制订了厚厚的标准化管理手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协同、标准之间缺乏衔接,而众多的标准都要落到项目一线,结果往往是面对繁杂的标准,一线员工感到无所适从,标准失效问题就出现了。更有甚者,本来运行好好的项目,可能  相似文献   

10.
《建筑设计管理》2020,37(2):37-39
工程设计服务模式的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建筑设计作为主业,地位动摇了,反而更需要通过这个抓手,让客户有更好更优质的体验,体验到我们专业的设计能力及咨询服务等一整套的服务管理能力。为此,就如何加强企业设计主业的提升,《"大家"零距离》本期栏目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全胜董事长根据行业的提问,从提升设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驱动设计企业创新与发展两方面为广大读者做以解答。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9)
<正>哪些培训才是员工所需要的?但凡站过讲台的培训讲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怎么才能让台下的学员在上课时不打瞌睡?让学员上课不打瞌睡,其实就是你讲的课内容能否吸引学员并能引发他的共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至于完美的培训过程,即在培训中调动讲师与学员间的双向互动就更难了。记得好多年前听台湾讲师余世维博士如是说:在一场培训课中如果让学员"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课堂互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2)
随着在线教育企业飞速发展,传统的新员工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型成长和多元成长模式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为企业带来了思维上的创新,为企业新员工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好新员工的开发和培训工作,对E公司培训案例进行分析,从如何转变培训理念、完善监管和约束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希望可以帮助E公司完善新员工培训制度,提升培训效果,并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2):297-298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本研究以直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的素质框架,并比较了自动加工和手动加工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对一线生产员工素质要求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物业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能多关心、多帮助做物业的群体,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也希望我们中楚物业做大做强,让我们的员工有更多获得感,为更多业主提供贴心服务,做成百年企业,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会想到这朴实的话出自一位物业服务企业女老总之口,更不会想到这位女老总十年磨炼,走过创业的艰辛之路,终成一番事业。她,就是湖北中楚物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楚物业")创始人成学荣。她领导的企业2017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相似文献   

15.
员工通过培训,使其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让员工在工作时能知其所以然。1. 通过员工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2. 通过培训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要求。3. 企业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4. 通过培训挖掘企业本身资源。  相似文献   

16.
平凡的故事     
正功臣簿上没有他们的名字,英模报告中没有他们的事迹。他们是普普通通的物业一线员工,他们的身影和足迹每天都要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业主的家园。他们是自己不讲故事却总是在创造故事的人,那些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的故事,却也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她永怀一颗感恩的心——华泰保洁主管王红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做物业管理这么多年来,我生怕哪儿想得不周到,哪儿有疏漏,因为物业服务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我最深切的体会是,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真不易,但是做好了也非常有成就感.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善于关心和呵护一线员工的冷暖疾苦,要善于与客户、业主及时沟通.  相似文献   

18.
蒋琳 《四川建材》2006,32(5):63-64
企业培训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员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改变,对企业来说培训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解决企业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让员工积极主动学习,合理安排培训,提高员工参与学习的热情;要做好培训评估,完善组织培训。  相似文献   

19.
<正>"心服务"智慧物业平台的建立运营,将让物业管理服务工作覆盖到园区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规范到每一项操作,精确到每一项数据,让信息数据更便于检索、查询、分享,使物业服务更标准、更高效、更环保。"决定一家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战略、执行力、品质管理和培训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业管理中心(下文简称"高新物业")总经理陈红在谈产业园区物业管理经验时说道,"只要把这几个环节做精做细做实,就能实现管  相似文献   

20.
许宁 《砖瓦世界》2006,(1):28-2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好的情绪有助于完善自我,进而最大限度地推进个人的成就。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向上的情绪则可以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要想真正地激发员工的情绪并保持高昂的势头,那就需要了解员工到底想要什么。根据心理调查所取得的数据,30岁到50岁的员工最普遍的需要都和工作有密切关系,而且是目标取向。他们的十大个人需求依次是:求职、就职、领导、培训和深造、前途与保障、事业、参与改革、奖励和认可、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沟通。如果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就可以使员工认同企业理念,从而开发员工的情绪资本,激发他们向企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