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右室内起搏电极位置不同对心电轴的影响和追查过去心电图的方法,探讨CLBBB LAD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结果提示,在CLBBB时,平均额面心电轴是由右束支内冲动通过空间隔的位置决定的。其临床意义可能是:1.CLBBB RPFB;2.CLBBB LAFB;3.CLBBB实际上是“不完全性”的LBBB。但迄今为止,CLBBB LAD时,其中LAD的确切发生机理和意义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原有CLBBB者新出现Q波、R波不可逆性的降低或初始或升肢切迹、ST段抬高>0.7(0.3)mV或新出现的CLBBB均提示CLBBB合并AMI,其导联分布提示梗塞部位。还对CLBBB合并AMI心电图的特殊演变过程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时,诊断左室肥厚(LVH),比较困难。近年来LVH的超声诊断标准已被医学界公认。我们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测定60例CLBBB的心脏大小,探讨CLBBB时伴LVH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鸿英 《心电学杂志》1991,10(3):152-154
统计分析44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平均心电轴为—8°±36.1°,比正常成人组明显偏左;其中单纯组与合并左室肥大组以及合并供血不足组之间,平均电轴无显著性差异;8例有 CLBBB 发生的前后对照,心电轴度数相关性不显著。认为 CLBBB 时平均电轴左偏是常见现象,不应把 CLBBB 时的电轴显著左偏诊断为CLBBB 合并 LAH。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完全性左未支阻滞(CLBBB)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430例AMI中出现CLBBB的QRS形态改变以及ST—T变化。结果430例中9例伴CLBBB,其中5例出现AMI的QRS形态特征性的变化。结论AMI伴CLBBB时,Rv5上升支可出现切迹、顿挫;前侧壁梗死时,Rv5可出现rS或RS型,S波切迹;Rv6,7急转为R波,此外V1-V4导联可出现振幅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1例、正常窦性心律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窦性心律组相比,CLBBB组患者年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大于正常窦律组(P0.01);CLBB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小于正常窦律组(P0.05,P0.05)。年龄、LVESD及LVEDD分别与CLBBB呈正相关(r=0.541,P=0.000;r=0.398,P=0.012;r=0.404,P=0.009);IVSd与CLBBB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9);LVEF与CLBBB无相关性(r=-0.288,P=0.0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LVEDD为CLBBB发生的预测因素(P=0.027,OR=1.196,95%CI:1.020~1.402;P=0.018,OR=1.224,95%CI:1.035~1.447)。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会加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损害,年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可能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有关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自然病史资料,几乎均来自住院治疗心脏病患者。本文随访3983名(绝大多数年龄在25~34岁)健康男性,旨在评价:(1)CLBBB 而无心脏病临床证据者的预后;(2)发生 CLBBB 时的心电图先兆;(3)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进一步明确ECG诊断CLBBB患者左室肥厚的可靠性,结合ECG诊断标准和UCG对36例CLBBB患者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提示:常规诊断LVH的ECG标准和新近提出的ECG标准,对诊断伴CLBBB患者的LVH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其敏感性或/和特异性差,尚不能作为临床运用和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左、右束支阻滞的常见病因为冠心病,使这些患者随后很可能发生急性心梗并演变为陈旧性心梗。过去认为,当患者存在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时可掩盖随后发生的心梗。针对心电图这一问题,Cabrera征提出后,解决了很多CLBBB患者发生陈旧性心梗的诊断。而研究表明,对CLBBB患者伴发急性心梗的及时诊断,可经Sgarbossa标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Sgarbossa标准] 1996年,GUSTO研究的主要研究者Sgarbossa提出了CLBBB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0.
1 心电图资料 患者男,67岁。临床诊断:脑出血。图示窦性心律匀齐,R-R间期0.68s,频率89次/msin。P波下传心室时呈CLBBB型,上行P′3为房性期前收缩(PAS)下传心室,仍呈CLBBB型,其后R-R间期为0.80s,窦性QRS形态变为正常,之后的窦性QRS仍呈CLBBB型,P′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远较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少见。多数学者认为,心脏发生CLBBB,表示有严重心肌损害,大多数病例预后较差。我院自1963~1987年共检查心电图256584例,  相似文献   

12.
报告将 UCG 与 ECG 结合起来对32例 CLBBB 进行研究,提示:Sv_2+Rv_5(Rv_6)≥45mm,R+S≥45mm,Sv_2≥30mm,Sv_3≥25mm 和左房异常是诊断 CLBBB 合并 LVH 的较好指标,前两个指标亦可适用于间歇性 CLBBB 合并 LVH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电轴显著左偏(LAD)的推理性解释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CLBBB+LAD〉-30°为电轴正常组(A组),CLBBB+LAD〈-30°为电轴显著左偏组(B组),进行心电图(ECG)、心电向量图(VCG)回顾性分析。结果A、B两组的一般资料,除心肌病者有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VCGQRS环起始向量、H面最大向量方位及振幅、最大左向力(Rx)、最大后向力(Sz)、Rx+Sz均无显著差异。仅在F面QRS环最大向量方位及位于左上向量面积有差异(P〈0.05)。心脏超声描记术(UCG)各参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中,有4例(4.5%)VCG的F面符合左前分支阻滞(LAFB)+室壁阻滞。结论CLBBB+LAD取决于右束支的激动穿越室间隔的部位;VCG证实CLBBB+电轴显著左偏,无完全性LAFB+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LAPB)、不完全性LBBB+LAFB、CLBBB+室壁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主干部阻滞+LAFB的特征,少数病例有LAFB+室壁阻滞的VCG特征,因此,CLBBB+LAD的问题可通过VCG帮助解决。两组间有相同的临床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1岁,反复发作性胸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呈现20%~30%狭窄。考虑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CLBBB为冠状动脉缺血所引起。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多见于高血压、急性前间隔心肌梗塞、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心肌炎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呈间歇性者不多见,一般为频率依赖性。CLBBB因房室文氏传导消失而呈间歇性者更少见。我们最近遇到一例间歇性CLBBB,P-R间期在房室文氏传导延长到临界时先出现LBBB不完全直至完全消失,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3岁,因发热、咳嗽、流涕2周,胸闷2天,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入院,心电图示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间歇性CLBBB,经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200mg/d,二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人认为已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时,不再诊断左心室肥大(LVH),国外则有人认为在心电图与心脏重量的相关性方面约80%的慢性CLBBB者有LVH,但心电图阳性预报性及准确性很低。  相似文献   

17.
对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和1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不同部位,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比较QRS波宽窄。结果示CRBBB、CLBBB患者RVOT间隔最佳起搏部分别位于间隔中部和上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74岁。曾于2000年10月以心肌缺血住院治疗。2002年再次入院,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入院诊断:①冠心病;②心律失常一二度Ⅱ型AvB、CLBBB。入院后给予扩冠治疗,限制活动密切观察,发现如下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心电图(ECG)亚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右室功能,评价不同亚型ECG的CLBBB患者右室功能的差异。方法同期收集CLBBB患者58例和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根据ECG的I、V5或V6导联T波与QRS主波方向是否一致,将CLBBB患者分为同向型(cLBBB)(n=30)组和异向型(dLBBB)组(n=28)。对三组均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其右室功能。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cLBBB组及dLBBB组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及游离壁整体纵向应变均减低,且dLBBB组低于cLBBB组(P0.05)。(2)dLBBB组三尖瓣E/e′大于对照组(P0.05),而cLBBB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cLBBB组及dLBBB组右室心肌做功指数增加,且dLBBB组高于cLBBB组(P0.05)。结论 CLBBB患者的右室收缩和整体功能均减低,且异向型较同向型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20.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是室内阻滞的一种,比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少见,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收集我院2004年2月~2010年6月60例CLBBB者心电图资料,结合临床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