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2.
乙状窦后进路内窥镜手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牵托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部分侧脑室颞角、枕角等.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以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作为研究对象。取5具尸头的大脑标本,观察侧脑室三角区及其相关解剖结构;测量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枕叶后极)的垂直距离,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行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最短距离。在另外5具尸头标本上模拟行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手术以显露侧脑室三角区,观察并记录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侧副沟与侧脑室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视辐射纤维覆盖侧脑室的外侧壁。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的平均垂直距离为(41.26±2.78)mm;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的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平均最短距离为(4.24±0.98)mm。通过枕部旁正中的锁孔骨窗,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模拟手术均成功完成,通过由下向上的视角可清晰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以及体后部。结论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可以有效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及体后部,且避免损伤视辐射及语言功能区,可作为部分侧脑室肿瘤的手术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内窥镜在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15例30侧10%甲醛溶液固定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在其中5例10侧标本上同时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操作,内窥镜下操作并观察颅内结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观察范围与影响内窥镜操作因素。测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固定标志间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方的解剖学变异较多,对乙状窦前入路影响较大。乙状窦后入路受解剖学变异的影响较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同一固定标志距离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乙状窦前入路操作距离短,无需牵拉小脑,内窥镜可到达桥小脑角,并观察到脑干腹侧结构,但入路复杂,内窥镜操作受解剖结构影响大;乙状窦后入路简单易于掌握,需要一定的小脑牵拉,在内窥镜的辅助下可以全面了解桥小脑角结构,但对脑干腹侧的结构观察欠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神经内镜乳突后平台锁孔入路手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确定乳突后平台锁孔的定位。在血管内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显微镜解剖观察脑桥小脑角各结构,测量锁孔至脑桥小脑角各神经血管的距离。结果:(1)锁孔在星点与乳突尖连线中点后方1.5cm为中心直径为2.0cm处;(2)小脑下前动脉袢与面神经、内耳道关系密切;(3)分别测得锁孔至前庭蜗神经根、面神经根、三叉神经根、舌咽神经根、小脑下前动脉袢的距离(mm)。结论:从乳突后平台锁孔入路可较好地显露脑桥小脑角和内听道的解剖结构,参考相关测量数据可避免或减少在脑桥小脑角手术时重要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显微镜下观测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探讨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5月选择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在显微镜下对所暴露的脑室系统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交点(顶内点)和大脑纵裂的距离、顶内沟的深度、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进入侧脑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侧脑室三角区的底部为侧副三角;前壁内侧为穹窿脚,外侧为丘脑枕;内侧壁上部为胼胝体球,下部为禽距;外侧壁为尾状核围绕丘脑枕部形成。侧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有一明显突起,即脉络丛球;脉络丛向外侧伸入侧脑室颞角,向前部伸向侧脑室体部,侧脑室枕角没有脉络丛。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36±1.06)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16±1.03)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1.32) mm。结论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可避免术中对皮层的牵拉、减轻对脑组织的挫伤、缩短到达脑室的距离,并可清晰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通过相关数据的测量可帮助术中定位顶内沟及判断是否进入侧脑室。对位于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内的病变,采用此手术入路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的形态特点,为小脑幕下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按其注入小脑幕处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窦汇组(28%)、小脑幕组(36%)和岩部组(36%)3组,3组桥静脉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桥静脉的直径分别为(1.6±0.7)mm, (1.9±0.7)mm, (1.9±0.7)mm.7%的病例缺乏窦汇组桥静脉,13%的病例缺乏小脑幕组桥静脉,每侧显微解剖标本至少存在一根岩部组桥静脉.结论:小脑幕下手术中,旁正中入路损伤桥静脉的机会最小,术前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