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液化场地单桩-土动力p-y曲线对群桩基础的适用性,本文基于OpenSees有限元计算平台,建立了液化场地群桩-土耦合体系地震反应数值模型,并通过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此数值模型探讨了"p乘因子法"中p-y曲线在液化场地群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可靠性;通过反复地数值模拟与分析,以桩间距为...  相似文献   

2.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深入分析研究土体地震液化机理对建筑抗震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河下游地理位置特殊,该区域内粉土分布面积广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大量的实际调查,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并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粘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3.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深入分析研究土体地震液化机理对建筑抗震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河下游地理位置特殊,该区域内粉土分布面积广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大量的实际调查,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并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粘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4.
国道主干线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经过宁夏固原境内2.2km当年海原大地震破坏区,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发现该区域地势起伏不平,地表土质松疏,地形紊乱,路基两侧排水十分困难,是典型的公路地基不良地质.对该段地基的处治关系到高速公路全线的建设成败.经过挖孔、钻探,取样做试验,土质水文分析,多方案比较,最终设计采用碎石挤密桩对该段地基进行处理.施工过程显示该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处治成功.该段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状况稳定.采用碎石挤密桩处理液化粉土地基取得了显著的工程效果,对处治类似地基和地震破坏区地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取样、化学分析取得场地土腐蚀性资料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软件将腐蚀资料可视化,进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邯郸市区内场地土的腐蚀类型和腐蚀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邯郸市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存在结晶类中、弱腐蚀和分解类弱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存在中、弱腐蚀。从而推翻了"邯郸地区场地土不具腐蚀性"这一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荆州长江大桥桥基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引出了此类场地砂土液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进行了选定,并探讨了砂土液化问题的三种经验判别方法.运用此三种经验判别方法,结合工程实际对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的桥基场地进行了液化评价.并提出了荆州长江大桥的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7.
对地基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的分析,揭示了修筑建筑物前后场地液化势的变化规律,并且建议:在考虑上部结构附加应力作用时,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文化应该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8.
场地土分类的模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场地土的划分类别及“近震”和“远震”定义的模糊性、场地土特征周期和有关动力特征参数的综合评定计算式,最终论述了“中震”的概念及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基于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在该区域粉土组成中粒径为0.005~0.020 mm的粉粒已经具备黏性,明显影响到粉土的工程性质.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黏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对于该区域粉土,可将现行抗震规范中“黏粒含量10、13、16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的规定,改为“塑性指数7.0、8.5、10.0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  相似文献   

10.
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液化土中桩基抗震设计的现状,并提出了各种简化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液化土中桩基动力响应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阐述了应采用的研究路线。  相似文献   

11.
砂土液化判别的液化系数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砂土液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砂土液化判别的液化系数法,即应用各贯入试验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临界值与实测值之比,并结合液化系数曲线,对砂土液化程度进行判别.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滹沱河段引水干渠地基砂土液化的评价为例,应用液化系数法对地基各土层的液化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探明液化程度较严重土层的存在位置,从而为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明确的依据.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明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与标准贯入击数的回归关系,提出了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为基础的饱和砂土液化静力触探判别方法及液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可液化地基土性分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液化现场原位实测数据是地基液化判别方程建立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常见的可液化地基土中,粉土与砂土的液化特性差异较大,使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地震液化现场实测数据时,就存在土性分类标准的匹配问题。笔者搜集了世界范围内19次大地震106个场地共509组基于静力触探指标的地基液化现场实测数据,并将我国的基于静力触探指标的土性分类标准与通行于欧美的土性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对可液化的粉土和砂土的区分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为利用不同地区的地震液化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液化标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震液化理论和前人对地震液化调查的研究成果,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规范中地震液化判别公式存在的标贯点埋深对液化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判别公式中临界击数(Ncr)与标贯点埋深(ds)成线性增大的关系与工程实际不符,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探讨并采用了国外较为成熟的地基液化判别物理模型用于地基的液化分析计算.使用SQL Server2000作为该物理模型中使用的地基液化分析前期数据存储的手段,并利用Delphi7和Map Objects,开发出了一个实用的基于数据库管理和GIS的地基液化判别程序及计算结果空间分析系统.并实际用于昆明市地基液化危险度空间分布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6.
春季裸地土壤水分监测的地面响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基础上提出在计算直接辐射的同时,考虑地面温度对有效辐射的影响和初始土壤湿度对蒸发潜热的影响,以及用地面温差计算热容量等因素,分析了计算土壤热容量的物理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初始土壤湿度、地面平均温度和地面温差计算土壤湿度的卫星遥感地面响应的统计模型,为了解土壤理化性质,维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平衡及决策部门作出抗旱、减灾的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保定市市区工程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将市区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单元分区.进 一步对不同分区的典型土层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保定市市区的设计地 震动参数.在某些方面补充了规范的不足,使保定市的抗震设防水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复合地基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阐述了复合地基的基本作用和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对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综合述评,论述了各种类型复合地基的标准化情况,分析了复合地基加固方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选择了30次地震,132组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统计样本,根据得到的平均弹性位移反应谱,给出了近断层地震设计弹性位移反应谱表达式,该表达式可以反映震源机制和场地土等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近断层地震弹性位移设计反应谱与实际地震波平均弹性位移反应谱较为接近,可以应用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效应力原理,采用满足Masing准则的修正双曲线模型描述土的本构关系,建立了一种土体液化动力分析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反映出地震动引起孔压增长以及伴随的土体软化效应且考虑了围压对场地液化的影响。孔压增长模型选用Ishibashi和Sherif等提出的等效循环孔压模式。为了验证模型在模拟地震触发场地液化分析的可靠性,采用建立的模型,直接针对自由液化场地振动台试验,确立自由液化场地地震反应的二维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土箱-地基边界采用并联弹簧-阻尼器模拟,体系的动力方程采用Wilson-θ逐步积分法求解。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与分析,评估了数值建模途径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总体来看,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型良好的模拟能力和正确性,可有效地用于场地液化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