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心脏及心包肿瘤1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及心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心脏及心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ECG、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UCG)、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均给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给予化疗及常规药物治疗。结果7例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中,6例心房粘液瘤术后肿瘤扑落音消失,体位性晕厥消失,未再发生脑栓塞;左室壁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术后至今存活已半年;4例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均伴心包填塞,存活1~3个月。结论UCG对原发性心脏及心包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后良好;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心包间皮瘤又称心包上皮瘤、心包腺瘤、心包癌和外皮瘤等,1875年Marchifne首次报道,至1980年世界文献仅有约120例。国内文献较少论述。作者近年遇见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原发性心包间皮细胞瘤(Primary Pericardial Mesothelioma.PPM)是一种罕见疾病。早在1875年Marchiafava首先报告一例,称为心包内皮瘤,近世纪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深入。1936年Geschicker首先定名为间皮细胞瘤。但是对于间皮细胞瘤是否为一独立的肿瘤,一直是争论的问题。直到1960年Willis氏仍不承认其存在,而认为文献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性心包炎临床上少见,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类。而心包原发性肿瘤又为罕见,国内曾有三例心包积液,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明是心包间皮细胞瘤。原发性心包肿瘤为间皮细胞瘤和肉瘤。间皮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处。据报道间皮瘤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23岁,平均34岁,半数在20~40岁之间。转移性恶性肿瘤性心包炎主要病因是附近器官肿瘤的侵入所致。转移瘤常继发于胸部肿瘤,如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四例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戴振华,朱必顺,钱卫冲关键词心包间皮瘤;诊断中图法分类号R542.1原发性心包间皮瘤非常少见,至1985年文献报告仅120例。国内迄今只有10余例。我院自建院以来共收治4例,报告如下。例1男,49岁。胸闷、气促、...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 (下称间皮瘤 )起源于心包间皮组织 ,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 ,累及心包壁层及脏层 ,造成心包广泛增厚 ,出现心包缩窄和心包堵塞的临床征象。其病情发展快 ,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 ,常引起误诊。为了提高本病的临床确诊率 ,现就有关诊断问题综述如下。1 诊断标准   1980年美国 Chun等 [1]提出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肿瘤限于心包膜上 ;2仅转移到淋巴结 ;3无其它原发肿瘤 ;4如死亡需尸检证实。 1988年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综合文献资料 ,认为下述征象应考虑本病 :1反复出现大量心包积液 ,特别是血性而无炎症性疾病征象时 ;2心影…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磁共振成像诊断——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2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原发心包间皮瘤,莸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并经手术病理证实。MRI显示肿瘤在T1WI上呈中等度低信号与高信号混杂,在T2WI上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或高信号内部有大块低信号,异常信号团块的周围由弧线状低信号包绕,为特征性所见。MRI能待心包间皮瘤与心肌或纵隔肿瘤准确鉴别开来,心包向外局限性变出时.提示肿瘤为恶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1984-1993年收治急性心包填塞者51例,其中心包肿瘤致急性心包填塞38例。在本组病例中,心包转移癌35例,细胞学检查诊断腺癌18例,鳞癌6例,小细胞瘤3例,胸腺癌、纵隔肿瘤乳腺癌、淋巴各2例。原发性心包间皮瘤3例。作者认为及时、可靠的心包穿刺抽液是缓解急性心包填塞最有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4年我们收治了3例心包脂肪垫,均误诊为心包积液。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女52岁,病案号186310。因胸闷、心前区不适4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8kPa,无颈静脉怒张,心率70次/分。律整,心音不遥远。无心包叩击音及心包摩擦音。肝、脾不大。无奇脉。实验室检查:心肌酶  相似文献   

10.
心包间皮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杨枫辛实天津铁路中心医院病理科(天津300140)心包间皮瘤极为少见,至1983年国外文献报道约130例,国内仅有短篇报道。至1993年底本院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1...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1984~1993年收治急性心包填塞患者51例,其中心包肿瘤致急性心包填塞38例(70.7%)。在本组病例中,心包转移癌35例(92.1%),细胞学检查诊断腺癌18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3例,胸腺癌、纵隔肿瘤、乳腺癌、淋巴瘤各2例。原发性心包间皮瘤3例(7.9%)。作者认为及时、可靠的心包穿刺抽液是缓解急性心包填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间皮瘤可发生于胸膜、心包膜、腹膜及睾丸鞘膜等处,临床上胸膜间皮瘤较多,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罕见,现将我院近3年所收治的3例报导如下:临床资料见下表: 左胸腔少量 胂TbⅢ上中/上中 两胸腔少量积液 积液未见肿块心电 低电压 低电压 窦性心动过速图 窦速 窦速 低电压T波低率B超 心包壁毛糙可 心脏扩大 心脏扩大见异常光团2.4 心包大量积液  相似文献   

13.
患者王某男性 33岁病案号350386 1989年7月13日以诊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收入院。住院后行骨髓穿刺,确诊并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个月后病情恶化,出现胸闷、气短、心悸,查HR110次/min,心音遥远;B超见心尖区液性暗区厚20mm,提示:心包积液。第1次心包穿刺,抽出血性液体100ml后症状缓解。1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呼吸困难,超声探测心尖部液性暗区厚18mm,左室后壁心包间无回声区厚20mm。患者并有广泛皮下出血及结膜出血,  相似文献   

14.
心包间皮瘤较为罕见,最近我们收治二例,现报道如下: 例一女,54岁。一月来,心悸、气矩、唇绀、不能平卧。查体有心界扩大、心音遥远、肝颈静脉返流征(+)、腹水征(+)、肝大、两下肢指凹性浮肿等心包填塞征。心电图:低电压。心动超声提示:前壁心包肿物15×8×5厘米。心包穿刺抽出淡血性粘胶液,心包液中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误诊为左肺癌1例报告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李小霞,肖彩云,徐庆中,汪家瑞1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胸闷、气短伴左胸痛2周于1991年12月1日住院。体检:体温36.3℃,脉搏10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3.4/6.7kP...  相似文献   

16.
心包腔穿剂术,出现心包腔一皮下内引流的报告较为少见。兹将我院所遇到一例报告于下: 患者岳×,男53岁农民、心悸气短20年,渐进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一个月,于89年5月29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胸痛及关节痛,否认血液病史。入院查体:呼吸急促,前倾坐位,末稍发钳,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消失,心界向两侧横大、心音遥远,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节律绝对不整,心率72次/分,有脉搏短绌,肝大平脐较硬有  相似文献   

17.
患者龚某某,女,65岁,农民,住院号6529。因心包间皮瘤合并大量心包积液于1987年8月17日入院。入院后曾于8月18日、25日及9月1日三次在无菌操作下,由“A超”定位,明确进针方向及深度,先后顺利地行心包穿刺术,抽出血性液体分别为200ml,250ml、350ml,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然患者于9月5日晨因下床解大便两次,用力过度而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脉搏细数(103次/min),血压10.4/8.53kPa,心脏“A  相似文献   

18.
<正> 原发性心包间皮肉瘤是罕见的心包恶性肿瘤。迄今为止,国外报道120多例,国内报道4例。我院仅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4岁。在体检中发现“纵隔肿物”10年,气短、胸痛10天住院。体检:右胸前区,第2肋间以下,心右缘外侧,腋前线以内,叩诊实音。局部呼吸音减弱,肺肝界不清。心率82次/min。 心电图: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B型超声:右心房外侧巨大实质性非均质回声,圆形,直径12cm,  相似文献   

19.
腹后腔化学感受器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国外文献到1969年止有21例报道,国内顾绥岳氏等统计1949~1963年临床资料报道4例,近20年来国内文献报告约16例。现将我院外科所见2例作简要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病例报告例1 刘××,女,36岁,住院号146746,合浦人,林场工人。因发现右腹部有拳大肿物一个月,於1980年7日入院。无其他自觉症状,既往无重要病史。体检:脉搏84次/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经手术治疗的106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病例中,黏液瘤81例(76.4%)、良性非黏液瘤5例(4.7%)、恶性肿瘤20例(18.9%)。黏液瘤中来源于左房者最多见(67例,82.7%);良性非黏液瘤中3例(60%),来源于心包;恶性肿瘤累及范围广,6例(30%)累及多个部位。心包积液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比例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良性肿瘤均在术中完整切除;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15例(75%),部分切除4例(20%),1例仅行活检。术中无患者死亡,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黏液瘤组术后随访36~144个月,平均(76±22)个月,失访15例,复发1例,无远期死亡;良性非黏液瘤失访1例,余均未复发或死亡;恶性肿瘤患者13例失访,1例存活,6例在术后复发,并在复发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合并心包积液的心脏肿瘤恶性比例高,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心脏良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