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80例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硬化病因构成比的逐年变化趋势,间接推断接种乙肝疫苗对肝硬化病因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及Child-Pugh分级的情况.结果:病因构成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99例(55.00%),酒精性肝硬化38例(21.11%),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24例(13.33%).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血81例(46.0%),感染52例(29.6%),肝功能分级B级90例(50.0%).结论: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肝)仍是我国肝硬化的最主要的病因,而酒精性和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仍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其次为感染,住院患者的肝功能多为B级.  相似文献   

2.
大庆地区994例肝硬化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2000-2005年大庆地区994例肝硬化住院病人的病例资料,找出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大庆地区3家医院消化科近6年间住院的994例确诊为肝硬化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男:女比为3.01:1;41~70岁为高发年龄段;病因以病毒性肝炎最多见,其中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占70.32%;酒精性肝炎为第二位,占21.93%;病毒性肝炎和/或酒精性肝炎发生的肝硬化占肝硬化发病率的96.38%。肝硬化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腹水(30.58%)和上消化道出血(39.03%)。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42.96%)。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47.55%)。结论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大庆地区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该院收治的90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病因、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并按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75例)、中年组(321例)及老年组(512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以老年患者(56.39%)为主,其住院时间较中年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青年组好转率(100.00%)与中年组(94.70%)、老年组(92.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以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322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6-2878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 年-2011 年5 年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322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2 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222 例(68.94%),酒精性肝硬化28 例(8.7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7 例(5.28%),胆汁性肝硬化19 例(5.90%),药物性肝炎20 例(6.21%),病因不明的有16例(4.97%).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152 例,47.2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25 例,64.10%).结论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4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73例(30.29%),与上消化道出血直接相关的死亡43例(58.90%);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尤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8.49%)、肝性脑病(42.47%)和肝肾综合征(38.36%)的发生率为高.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常与其他并发症共存,病死率亦较高.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出血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病死率高达5~46%,预后取决于出血年龄及出血原因.本院消化科自1998年1月~2002年1月收住老年人(≥60岁)上消化道出血118例,与同期住院的<60岁上消化道出血者118例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黎族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及肝功能分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黎族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构成方面,酒精性肝硬化64例(47.05%),肝炎病毒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0例(44.12%),肝炎病毒性肝硬化10例(7.35%),不明原因2例(1.47%);并发症方面,上消化道出血45例(33.08%),各种感染28例(20.58%),肝性脑病19例(13.9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82例(60.29%)。结论酒精是黎族肝硬化患者的主要病因,其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对比。方法:比较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和肝硬化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肝硬化病因等要素方面的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结果:本研究显示,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男性占比56.25%,年纪较轻,主要病因为HBV(75%)。结论:我国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性别较为平均,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并发症,抗凝药的使用是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南通地区社区人群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社区医师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3年来861例社区初发病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资料,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总体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前4位的病因分别为: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348例(40.4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EGV)144例(16.72%)、胃溃疡(gastric ulcer,GU)126例(14.63%)、上消化道肿瘤78例(9.06%)。不同年龄阶段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不同,≤40岁社区人群以DU和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AGML)为主要病因;〉40~60岁以 DU、EGV 和 GU 所致出血为主要病因;〉60岁人群以上消化道肿瘤、GU 和AGML所致出血构成比较前者明显增多。本组社区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186例,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例21.6%,其中,肝硬化伴EGV出血构成比最高(47.2%),其次为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肿瘤和复合溃疡分别为30.8%、26.9%和23.4%。结论:南通社区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构成为DU、EGV、GU和上消化道肿瘤。随着年龄的递增,DU的构成比逐渐下降,而GU和上消化道肿瘤的构成比逐渐上升,且AGML在高龄人群中构成比较高,而EGV在中年人群中构成比较高,后者病情凶险,社区医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罗荣 《微创医学》2006,25(3):431-43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多见.饮洒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要诱因.内科治疗有效率为97.5%,病死率为2.5%.结论积极寻找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发病特征、病死率方面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该院290例肝硬化及肝癌、胃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性别、发病、预后分层,分析不同性别老年人住院疾病构成及其就医特点。结果女性患者的生病人数、再入院、病程较男性患者低;而重症首诊、再入院、死亡率较男性病人高(P〈0.05)。结论应提高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她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能进行更多的投入;激励老年女性多参加社会活动,采取有效的渠道使老年女性感到精神慰籍,以优化和改变老年女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科诊治(附97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科诊治特点.方法对该院收治的经急诊胃镜确诊的97例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全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33%,以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为主要原因,占79%.出血量以中等量出血为多,占47%.出血量的多少和肝功能Child-Pagh分级有关,其中C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A和B级患者.内科综合治疗的止血率为87%.结论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占有相当比例;急诊胃镜检查对明确出血病因有重要意义;内科保守治疗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170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17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确定出血原因,并予内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0例患者中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EGVB)出血99例,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出血41例,肝源性溃疡(HU)出血30例,出血率分别为58%,24.1%,17.6%。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以中重度为主,重度静脉曲张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越高,各组间有明显差并(P<0.05)。肝源性溃疡中Hp阳性率43.3%,说明HU的发生与Hp感染关系不大。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达87.3%。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EGVB、PHG、HU,以EGVB为主。内科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出血病因,为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08~2011年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57例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5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6.25岁,男性136例,占86.62%,冬春季高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57.96%、消化性溃疡,占17.83%、门脉高压性胃病,占14.65%,病死率分别为25.27%、14.29%、34.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P>0.05);下消化道主要为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占5.10%,病死率为12.5%.Child A、B、C级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9.59%、25.49%、5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5). 结论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在肝硬化患者中多见,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和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对于我院3年来救治的4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纤维胃镜显示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24例,占出血总数人数54.8%;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患者13例,占出血总数人数28.6%;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3例,占出血总数人数7.1%;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3例,占出血总数人数7.1%;胃癌患者1例,占出血总数人数2.4%。42例患者治疗后止血成功38例,成功率90.5%;剩下4例,1例死亡,3例再次有效止血。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征象、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占据很高的比例,临床治疗中应以胃镜检查,查找出血原因及部位,进行密切观察、抢救,以针对性措施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肝脏在慢性肝损伤后形成的弥漫性纤维化和再生结节,是各种肝病的末期病理改变。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2009年9月18日,本科成功抢救1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及时的救治,合理的护理,正确的出院指导,既有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又有利于患者不易复发。现将本病例介绍给大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147例肝硬化医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本院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规范》实施 ,对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间院内感染监测资料及病例进行了回顾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一般疾病 ,总发生率为 44 8%。入院前 3 0天发生率为 64 7%,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呼吸道感染比例为最高占 48 5 %,消化系统感染居第二位达 43 9%,感染细菌菌种革兰氏阴性菌占 62 96%,革兰氏阳性菌为 2 5 92 %。主要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肝炎后肝硬化发生医院内感染最多占 74 5 %,并发症愈多愈重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愈高。在肝硬化院内感染中 ,上消化道出血占 5 2 9%,肝昏迷 5 0 %,白蛋白在 3 0g/L以下者为 3 8%。结论 :应加强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加强支持疗法 ,慎重进行侵袭性操作 ,以减少人为的感染诱因。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是肝脏在慢性肝损伤后形成的弥漫性纤维化和再生结节,是各种肝病的末期病理改变。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2009年9月18日,本科成功抢救1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及时的救治,合理的护理,正确的出院指导,既有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又有利于患者不易复发。现将本病例介绍给大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消化内科近5年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67例中,治愈39例(58.2%,39/67),好转20例(29.8%,20/67),死亡8例(12.0%,8/67),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早诊断、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