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分为分集技术、智能天线、MIMO技术三类,分别阐述其各自的基本原理、信号处理方法和研究热点,并对三种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多天线空时预编码技术利用信道状态信息能够有效地改善无线通信系统性能与吞吐量,成为未来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根据发射端利用信道状态信息情况,预编码技术可分为完全信道预编码技术和部分信道预编码技术。文章主要研究了多用户 MIMO 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中空时预编码技术,研究了多用户 MIMO 多载波系统中空时预编码技术,文中还重点对基于码本的多用户 MIMO 预编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工矿自动化》2017,(10):48-53
在分析煤矿井巷无线信号传播环境特点及多天线辐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巷道波导理论和自适应阵列天线相关技术的自适应多天线技术,介绍了煤矿井巷自适应多天线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并探讨了其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技术。煤矿井巷自适应多天线可根据信道传输特征有选择地控制导引波模的数量、类型和强度,从源头上改善井下无线通信覆盖状况,提高煤矿无线通信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的双频段圆极化可重构微带天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移动终端的狭小受限空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空间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是研究热点,设计性能良好的可重构天线是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采用多环缝隙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频段圆极化可重构天线。它在MEMS开关的控制下,可在4.9GHz和5.8GHz两个频率上同时实现左旋和右旋圆极化,两个频带的相对带宽分别达到11.2%和13.8%,很好地实现了圆极化可重构天线的双频带特性,能够满足移动通信对多频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子空间的MIMO-OFDM系统的传统盲信道估计算法是在发射天线数目小于或等于接收天线数目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接收天线的数目小于发射天线的数目的无法实现.提出了一种"虚拟接收天线"技术来解决传统信道估计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外,还采用了空时分组编码,来提高系统的估计性能.由matlab仿真结果看出,采用的"虚拟接收天线技术"解决了天线数目问题,即突破了系统应用的局限性,空时编码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简单讨论了发射天线数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手机天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小型化、多频带上。本论文在研究手机天线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手机天线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借助基于FEM(有限元)方法的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HFSS建立了多频段天线手机天线,体积小,结构简单,在满足VSWR(回波损耗)为3:1时可覆盖GSM-850/900、PCS-1900、UMTS-2000、LTE2300/2500多个频段,辐射特性良好,900MHz增益最大为12.905dB,3.5GHz增益为6.4921dB,可满足增益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无线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简要介绍了RFID天线的应用背景和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指出了读写器的天线对RFID系统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矩形贴片天线理论模型的辐射性能,提出了一款新型的RFID标签贴片天线,同时展望了RFID技术在未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RFID读写器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杰  徐晶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3):228-229
本文简要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指出天线设计是RFID系统设计的关键部分。然后介绍了RFID读写器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指明其相应的物理基础,说明了天线设计的基本步骤,并给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MIMO天线系统的空时编码技术是改善无线通信性能、提高带限系统数据速率的一种理想选择,目前已经成为通信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空时编码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背景,接着从空时编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系统的介绍了空时编码的分类情况,并对各种空时编码的设计思想、自身的优缺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对空时编码技术进行了总结,概括出了当前空时编码主要的研究热点,并对空时编码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几代,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然后在分析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基础上,对4G采用的关键技术:MIMO OFDM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软件无线电和IPv6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韩影  冀保峰  程琳  王晓波 《计算机仿真》2022,39(2):153-160,347
针对无线通信大规模窃听系统,研究了多中继协作传输的保密性能,其中合法用户配置多天线,源端、中继和窃听者均配置单天线.基于信噪比最大化的中继选择策略,合法用户采用最大比合并技术进行信号的接收,以获得合法链路的最大信噪比.在大规模窃听和合法用户多天线系统模型中,采用函数分析法,推导了基于信噪比最大化中继选择策略的Nakag...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宽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的接收天线选择技术。基于添加循环前缀辅助的宽带MIMO系统数学模型,利用邻近子载波间的相关性,设计次优的天线选择准则,并对结合凸优化方法的接收天线选择算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次优准则可以获得与最优准则几乎相同的性能,改进的接收天线选择算法以增加较少计算量为代价,提高了系统的容量性能。  相似文献   

13.
谢亮 《信息网络》2003,(10):47-49,58
文章简要介绍了TD-SCDMA系统所采用的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同时分析了它们对提高系统性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导频污染严重制约了大规模多天线系统技术的进步,如何抑制大规模多天线系统中的导频污染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基于时移导频调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频率部分复用技术的导频联合调度策略。该策略首先将小区分为若干组,在其中一组接收导频的同时,其他组进行下行链路的信息传输,然后再利用部分频率复用技术将系统带宽分为若干个子载波,在同一组各个小区的边界区域分别以正交分配方式分配不同的子载波,因此在同一组内小区边界用户收到的干扰源数量会大大降低,从而达到抑制导频污染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联合调度策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5.
梁晶晶  田燕 《福建电脑》2007,(7):165-165,138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系统采用C/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阐述了网上考试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并简要探讨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4G概念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G和4G移动通信做了简要的比较,并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将会用到的关键技术做了分析。包括OFDM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IPv6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天线是近距离通信(NFC)终端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近距离通信系统的质量,传统的天线尺寸在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逐渐不能满足无线通信系统集成化、小型化的需求,进而限制了NFC通信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天线的小型化、多频化、低剖面、高集成、高增益方向发展,成为目前热门的研究话题。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近距离通信中天线小型化的技术特点,以期对天线小型化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林跃  张建华 《自动化与仪表》2009,24(7):22-25,30
对工业通信技术进行简要概述,讲述了现场总线和工业无线技术的特点、应用及进展,介绍了工业通信网络中的热点技术,包括设备级、系统级两种多总线集成技术,EDDL、FDT/设备描述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同时,阐述了工业通信产品开发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 )技术借助于天线序号“隐形”地传输信息,能够获得高数据传输速率,而且可有效克服信道间的干扰和同步问题,降低系统的实现复杂度。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为了满足无线通信系统高质量和高速率的要求,将SM和MIMO技术有效结合,SM-MIMO技术应运而生,成 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从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两方面介绍了SM-MIMO技 术及其研究现状,并且探讨了SM-MIMO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团队在SM-MIMO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概括,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对低空大航程移动目标全程遥测难度大、费效高等问题,对现有陆基、海基、空基遥测站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中高空固定翼无人机的遥测中继系统实现方式,系统与现有陆基、海基遥测站配合使用,实现对低空移动目标的远距离跟踪。设计了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工作模式,简要分析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思路,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无人机平台选型、相控阵天线选择和设计、中继转发方式、微系统技术、相控阵天线自跟踪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简要给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