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霉RN-1,根霉RQ-1,根霉RA-1,根霉RS-1是从酒曲中筛选纯化的高糖化力菌株。用该菌株制作甜酒糖分层析结果表明,其糖化产物主要为葡萄糖,不同展开剂以吡啶:正丁醇:水=4:6:3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腐乳混合发酵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的乳酸溶液喷在豆腐块上富集培养发酵菌,分离纯化出3株毛霉属菌株和3株根霉属菌株,经过蛋白酶活力测定确定2#鲁氏毛霉和1#米根霉为优势菌株,其相对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了94.8%和89.3%;筛选所得毛霉∶根霉以7∶3制成混合菌悬液,最后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混合菌种发酵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豆腐坯水分含量80%、酒精度12%、用盐量11%。  相似文献   

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福建各地区药白曲中的根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株根霉纯菌株。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确定这6株根霉均为米根霉属Rhizopus oryzae strain CBS 112.07。通过糯米基质固态发酵法跟踪测定米根霉产液化酶、糖化酶以及产还原糖和总酸能力,结果显示:6株米根霉的液化力在前5 d呈递增的趋势,其中以菌株M1,M2,M3产液化酶活力最高,并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糖化力则在前5 d内呈现快速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其中以菌株M2,M3,M6产糖化酶活力最高,其糖化力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三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还原糖产量变化趋势与糖化力相似,其中以M2、M3产还原糖量最高,并与其他菌株之间呈显著差异性;此外,M4产总酸能力最高,可达到1.17%(以乳酸计),其产还原糖量和糖化酶活力最低。M1,M2和M3是可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优良米根霉菌株。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糖选择性富集培养技术,从天然高糖环境蜂巢和蜂蜜中筛选到99株耐高糖酵母。随后,对随机挑选出的40株分别来自不同分离源的菌株做了摇瓶发酵试验,并且对发酵培养液中的多元醇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分析,确立了一种简单有效分离底物葡萄糖和多元醇类产物的层析方法,即以微晶纤维素板为展开介质,定性检测的展开剂及其配比为:乙酸乙酯∶吡啶∶冰醋酸∶水=16∶10∶2∶3。实验结果显示,筛选到的菌株以产D-阿拉伯糖醇和甘油的居多。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ITS序列的测定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可被归为3种酵母菌,分别为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Zygosaccharomyces rouxii,Starmerella sp.。通过筛菌实验得到1株高产D-阿拉伯糖醇的菌株Z.rouxii JM-12,经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得到D-阿拉伯糖醇的产量为(61.33±0.49)g/L,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产D-阿拉伯糖醇耐高渗酵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大曲丢糟为主要原料,以假丝酵母、白地霉、根霉为生产菌,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丢糟∶麸皮=5∶1,假丝酵母∶白地霉∶根霉=1∶1∶2,在32℃下培养5 d,得到的饲料营养丰富,易被动物吸收,是一种新型的饲料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芳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2∶2∶2、2∶3∶2协同发酵普洱茶中芳香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不同发酵方式发现,3种协同发酵的普洱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呈现出独特的花果香与焦糖香,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协同发酵的普洱茶醇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达47.32%,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种协同发酵,呈现出陈香香气,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31.24%,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因此,应用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普洱茶,提高普洱茶品质,赋予普洱茶独特花果香。  相似文献   

7.
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筛选及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酒曲中筛选得到1株产耐酸性α-淀粉酶的菌株,经26S rDNA鉴定为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 var)。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该菌株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培养基组成为加水量11.156mL,麸皮与豆饼比4.145∶1,MgCl20.0772%。在此条件下培养,酶活达到259.902 U/g干物质。  相似文献   

8.
以大米为原料,选择黑曲霉AS.3.4309和根霉AS.3866进行试饭试验,结果表明,该两株菌种混合使用效果较好,黑曲霉与根霉的配比为0.8:1最佳,双菌株混合发酵较单一菌种发酵速度快(19d),残糖低(2.98g/100ml),出酒率高(198.5%),出糟率低(30.1%),酒的口感好,酒香浓郁,酸甜适口。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一)根霉曲和甜酒曲的区别根霉曲和甜酒曲虽然都是以麦麸为原料制造的纯种曲,却因菌株的差异而作用不同。根霉曲是将根霉菌和酵母分别以麦麸为载体,培养繁衍,干燥后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有双边发酵的特点,即具有糖化和酒化的功能,用于酿造白酒、黄酒。而甜酒曲的菌种只有根霉,不含酵母,只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只能从事单边发酵,一般用于酿制甜型黄酒(包括贵州的刺梨糯米酒,咖啡糯米酒等配制黄酒)和家庭酿制的糯米甜酒(四川呼醪糟)。从某种意义来讲,甜酒曲是根霉曲的半制品。  相似文献   

10.
孝感凤窝酒曲中根霉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对孝感凤窝酒曲中的根霉进行分离,得到2株根霉M1和M2。M1和M2的糖化酶活力分别达到2015.48mg/h&#183;g和D2125.61mg/h&#183;g经形态学鉴定,它们分别是黑根霉(Rhizopu nigricans)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同时,将这2株根霉分别接入糯米饭中进行发酵,测定酒酿的糖化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和总糖,并对酒酿进行了感官评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RhizopusRN-1,Q303,RhizopusRA-1和RhizopusRQ-1等几种根霉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对低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四种根霉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17%、0.17%、0.22%、0.12%,培养时间为48h.  相似文献   

12.
酒曲根霉的分离纯化及淀粉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凤香  陈煦  林亲录  李珂  杨熠  李菁 《酿酒》2006,33(3):39-41
本试验采用直接分离法和单菌落挑选法从酒曲中分离纯化得到30株根霉,测定其液化酶、糖化酶和麦芽低聚糖活力,根霉Rhizopus RN-1,Rhizopus RA-1,Rhizopus RS-1,RhizopusRQ-1具有低聚糖酶产生能力,且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比传统的Q303都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根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孢子萌发抑制率、菌丝萌发抑制率确定其抑菌活性,根据测定各因素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确定抑菌活性的稳定性;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测定根霉细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菌丝体的总糖含量,分析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根霉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根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5000 μg/mL;对根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918.34和1707.31 μg/mL。柠檬苦素对根霉的抑菌活性不受温度和明胶的影响;pH为4时,抑菌活性最强;Fe3+、Fe2+均能显著(p<0.05)提高柠檬苦素的抑菌活性。柠檬苦素能使根霉的糖、蛋白质、AKP等胞内物质渗出;扫描电镜观察也发现经柠檬苦素处理的根霉孢子凹陷和皱缩严重,且溶出物明显;菌丝出现断裂扭曲、变形、变细。因此,柠檬苦素能破坏根霉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胞内物质渗出,菌丝体和孢子变形,从而使根霉生长代谢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湘研15号’辣椒为试材,分离、鉴定出4 株辣椒采后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丁香、肉桂、花椒等9 种植物提取液对尖孢镰刀菌、黑色炭疽菌、红色炭疽菌、根霉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测定植物提取液对上述4 种供试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测定辣椒的病斑直径、发病率、总酚及类黄酮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l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力,研究复合涂膜剂诱导辣椒对根霉病的抗性作用。结果显示,丁香、肉桂提取液对4 种供试病原菌的抑菌率均为100%,对尖孢镰刀菌、黑色炭疽菌、红色炭疽菌和根霉菌的MIC均分别为1.25、2.50、2.50 mg/mL和5.00 mg/mL,MBC均分别为2.50、5.00、5.00 mg/mL和10.00 mg/mL。丁香、肉桂提取液复合涂膜剂能有效抑制辣椒的发病率和减小病斑直径,接种第8天时,与刺伤后接种根霉菌孢子组(CK2)相比,复合涂膜剂组发病率降低了6.67%(P>0.05)、病斑直径减小了30.35%(P<0.05);与刺伤后加无菌水组(CK1)和CK2组相比,复合涂膜剂处理辣椒的PAL活力分别提高了45.91%、24.54%(P<0.05);POD活力分别提高了22.15%(P<0.05)、12.54%(P>0.05);PPO活力分别提高了80.00%、28.57%(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60.00%、43.74%(P<0.05);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82.05%、61.36%(P<0.05)。结论:丁香、肉桂提取液复合涂膜剂能诱导辣椒对根霉病产生抗性,本研究可为开发高效、稳定、无毒无害辣椒防腐保鲜剂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从L-乳酸生产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菌株AS 3.819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得到了乳酸脱氢酶基因(ldhA)、丙酮酸脱氢酶基因(pdcA)、淀粉糖化酶基因(amyA)以及磷酸甘油酸酯激酶基因(pgk1)的启动子片段,并构建启动子探针载体pUKMR,以β-内酰胺酶基因(bla)为报告基因在大肠杆菌JM109中对这些启动子片段进行筛选及启动活性检测。结果表明:4 种启动子片段成功启动报告基因表达;在非底物诱导情况下,ldhA和pgk1启动子启动活性较强;在有合适碳源底物诱导情况下pdcA和amyA启动子拥有更高的启动活性;ldhA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活性随着启动子片段长度的增加有一定提高,而在长度为500 bp以上时,其启动活性变化不明显。本研究为Rhizopus oryzae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启动子捕获分离及启动活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5种不同的黄酒生产用酒药中分离出5种根霉,通过比较发现1号根霉产液化酶活力、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较高,并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1号根霉的产酶条件,得出最佳的产酶条件是:温度31℃、料水比1:1.6、(NH4)2SO4的添加量0.4%.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浙江传统玫瑰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霉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应用试验.共获得不同形态的霉菌43株,其中15株属于曲霉属,8株属于青霉属,3株属于毛霉属,2株属于根霉属,2株属于红曲霉属,另外13株尚未能鉴别.这表明传统米醋酿造过程的发花阶段微生物区系结构复杂.经酶活力测定,所得43株霉菌具有不同程度的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菌株M1糖化酶活力最高,达6288U,M17蛋白酶活力最高,达1620.1U.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M1和M17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实验结果,M1与米根霉相似性(sim值)为71.2%,M17与米曲霉相似性(sim值)为68.0%.以M1和M17菌种制米曲,混合接种500kg发酵缸进行发花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1和M17混合接种发花可明显缩短玫瑰醋酿造过程发花时间.  相似文献   

18.
以孝感米酒酒曲中分离的14株根霉(Rhizopus spp.)为试材,以糯米饭为培养基,筛选一株高产糖化酶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 生物学鉴定。 同时,按照孝感米酒的酿造工艺,以其为菌种酿造米酒,测定米酒的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并进行感官评定。 结果表 明,筛选得到1株高产糖化酶的根霉菌株Q1,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其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按照孝感米酒的酿造 工艺,以Q1为菌种酿造米酒。 30 ℃发酵36 h后,米酒中总糖含量(407.40 mg/g)、还原糖含量(221.74 mg/g)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73.75 mg/kg)高、酸度适宜(6.09 mg/g)、酒精度低(1.14%vol),感官品评(80分)结果较好且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丰富,符合孝感米酒 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阿娜  汤斌  刘标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3):142-144,213
对产纤维素酶菌株Rhizopus sp.TY1原生质体进行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以期获得高产菌株。以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时间3h;以致死率和正突变率为指标,确定最佳N+离子注入剂量为2.0×1015ions/cm2、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90s。实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Rhizopus sp.TY1.2,液态发酵终点时滤纸酶活力(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分别达到5.1、20.9U/mL,与出发菌株相比,FPA和CMC分别提高了75.9%和175.0%。传代实验结果显示Rhizopus sp.TY1.2产纤维素酶性能稳定,该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所产生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